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11-13所屬分類:學術成果常識瀏覽:1次
地震論文哪里收錄好?
有關地震類的論文怎么創作呢,怎么創作能使論文更好的被收錄呢?那本雜志收錄比較快呢?在此小編為大家推薦一本不錯的期刊-----------《世界地震工程雜志》,《世界地震工程雜志》創刊于1985年,促進地震工程學理論、實驗與應用技術的發展,促進海內外地震工程領域的學術交流,不斷推進該領域綜合的抗震防災和減災事業向前發展。雜志主要發表該學科領域的理論研究、實驗研究及其應用方面的論文和成果,其內容包括:強震觀測與分析;工程結構抗震理論;結構、工程體系的震害調查總結和震害評定;地震危險性分析和地震小區劃;巖土地震工程和場地效應;建筑物與生命線系統的抗震性能和設計原理;結構地震模擬實驗;結構控制技術和智能材料的應用;結構健康診斷;抗震設計規范、標準;地震社會問題;土木建筑、道橋以及水利等工程方面的抗震問題等。同時雜志獲得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等榮譽。
有關地震信息方面的事項呢,就看以下介紹:
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開始發生的地點稱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稱為震中。破壞性地震的地面振動最烈處稱為極震區,極震區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區。地震常常造成嚴重人員傷亡,能引起火災、水災、有毒氣體泄漏、細菌及放射性物質擴散,還可能造成海嘯、滑坡、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
地球表層的巖石圈稱作地殼。地殼巖層受力后快速破裂錯動引起地表振動或破壞就叫地震。由于地質構造活動引發的地震叫構造地震;由于火山活動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巖層(特別是石灰巖)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地震是一種及其普通和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但由于地殼構造的復雜性和震源區的不可直觀性,關于地震特別構造地震它是怎樣孕育和發生的,其成因和機制是什么的問題至今尚無完滿的解答,但目前科學家比較公認的解釋是構造地震是由地殼板塊運動造成的。
地震震級是通過儀器給出地震大小的一種量度?紤]到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的衰減,震級的測定需要考慮地震深度和震中距離,F在測定地震是依靠儀器記錄的地震波。取不同的地震波震相可以求得不同的地震震級。通常所說的里氏震級是一種近震震級。此外,還有面波震級,體波震級,P震相測定的震級,PP震相測定的震級,利用持續時間測定的震級等,現在認定的測定震級的方法有20余種,不同方法測定的震級可以通過一定公式換算。現在比較通用的震級是Ms震級,也稱為統一震級,可直接用M表示。
地震震級分為九級,一般小于2.5級的地震人無感覺,2.5級以上人有感覺,5級以上的地震會造成破壞。簡稱震級。1. 一般將小于1級的地震稱為超微震2. M≥1級,小于3級的稱為弱震或微震如果震源不是很淺,這種地震人們一般不易覺察。3. M≥3級,小于4.5級的稱為有感地震這種地震人們能夠感覺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4. M≥4.5級,小于6級的稱為中強震屬于可造成破壞的地震,但破壞輕重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種因素有關。5. M≥6級,小于7級的稱為強震,巨大地震6. M≥7級,小于8級的稱為大地震,巨大地震7. 8級以及8級以上的稱為巨大地震。發震時刻、震級、震中統稱為“地震三要素”。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