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4-27所屬分類:學術成果常識瀏覽:1次
環境修復是最近幾十年發展起來的環境工程技術,比如:環境修復、水體環境修復、土壤環境修復及固體廢物環境修復等。現在關于環境修復工程還在繼續,且相關論文也越來越多。這里學術顧問給大家分享幾篇有關環境修復工程論文文獻,供大家參考。
環境修復工程文獻一:高陡巖土邊坡綠色生態環境修復技術的探討——以鑫三角生態環保生態工程系統的示范工程為例——《工程勘察》
摘要:隨著工程建設的大規模開展,在地表形成很多人工邊坡的同時,也對自然地貌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在整治人工高陡巖土邊坡的同時,如何有效修復邊坡的綠色生態環境,已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針對這些問題,研究永久性修復高陡巖土邊坡綠色生態環境技術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并介紹工程實例供科研、設計參考。
關鍵詞:高陡巖土邊坡綠化技術;鑫三角生態袋;巖土邊坡穩定性;邊坡支護;鑫三角生態環保工程系統;預應力錨桿;格構梁;GPS2型柔性網;客土;植物栽培方式;
環境修復工程文獻二:水葫蘆生態工程措施對太湖竺山湖水環境修復效果的研究——《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摘要:采取以水葫蘆(Eichhornia crassipes Solms)等為代表的生態工程措施凈化污染水體,成為污染水體治理的發展趨勢。在太湖流域,雖然已有多年的工程措施經驗,但尚無針對該種生態工程措施實施過程中對水質改善影響的系統性研究,為此對2011年太湖竺山湖種養66.7 hm2水葫蘆期間水體營養鹽吸收和水質凈化效果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受風浪擾動等水文氣象條件的影響,工程區內外水體交換強烈,水體透明度、p H等基本理化指標變化不明顯,水葫蘆種養區內未出現厭氧現象,水葫蘆工程措施對顆粒物及藍藻具有滯留效果,使得水葫蘆種養區水體TN、TP含量較高,其變化幅度分別為1.133.30、0.0850.165 mg·L-1,低于外圍水體中TN、TP含量;受氣溫及水流等影響,水體中藍藻密度在8月份達到高峰,放養區內葉綠素含量為77.97 mg·m-3,同期邊緣和外圍含量分別為84.40、86.84 mg·m-3,植物根部葉綠素含量較高,表明水葫蘆根須對藍藻細胞具有較強的攔截作用。全年收獲20000 t水葫蘆,從水體中共帶出N、P、K的量分別為19.8、2.4、44.5 t,表明規;N養以水葫蘆等為代表的生態工程措施具有較好的水體凈化功能,為擴大利用水葫蘆等速生漂浮植物建立的"移動濕地式"生態工程措施治理較大面積富營養化水體提供了依據。
關鍵詞:生態工程;水葫蘆;氮;磷;凈化效果;
環境修復工程文獻三:城市湖泊水環境修復組合工藝效果研究——以深圳市荔枝湖治理工程為例——《湖泊科學》
摘要:以深圳市荔枝湖為例,通過歷時9個月的水質連續監測,研究該湖水污染綜合治理工程實施后不同治理工藝的處理效果.研究表明,自動過濾工藝TP和COD平均去除率分別為33.6%和16.2%;生物礫石床工藝TP和COD平均去除率分別為39.0%和21.3%;人工濕地工藝TP和COD平均去除率分別為80.2%和56.1%.通過荔枝湖四湖總磷串聯模型,計算在設計初始條件下,采用組合治理工藝時湖水恢復為地表IV類水所需要的時間.計算表明工藝每天運行24h,需要2.5d可將各湖TP濃度降至0.1mg/L以下,TP總去除量為7.27kg,去除率為46.9%.
關鍵詞:城市湖泊;水污染治理;治理工藝效果;總磷模型;
以上是學術顧問關于“環境修復工程論文文獻”的介紹。有想了解更多關于環境修復工程方向的論文文獻,可以在知網、維普等權威平臺和本站搜索。亦或是聯系本站在線學術顧問。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