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03-09所屬分類:學術成果常識瀏覽:1次
參考文獻是反映研究者的研究基礎,是前人研究成果的一種表現形式,引用參考文獻是論文作者的權利,而著錄參考文獻則是其法律義務,引用了前人的資料又不列出參考文獻,會被認為是抄襲或剽竊行為,同時反映論文作者的科學態度。那么,如何寫參考文獻才規范呢?撰寫參考文獻常見誤區有哪些?下面,小編帶您一起詳細了解。
撰寫參考文獻常見誤區有哪些?
教師撰寫教育科研論文大多在文后會列有參考文獻(注意一般不宜寫成參考書目或參考資料,因為后兩者會有過窄或過寬之嫌),但在實際撰寫時卻經常會出現一些誤區:
1、文獻引用不符合要求
具體表現有:(1)所列文獻范圍過寬,凡所參閱過的均列出其中,如教材、內部刊物、獲獎過但并未公開發表的成果報告等;(2)所列文獻過多,如有些教師認為文獻越多越好,將參閱過的文章書籍后的參考文獻也悉數收錄,有些文獻作者并沒有親自閱讀,只是認為跟自己的文章搭點邊,也湊數其后;(3)所列文獻過少,有些老師怕自己文章引述別人東西太多,被人認為抄襲,故意將一些重要參考文獻略去;(4)對文獻的理解偏面,以為只有引用文獻原文才需要列出;(5)大而不當,將整期刊物甚至連續幾期雜志或整張報紙作為參考文獻,如有老師訂了一年《人民教育》,參考文獻會寫:《人民教育》2004年1—12期。
2、文獻著錄不符合規范
具體表現有:
(1)漏寫項目,如有的文獻只有著者和篇名,有的書籍漏掉出版社,有的期刊漏掉年份期號等;
(2)項目過雜,如有的叢書文獻總主編、分冊主編甚至副主編以及叢書名稱,分冊名稱、主副標題等寫了一大堆;
(3)次序雜亂,如有的文獻條目先寫篇名,有的先寫著者,有的先寫期刊名等不統一,不按定規;
(4)數字、標點符號不規范,如一會兒是中文數字,一會兒是阿拉伯數字,一會兒是用黑點,一會兒用書名號;
(5)不按標注排列,參考文獻在文內有標注的一般要按順序排列,不能雜亂無序。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