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1-14所屬分類:科技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輕軌交通高架線路所在空間作為廊道,同時具有屏障和通道的功能,處理不當便會割裂此處的城市空間,造成城市景觀的破碎。城市空間破壞的表現之一就是形狀的破碎 ,高架橋身像藩籬一樣穿越、切割著城市,使城市空間成了孤立的、互不聯系的各種尺寸碎片的集合
摘要:輕軌交通高架線路所在空間作為廊道,同時具有屏障和通道的功能,處理不當便會割裂此處的城市空間,造成城市景觀的破碎。城市空間破壞的表現之一就是形狀的破碎 ,高架橋身像藩籬一樣穿越、切割著城市,使城市空間成了孤立的、互不聯系的各種尺寸碎片的集合體,城市景觀也隨之碎裂。街道輪廓線是體現城市景觀的重要元素之一。而高架橋體的出現破壞了街道輪廓線的完整性,它將高層建筑攔腰斬斷,將低層建筑無情淹沒,完全喪失了原有街道輪廓線所具有的韻律與節奏感。
關鍵詞:交通,運輸制度,交通科技
高架橋體由于其自身的特性,使得沿線空間特征趨于雷同。冗長的橋面板和粗壯的橋墩連綿數十里,始終反復強調這一主題,無疑使城市空間失去可識別性。
高架輕軌交通的規劃與設計應在符合城市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沿線區域的實際情況,以不破壞原有的特色景觀和城市風貌為原則,使輕軌高架線成為新的城市景觀元素,為城市空間作出貢獻。解決輕軌高架線帶來的景觀問題可從軌道高架橋體自身的協調和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兩方面入手。
輕軌交通的高架線路選擇應對城市不同區域的土地利用情況作充分的調查,使得規劃線路與地區景觀能充分融合。對于存在自然景觀和歷史遺跡的地方,線路規劃時應離保護區有一定的距離,避免造成線路對環境的破壞。
輕軌交通(LRT)是一種中等運量的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系統,它的客運量介于地鐵和公共汽車之間。它是在傳統的有軌電車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型快速軌道交通系統,由于其造價低、無污染、建設周期較短而被許多國家的大、中城市所接受,近年來不斷得到發展和推廣。根據我國《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工程項目建設標準(試行本)》,用輕軌來命名中運量的地鐵(包括地面和高架鐵路)。武漢市輕軌一號線一期工程則采用的是高架鐵路式的輕軌。
高架輕軌所形成的街道空間要素主要包含高架線路、地面道路及兩側建筑。根據高架線路與地面道路、兩側建筑的位置關系,可將其空間組合模式分為道路中央、道路單側、道路側邊和單獨通道四類(圖1)。
武漢市輕軌一號線位于武漢市中心城區的漢口商貿區,線路高架于解放大道和京漢大道之上?偩路西起東西湖吳家山,東至江岸堤角,全長28.9km,沿線26座車站。一期工程于2004年8月正式建成通車,一期線路西起解放大道的宗關車站,東至京漢大道的黃浦路站,全長10.27km,是一條全封閉的高架線路,沿線共設宗關、太平洋、硚口路、崇仁路、利濟北路、友誼路、江漢路、大智路、三陽路、黃浦路10座高架車站(圖2)。平均站間距約1km。根據車站與道路的相對關系和道路交通狀況,設計為7座三層高架站,3座二層高架站,其中宗關站為島式站臺車站,其余均為側式站臺車站。由于線路利用原京廣鐵路這一交通用地建設而成,并考慮到京漢大道地處漢口中心城區,為減少高架線路運營對兩側密集建筑物的影響,線路主要走行與道路中央的綠化帶上空。
受交通功能導向性的影響,輕軌高架橋體的造型手法具有明顯的理性化傾向。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高架橋體有著敦實的橋墩、質感粗糙的橫梁,這種由功能決定的形態卻忽略了對城市外部空間的影響。橋體幾乎均以混凝土材質的本色示人,其灰色的外觀無疑加重了橋體的厚重感和體量感,使空間氛圍變得沉悶,影響到人的視覺和心理感受。
凱文·林奇曾指出:“一個巨大的標志物會使它所在地區的其他建筑物相形見絀,失去尺度。”輕軌高架橋身體量大,距離長,一出現便成為城市中無與倫比的人工構筑物,這一特征令其成為城市空間的主體。周邊建筑與之相比在尺度和體量上都有相當大的差距。又由于輕軌線路是在原有道路布局的基礎上建設完成的,中心城區的道路拓寬和建筑后退均存在一定的局限,因而,當高架橋體以巨大的體量出現時,便必然會與周邊的城市景觀缺乏整體上的尺度協調。高架橋體所經之處多數都緊貼著原有建筑,違反了實體空間的最佳比例,也喪失了原有的尺度感。
高架橋體的平面線形、縱斷面線形要與地形、城市區域特點及土地利用方式相配合。平面線形往往是高層俯瞰的一種優美景觀,而縱斷面線形與橋下景觀的關系最為密切 。設計時應使橋下有開放感,并盡量減輕對空間的分割,結合功能的要求,使縱斷面高度有韻律的變化。
高架橋的梁部結構是視覺中引人注目的部分,應通過梁型選擇盡量降低梁部的建筑高度,使側視顯得秀氣。梁部的結構型式主要有槽型梁、下承式脊梁、T梁、板梁和箱梁等。比較而言箱梁的景觀性和整體性較好,且梁高較低,梁型較輕盈,宜采用。
高架橋墩柱的選擇除應具備足夠的強度和穩定性外,還應特別注意美學設計,使上下部結構協調一致,美觀輕巧。墩柱的型式通常有T形墩、倒T形墩、Y形墩、單柱墩、雙柱墩等基本型式。若與箱梁配合,宜采用單柱形墩和變形單柱墩,景觀性較好。
在橋梁美學中,處理其形態與環境的協調有三種方法:消去法(隱蔽橋梁的存在)、強調法(突出橋梁的存在)和融合法(橋梁與環境按基本相同的格調互相融合)。在視覺上,當橋梁的存在有損于環境或景觀時,可采用消去法,盡量將橋梁處理得不引人注目而掩蔽在環境之中;當橋梁具有支配環境、引起標志作用或象征作用時,可采用強調法;處于上述兩種情況之間,即環境對橋梁的存在既不否定,也不需要強調時,則采用融合法 。高架橋在造型上應以簡潔為基本原則,采用融合法和消去法,使之從屬于環境。
空間尺度關系的協調與否主要是通過人的視覺特性來判別的。人們常用視線距離D與建筑物的視平線以上高度H之比D/H來描述空間比例關系,普遍的結論是:建筑高度與道路寬度的比值適宜在1:1~1:3之內。當D/H<1時,空間有接近感和壓迫感;當2
高架橋體的巨大體量使其成為城市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色彩在環境中產生的效果和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色彩協調的原則是指將色彩中不同的色彩與相似的色彩有機地統一在一起,創造出和諧的色彩。一般來講,具有高彩度的橋體易使人產生類似于一堵墻的感覺。而得當的顏色可以增加橋體的美感,削弱體量,使橋體與環境達到協調。輕軌高架橋的色彩通常以簡單、淡雅為宜,以弱化視角效果,用小面積的色塊作對比來突破總體的單調,起補充、強化空間的作用。
輕軌車站作為高架線路景觀視覺的節點,應特別引起重視。設計應遵循建筑美學的原則,結合地區特色、環境因素,力求做到明快、輕盈而富有城市特色。車站規模宜小,風格應與周圍環境協調。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宜優先采用“橋建分離”的結構形式,以簡化建筑物的結構;對“橋建合一”結構,宜采用單層獨柱墩形式,車站站廳、設備及管理用房等盡量獨立布置于車站一側以減少車站體量。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