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6-20所屬分類:學術成果常識瀏覽:1次
小修在論文中常有發生,考慮到小修一般針對的都是一些小問題的修改。那小修論文會再送審嗎?不少作者不禁會問。只能說有這個可能性,小修回來的論文,編輯可以自行決定是否應該再送審,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再送專家審稿,但不能排除個別期刊的編輯會再送審。
不管是否會再送審給專家評審人員,作者都要認真對待。不要因為覺得這個錯誤很小就不當回事兒,畢竟細節決定勝敗的案例是非常多的,所以不論問題大小都要認真對待、認真修改。
小修周期雖然短,但是小修次數多了也會影響論文整體見刊周期,所以為了避免小修出現。本文給大家總結了導致小修的原因,作者在投稿前需要多次檢查。
1、 錯別字:不管是中文論文還是英文論文,錯別字出現的幾率是比較高的。畢竟,上千字甚至上萬字的論文,誰也沒有辦法保證一字不差。再加上前期作者認為錯別字不足以導致論文拒稿,因此關注點就比較少。
解決方法就是:投稿前多檢查幾遍;如果是英文論文且自己英文水平不太好,最好找潤色人員檢查。
2、 標點符號錯誤:標點符號比較多,加之很多作者只對一些常見符號知道怎么用,對于一些不是很常見的符合用起來可能會有錯誤。
解決方案:了解各種標點符號的使用,正確掌握使用方法。
3、 句子前后邏輯矛盾:論文寫的時候并不是一氣呵成,而是在斷斷續續地撰寫,這個時候就容易出現前后句子不通順和矛盾的點出現。
解決方法:一般為了減少這樣的問題出現,會在投稿前經過多次閱讀,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
4、 專業術語前后不一致:一些專業名詞會有簡稱,論文要求第一次出現的專業術語一定是全稱,之后可以注明:本文后續將某某學術名稱,用某某代替。但是,有作者在寫作的時候可能沒有做到統一,這個時候會出現小修。
解決方法和上述錯別字以及句子邏輯順序一樣,多讀幾遍。
論文小修時一定要格外注意,不要出現二次修改的情況,否則雜志社會質疑作者的學術態度,影響論文發表。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