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9-22所屬分類:科技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伊斯蘭建筑因地域和年代不同而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阿拔斯王朝時期,伊斯蘭建筑藝術具有多元化、伊斯蘭教等鮮明特征,是阿拉伯帝國輝煌時期的重要外在體現。伊斯蘭建筑匯集了古希臘、波斯、拜占庭等建筑藝術的精粹,體現了一種開放式、多元化的建筑藝
摘要:伊斯蘭建筑因地域和年代不同而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阿拔斯王朝時期,伊斯蘭建筑藝術具有多元化、伊斯蘭教等鮮明特征,是阿拉伯帝國輝煌時期的重要外在體現。伊斯蘭建筑匯集了古希臘、波斯、拜占庭等建筑藝術的精粹,體現了一種開放式、多元化的建筑藝術。
一、伊斯蘭建筑藝術的類型
1.清真寺建筑
伊斯蘭教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真寺①。[4]清真寺建筑主要是由圍合的拱形列柱廊殿、正殿和尖塔(邦克樓)以及沐浴室等部分組成。[5]值得注意的是,清真寺的穹隆式圓頂建筑形式是從拜占廷②學來的。阿拔斯時期清真寺的建筑材料以磚為主,采用三角形的弓架結構,并以木柱替代石柱。同時,阿拔斯王朝時期清真寺內部功能更加完善,更多地表現為伊斯蘭建筑藝術的伊斯蘭教文化特色。如清真寺內增設了召喚穆斯林做禮拜用的邦克樓(即光塔),柱廊后添加了面向麥加圣地方向的壁龕,柱廊前增設了向穆斯林宣揚伊斯蘭教義的講壇,整個清真寺大院中央增加了水池和噴泉。阿拔斯王朝的疆域廣闊、帝國境內民族眾多,哈里發以伊斯蘭教為旗幟,強調阿拉伯帝國境內人民的伊斯蘭教身份。而伊斯蘭教信仰的重要場所———清真寺的修建,成為阿拔斯王朝時期統治者最為關注的事務。因此,清真寺儼然不只是宗教禮拜的場所,它具有更多的政治功能,如具有法庭和議事廳的功能。此外,哈里發以伊斯蘭教領袖自居,使清真寺儼然成為國家政治權力的象征。底格里斯河畔的薩馬臘清真大寺,為伊斯蘭世界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它具有濃厚的波斯建筑風格,是阿拔斯時代建筑藝術的代表。[1]238公元850年,哈里發穆臺瓦基勒建成至今尚存的薩馬臘清真大寺,該寺塔尖高52米,塔頂圓屋高6米,塔體為螺旋形,共有5層,甚至塔頂也可以做禮拜。每逢禮拜的日期,哈里發必須到大寺禮拜,萬人空巷。前面的巡邏隊儀仗隊開路,接著是王公大臣和御林軍馬隊環侍哈里發左右,后面跟著伶宮、侏儒、侍官,最后是御林步兵。哈里發騎駿馬,身穿黑袍,頭著白巾,遍身以金銀鑲嵌,胸前掛一串念珠,手中執著“圣杖”。[6]523該寺亦具有清真寺所具備的三方面功能:(1)寬敞的大殿和萌蔽的廊檐,保證信徒們禮拜時遮蔽風雨;(2)宣禮塔(尖塔)、圣龕(凹壁)、宣講臺和沐浴室,保證了宗教生活的需要;(3)宏偉巍峨的建筑和華麗精巧的裝飾,則可顯示出新的宗教和新的帝國的威力。
2.宮殿建筑
阿拔斯王朝時期,伊斯蘭建筑藝術的又一奇葩,就是宮殿建筑藝術。[5]18在建筑領域內,阿拔斯王朝以營造宗教為主。但也有一些宮殿建筑,以新都巴格達城的皇宮為主要代表。762年,阿拔斯王朝的第二代哈里發曼蘇爾在巴格達建首都。巴格達原是一個村莊,本來就叫巴格達,意為“天賜”。據赫兌卜的《巴格達志》記載,為修建巴格達從帝國各地雇用了10萬建筑師和工人,花了480萬第爾汗[7]85,耗去了大量人力物力。曼蘇爾把巴格達叫做“和平城”,時人叫“曼蘇爾城”。城在底格里斯河西岸,南距薩珊王朝古都泰西封20公里。城為圓形,故又有“團城”之稱。城分外城、內城和紫禁城三層,有三道城墻。以紫禁城為圓心,城墻構成三個同心圓。四條大街從中心區伸向城門,形似車輪輻條。紫禁城內有皇宮和供內眷、太監、衛隊以及特等官吏居住的附屬建筑,面積約占整個團城的1/3;蕦m有一引見殿,高約49米,陳設華麗。巴格達的皇宮金碧輝煌,氣勢巍峨。皇宮周圍是國庫、兵營、政府機關。外圍則是街市、店鋪、公園、清真寺、猶太教堂、基督教堂、孤兒院、瘋人院、醫院、學校、浴池、旅館、詩人館舍、外國人居留處等,一應俱全。[8]93巴格達皇宮前面有一個廣場,名木蘭巴,作閱軍、競技或人民集會的地方。[6]523到了夜間,廣場及市街的燈光照耀如晝。皇宮全部建筑,都用大理石砌成,外表的構造采取羅馬建筑的式樣,內部的設置系波斯宮殿的規模。所有的墻壁門窗都飾以絲簾掛毯,室內陳設極盡美觀,令人嘆賞,宮殿中有許多樹葉扶疏的瓊花玉樹,上面垂著金果玉實,飛著朱雀翠鳥,玲瓏活躍,金光萬道,璀璨無比。由宮殿的高樓,遠遠看到江面的佳景,兩岸樹林成蔭,掩映著江中船只如鯽。又可以瞭望四周禮堂的高塔圓頂,構成《一千零一夜》里面所描寫的畫面。巴格達城中心設有警察署,重要位置有警察晝夜巡查,使巴格達成為世界上最太平的城市,當時的巴格達居民已超過150萬,如此繁華的城市在東西方都屬罕見。巴格達建成后,很快便興旺發達起來,成為阿拔斯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世紀世界著名的城市。[5]773年,曼蘇爾在城郊底格里斯河岸,另建一座宮殿,名“永恒宮”。又在底格里斯河東岸為皇太子修建營壘、府邸和清真寺。兩岸用浮橋連接,互為犄角之勢。9世紀后期,哈里發多在皇宮之外,另建行宮,如麥赫迪宮、曼蘇利葉宮等。[6]538哈里發麥蒙在位期間(813—838),大力扶持和發展科學文化事業,采取了興辦學校、創建圖書館、天文臺等一系列舉措。830年,他在巴格達創立了一所舉世聞名的“智慧宮”。“智慧宮”是伊斯蘭世界歷史上第一所國家級的綜合性學術研究機構,其中包括圖書館、科學院、翻譯局和天文臺等。“智慧宮”的負責人及供職其中的學者,都是學識淵博、聲譽卓著的飽學之士。哲學家肯迪、數學家花拉子密、文學家賈希茲、史地學家麥斯歐德等著名學者都曾在此任教和從事研究工作。在麥蒙的倡導和支持下,各方翻譯家云集巴格達,翻譯局的學者們將100多種古希臘、印度、波斯的著名哲學和自然科學著作翻譯或編譯成阿拉伯語,并對過去的譯著重新進行了?、整理和注釋。因此,“智慧宮”被后世稱譽為中世紀阿拉伯“科學的源泉、智慧的寶庫、學者的圣殿”。
3.澡堂
阿拔斯王朝時期,伊斯蘭建筑中的浴室和澡堂獨具特色,是穆斯林禮拜時虔誠的重要體現。全世界的城鄉清真寺中,必設小凈和大凈①的潔身室。因此,城鄉之中,到處澡堂林立。澡堂本來是供人潔身之用的,但到了阿拔斯王朝時代,它也供人享樂。據海退布所著《巴格達志》記載,公元10世紀時,巴格達城有澡堂6萬座,而當時巴格達的居民不過150萬,這樣,平均25人有一間澡堂。[6]533阿拔斯王朝時期,各大城市已經普遍存在精致美觀的澡堂。澡堂和沐浴室不一樣,沐浴室僅僅是供人做大凈的單間,而澡堂的構造要復雜得多。阿拔斯王朝時代的澡堂,是由多間房屋構成的,地上鋪著花磚,正廳頂上罩著圓頂,從外觀看,儼然是一座小清真寺。[6]534澡堂內設熱水噴泉,客人進入澡堂,既感到暖和,又可以享受茶水和各種飲料。進入澡堂不僅可以凈身,而且也是一種享受。
二、伊斯蘭建筑藝術的特征建筑是民族和文明的個性體現。
1.伊斯蘭建筑的多元化特點,反映了阿拉伯伊斯蘭建筑藝術來源的多樣性
阿拔斯王朝時期的伊斯蘭建筑,風格獨立而豐富多樣。伊斯蘭建筑風格之所以具有多樣性和一致性的特點,歸因于真主安拉在創造世界萬物時倡導的世人平等觀念,就像伊斯蘭教教義本身不以種族、膚色、地域等限制人們皈依伊斯蘭那樣。正如先知穆罕默德所講:“你們要知道所有人都是安拉的被創造物,你們要知道應該公平地對待人們———黑人、白人、紅色人、黃色人、阿拉伯人和非阿拉伯人。”[10]此外,伊斯蘭建筑藝術從阿拉伯地區向外傳播的過程中,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創造、革新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因此,伊斯蘭建筑藝術并非一成不變,它也吸收和借鑒了其他民族的藝術風格。如阿拉伯東部土耳其、伊朗、印度等地的建筑雖受阿拉伯伊斯蘭風格的影響,但還是突出了地方特色。[11]此外,世界各地的清真寺和住宅的形制大致相似:喜歡滿鋪的表面裝飾;普遍使用拱券結構,拱券的樣式富有裝飾性,即使是用梁柱結構的木建筑,也往往模仿拱券的外形等。[12]阿拔斯王朝時期,東西方文化交流,印度的弓形尖券和精工細鏤的雕刻又大大豐富了它,使它成為一種綜合了東西方文化的獨特建筑藝術形式。
2.伊斯蘭建筑帶有明顯的伊斯蘭教色彩
雖然伊斯蘭建筑的藝術風格是多元化的,但它的根基卻是伊斯蘭教文化。阿拉伯伊斯蘭藝術的生存環境使它不可能脫離伊斯蘭教的影響,而且也正是這一影響使產生于不同地區的、原來具有明顯地方色彩的各種藝術形態趨于同化,都染上了伊斯蘭精神。[13]首先,伊斯蘭建筑蘊含了宗教觀和社會觀,與西方建筑不同。伊斯蘭建筑為內向型,例如住宅建筑朝外的部分不設窗戶,出入口狹小,形制朝內排列。伊斯蘭城市也是圍繞清真寺或行政府邸展開。[2]460其次,伊斯蘭建筑藝術亦是順從真主的藝術。而這種藝術可稱為“沒有眼睛的藝術”。伊斯蘭教在阿拉伯伊斯蘭文化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它決定了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藝術形式與內容,在建筑藝術方面亦不例外。伊斯蘭教教義禁止穆斯林對偶像的崇拜,在建筑裝飾中嚴禁繪制人和動物。因為在伊斯蘭教看來,真主是唯一的真實存在,而人和動物只是真主的造物,繪制人和動物的形象無疑是對真主的褻瀆。根據《古蘭經》中的記錄,任何的雕塑或塑像都是源于撒旦的“罪”。[14]14這條長期的禁令阻礙了具體表現形式的藝術發展,卻鼓勵了非表現形式的藝術,如用于膜拜的建筑及用于記錄安拉言語的書法。再次,伊斯蘭建筑藝術中的裝飾風格也體現了伊斯蘭教的色彩。伊斯蘭建筑中的裝飾風格主要以書法、幾何、花卉圖案以及光和水等元素組成。由于伊斯蘭教禁止偶像崇拜,排斥雕像和畫像,因此伊斯蘭建筑內裝飾多以自然風光的雕刻為主。具體表現形式為拓展幾何圖案、花紋及阿拉伯藝術文字的書寫體。阿拉伯文字成為建筑裝飾的一道風景線。阿拉伯文字紋樣,指由阿拉伯文字圖案化而構成的裝飾性的紋樣,將文字雕刻在建筑體上,文字多是《古蘭經》和圣訓的章節。文字裝飾體現了伊斯蘭教文化對建筑的影響,同時也使得建筑更為莊重和神圣。此外,書法藝術在伊斯蘭建筑中得到充分的體現。[15]63阿拉伯文,尤其是庫法體的銘文,常出現在宏偉建筑物的墻壁上。書法的目的在于使天經永垂不朽!豆盘m經》經文用優美的書法描繪在清真寺的墻壁、柱廊上,呈現出典雅的線條美和阿拉伯的藝術風格,享有極高的藝術價值。[15]64
3.伊斯蘭建筑的造型特點
伊斯蘭建筑的造型特點是廣泛使用尖拱和尖頂穹窿,建筑群常伴隨著伊斯蘭式的花園,主體建筑采用集中式平面,建筑裝飾以幾何文為主的圖案等。[2]458由于各氣候條件、建筑材料、建筑技術以及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阿拔斯王朝時期的清真寺亦各有特色。伊斯蘭建筑以磚或石結構為主,主要建筑類型是禮拜寺(清真寺)、圣者陵墓、王宮和花園。在立方體上覆蓋高穹窿,各種尖拱和廣泛采用彩色琉璃面磚是它的幾個顯著形式特征。其建筑藝術別具一格,主要表現在清真寺的建筑和裝修方面。清真寺建筑多為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封閉院落,四周環以拱廊或柱廊,中心的禮拜寺大廳頂部聳立著圓拱頂。凹壁、宣禮塔以及主體建筑的墻上多采用鑲嵌細工和裝飾圖案,顯得既雄偉壯觀、華麗多彩,又不失莊嚴肅雅的線條美和阿拉伯的藝術風格,享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4.伊斯蘭建筑的景觀設計與水密切相關
伊斯蘭建筑景觀設計中往往少不了水景的構成與存在。伊斯蘭建筑對水的偏愛與其所處的自然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處于茫茫沙漠中的人對水有著一種特殊的渴望,水所存在的地方也成為家園的象征,印證《古蘭經》中的“伊斯蘭的天國是一座美麗的花園,真主許給眾敬慎者的天園情形是:諸河流于其中,果實常時不斷。幸福的天園里有四條河流,便是水河、乳河、酒河與蜜河”。[16]79水給予伊斯蘭人對生命的無限想象,阿拉伯世界的庭院和園林往往就用十字形的水渠來代表。此外,伊斯蘭建筑對水的青睞與阿拉伯帝國所處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阿拉伯人生活的兩大法寶———駱駝和耶穌,均是抗旱型動植物,阿拉伯人天生對綠洲、水源有著獨特的領悟。追逐水源和綠洲,為水而戰,是阿拉伯半島人生活的一大常態。阿拉伯帝國建立后,雖統治了兩河流域、波斯和北非等地,但這些地區基本上均為干旱少雨之地,因此,阿拔斯王朝時期伊斯蘭建筑藝術中對水的渴望可見一斑。
三、伊斯蘭建筑藝術的影響
阿拔斯王朝時期的伊斯蘭建筑藝術風格不僅遍及阿拉伯帝國全境,而且也影響到阿拉伯帝國以外地區,對中世紀西歐基督教建筑風格亦產生了重要影響。它是在融合古希臘—羅馬、波斯、拜占庭等建筑風格基礎上,發展和創造了獨具特色的伊斯蘭藝術風格。它既是歷史傳統風格的建筑與改造,又是伊斯蘭教文化與阿拔斯時期相融合的獨特建筑與裝飾風格。[17]伊斯蘭建筑藝術包括清真寺、宮殿、陵墓、大學、學院等。在阿拉伯—伊斯蘭文化中,清真寺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清真寺具有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教育價值、藝術價值是多方面的。清真寺是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百科全書。[18]阿拉伯—伊斯蘭文化中的清真寺建筑藝術,以其獨特的風格和魅力,在世界建筑藝術的卣花園中獨樹一幟。清真寺以建筑的形式之美,完整地詮釋了伊斯蘭教的教義、教規和教法,以及真主的神圣力量,它是宗教思想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從一定程度上講,伊斯蘭建筑藝術也是伊斯蘭文化或伊斯蘭教思想發展的一座豐碑。伊斯蘭建筑藝術中的繪畫特點和清真寺建筑風格對西歐文藝復興時期藝術風格的影響較大。伊斯蘭建筑藝術注重自然的和諧,以幾何圖形和文字為裝飾手法,拒絕使用人和動物作為繪畫的對象,體現了伊斯蘭教文化中真主的神圣和人的渺小。近代西歐的人文主義者吸取了伊斯蘭建筑風格的特點,提出了以人為中心的藝術理念,成為反對宗教束縛人思想的重要基礎。因此,人文主義者的繪畫特點則更多地表現為人的真實存在,大力提倡繪畫人的雕像美。此外,伊斯蘭建筑風格中的圓頂設計對西歐人文主義的建筑風格亦產生了重要影響。清真寺建筑的外形一般為上圓下方,體現了伊斯蘭教教義對世界的認識,即“天圓地方”。阿拔斯王朝時期的清真寺多是以弓架結構和彎梁為基礎的圓頂體系,四周有不同拱門的回廊。這種建筑風格深刻地影響了西歐文藝復興時期的基督教教堂建筑的修建。如文藝復興時的西歐就有將外觀的高聳尖頂改為圓雩式的教堂。[19]此外,西歐文藝復興時期的鐘塔可能源自阿拔斯王朝時期的埃及方形尖塔,而西歐的紡織廠也常采用伊斯蘭的圖案……均體現了伊斯蘭建筑藝術對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影響。宗教深刻地影響著建筑,宗教建筑是為宗教活動服務的。[4]很顯然,伊斯蘭教是伊斯蘭建筑藝術的根基,它是穆斯林的身份和地位的重要象征。伊斯蘭建筑如清真寺等皆為伊斯蘭教的宗教活動服務,同時,穆斯林也在伊斯蘭建筑內享受宗教的愉悅和情感寄托。但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同樣的宗教建筑對宗教活動或宗教信徒的影響大相徑庭。如阿拉伯帝國初期,倭馬亞王朝強調阿拉伯人的身份歸屬,對阿拉伯血統的純正極為推崇,而對伊斯蘭教的身份歸屬重視不夠。而倭馬亞王朝時期的清真寺簡陋、功能單一、設施簡單均體現了這樣的特點。阿拔斯王朝時期,是伊斯蘭建筑藝術的鼎盛期,體現了伊斯蘭建筑的鮮明特點。阿拔斯王朝因地域、民族的廣布,以伊斯蘭教為旗幟,確立了伊斯蘭教的最高權威,使哈里發成為政教合一的統治者。正如同西方基督徒精神產生了羅馬和哥特式建筑一樣,東方伊斯蘭精神產生了阿拉伯建筑風格———那巍峨的圓頂高高昂起,統率全城,顯示出伊斯蘭教的至高無上。
四、結語
總之,伊斯蘭建筑不僅是伊斯蘭文化和伊斯蘭教的重要載體,而且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座豐碑。伊斯蘭建筑是伊斯蘭文化的物質化和精華的濃縮,是伊斯蘭文化創造力和生命力的具體象征。著名藝術大師丹納曾經說過:“在民族的事業和歷史上反映出來的仍舊是自然界的結構留在民族精神上的印記。”[17]的確,伊斯蘭建筑的發展史就充分地印證了這一論點。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