發布時間:2015-09-17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當前農村種植管理的機構是什么形式的呢?如何改變這種傳統的模式呢?在種植業結構的新應用技巧上對農業科技的發展及農業管理上有何新的影響及意義呢?本文選自: 《河南農業科學》 ,《河南農業科學》(月刊)創刊于1972年,是由河南省農業科學院主辦、國內外公開
當前農村種植管理的機構是什么形式的呢?如何改變這種傳統的模式呢?在種植業結構的新應用技巧上對農業科技的發展及農業管理上有何新的影響及意義呢?本文選自:《河南農業科學》,《河南農業科學》(月刊)創刊于1972年,是由河南省農業科學院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權威性農業科技期刊。全國農業核心期刊,河南省優秀期刊,在全國同類期刊中具有重要影響。目前還以《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的形式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相當多的文章被英國CAB、美國AGRIS收錄。
摘要:農業綜合開發,是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突出的是對土地的綜合利用、開發和保護。農業綜合開發既要有耕地開發的“綜合”,又要重視建設農田系統的生態屏障和釋放土地生產潛力的科技投入,還要不斷提高對科技的投入比重,提高項目的科技水平,廣泛采用先進實用科學技術,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
關鍵詞:農村種植,種植業結構,農業科技
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正面臨著戰略性調整。為保證調整達到預期目的,必須對作為基礎的種植業結構調整進行一些思考和分析。
調整的內涵是變革,是飛躍,目的是發展。鄧小平同志提出:“發展是硬道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為先導、為主體的農村改革,使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實現了歷史性飛躍,農業和農村經濟得以迅猛發展,但在農業和農村經濟尋求更快、更好發展之時,伴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伴隨著溫飽問題的基本解決,伴隨著農副產品買方市場的出現,農產品品質、品種、結構與市場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并已嚴重影響了農民收入的提高,影響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影響了整個市場容量的擴大,也影響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從表面上看,這一矛盾的出現是農產品種多種少的問題,但進一步分析,這是我國傳統的農村產業結構、種植觀念、種植技術與市場脫節而致。因此,要尋求農業和農村經濟在新的基礎上的更好更快發展,必須對其進行徹底的變革,實現觀念上的新飛躍。即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樹立全新的種植觀念、變革傳統的農村產業結構和種植結構、推廣先進的種植技術,逐步形成適應市場需求的、品種多樣化、結構多元化、品質優質化的高效益的農業生產結構。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就是一次變革和飛躍的過程。
調整的基本原則是可持續發展。種植業是一個直接依附于自然資源而生存和發展的產業,過去迫于生存壓力,部分地方過度開墾,造成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人為地減縮了人類的生存空間,弱化了發展后勁。結構調整,應以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原則,尊重自然規律,保護資源,利用資源,逐步恢復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具體看,必須做到:一是整體效益最大化原則。即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宏觀上均要爭取最大化。二是比較優勢原則。發揮優勢,揚長避短,適地適作,合理布局。三是漸變原則。整體上堅持大穩定、小調整。四是配套調整、協調發展原則。
調整的內容包括數量、質量、結構、技術全方位的調整。結構調整,不是某一單一內容的變動,而是一次從數量到質量、從結構到布局、從種植技術到政策目標的全方位調整。具體包括:一是目標調整。變增總量的單一目標為保供、提質、增效、增收、保護環境和資源的復合目標。二是布局調整。從全局利益出發,以比較優勢的原則,合理布局,既要發揮規模效益,形成規模,搞出特色,又要防止畸形發展。三是時空調整。根據市場需求,發展時差和錯季栽培,大力開發冬季農業。四是作物調整。要滿足市場和社會的多層次、多方位、多樣化需要,改變作物單一化、趨同化的結構現狀,實現作物種類多元化、特色化、個性化,尤其要突出發展專(專用作物)、名、特、稀、優、新作物,形成基地化生產。五是技術調整。在推廣增產技術、常規技術、單項技術的同時,大力推廣提質技術,增值、降耗、增效技術,節地、節水、節物、節能、節勞技術,高新技術和配套集成技術,開展一次新的農業技術革命,推進種植業向現代化發展。六是政策調整。主要是刺激生產,調動農民積極性,同時注意刺激流通、轉化、加工的發展,調動農民、科技人員、流通、營銷、加工等方面的積極性。
調整的前提是保證糧食生產能力的穩定提高。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始終不放松糧食生產,是我國農業和農村工作中的一貫方針。一方面,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農村經濟發展乃至國民經濟發展的頭等大事,無論是解決現有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全面實現小康,還是滿足全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肉、蛋、奶、水產品需求增長的需要,都離不開糧食的有效供應;另一方面,在人口日益增多,資源不斷減少的情況下,保證糧食有效供給的難度不斷增大,糧食有效供給始終是農村工作中的一個重點。同時,也只有糧食供給達到與需求基本平衡,種植業結構調整以及整個農村經濟調整才能成為可能。
調整的主體是農民。農民是農村經濟的經營主體,是農業現代化的建設主體,也是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實踐主體。結構調整中,必須尊重農民的意愿和生產經營自主權,特別是尊重農民的生產經營決策權。種什么,種多少,怎么種,何時種,都應當由農民遵照市場規律自行決定。從當前結構調整實踐看,廣大農民對結構調整的認識較深,參與調整的熱情和積極性較高。但要將農民對結構調整的熱情和積極性變為豐厚的農業成果,關鍵是提高農民素質。進行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現代化,沒有高素質的農民是不可能的。必須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健全農村教育網絡,完善教育體系,培養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具有較高科技文化水平,較強市場開拓能力的現代新型農民。
調整的載體是農業的綜合開發。農業綜合開發是指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村種植業的發展過程,實際上是對農業資源的綜合利用和開發過程。提高農副產品的產量、質量,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這一種植業結構調整目的的最終實現,必須借助于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只有農業綜合開發搞好了,種植業結構調整才有承載體。
調整的導向是市場。生產出的農產品能以最快的速度、較高的價格銷售出去,生產活動有利可圖,是農民調整農村種植業結構的最直接動力,也是這次調整的一個重要目的。在當前條件下,農產品能否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程度實現其價值的關鍵因素是市場,是市場需求。因此,結構調整,必須緊緊圍繞市場做文章,發展什么,發展多少,都必須面向市場,做到“生產圍繞市場轉,結構隨著市場調”。
調整的催化劑是農業產業鏈的延伸。長期以來,農村種植業一直是一個比較效益低的產業,“種田不能致富”似乎成一個客觀事實,影響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實際上,從事種植業的農民收入較低除了人均經營規模較小、生產力水平較低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現有農產品增值率較低,農業的產業鏈沒有形成,農產品加工、運輸、流通沒有得到相應發展。這也是我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以農副產品為核心,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運輸業、流通業,延伸農業產業鏈,不僅可以有效地增加初級農產品的附加值,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種田積極性,開拓農產品市場,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而且可以借助其對農產品的巨大吸納力,帶動農村種植業結構的調整。
調整的動力是科技。農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程度如何,歸根結底取決于科技進步。當前,我國農業要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生產要由過去追求數量向數、質并舉轉變。在這個轉變過程中,更加需要以科技為動力,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梢哉f,科教興農,是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發展市場農業,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多地少的農業大國,依靠科技進步,實施科教興農,對于緩解自然資源短缺的矛盾,實現農業長期持續穩定發展,更具有現實深遠的重大意義。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