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論文刊發淺談天津濱海新區科技創新發展措施  

發布時間:2014-08-05所屬分類:科技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 要:目前,新區的科技協同創新形式不再是產學研之間簡單的技術轉移,合作形式日趨多樣化。如由中新藥業、科技創業投資公司、天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國有資產經營公司以及南開大學共同組建的天津生物芯片有限公司短短幾年就已申報專利項目近百項。 關鍵詞:

  摘 要:目前,新區的科技協同創新形式不再是產學研之間簡單的技術轉移,合作形式日趨多樣化。如由中新藥業、科技創業投資公司、天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國有資產經營公司以及南開大學共同組建的天津生物芯片有限公司短短幾年就已申報專利項目近百項。

  關鍵詞:天津濱海新區,官產學研,科技協同創新

  一、概述

  天津濱海新區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三極”,承載著帶動北方經濟發展的重任,而推動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就是科技創新。然而,濱海新區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官產學研各主體之間科技協同創新效應差、科技成果難以轉化的現實問題,因此,打破各主體之間存在的壁壘、實現深度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高經濟效益已成為當前的重要課題。

  自熊彼特提出創新理論之后,學者們不斷完善創新理論的內涵,90年代初,Freeman(1984)和Lundvall(1985)等學者開創了以國家創新系統為代表的第三代技術創新理論,產學研結合的思想逐漸在實踐中得到推廣和應用。Etzkowita(2008)指出大學、產業、政府之間的互動、交叉、重疊是構成新知識經濟的發展基礎和動力源泉。在國內,郭曉川(2001)、魯若愚(2002)、何郁冰(2007)、陳勁(2009)等學者通過研究認識到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并非是產學研各創新主體要素的簡單疊加,需要各類互補性要素之間的協同及整合。本文提出的科技協同創新是指科技創新資源和要素的有效匯聚,通過突破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充分釋放彼此間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活力而實現深度合作。

  二、天津濱海新區科技協同創新機制發展現狀

  (一)天津濱海新區經濟增長與科技創新的發展現狀

  天津濱海新區自1994年成立以來,經過多年發展已成為環渤海地區新的增長極。據統計,截至2013年10月,新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13 294.67億元,增長13.2%,帶動新區工業總產值增長9.8個百分點,是推動新區工業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八大優勢產業(新)完成工業總產值11 700.36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的88%,其中,航空航天增長49%,電子信息增長26.1%,新能源增長17.2%,生物醫藥增長13.4%,汽車及裝備制造增長8.7%,糧油輕紡增長5.1%,石油和化工增長4.0%,新材料和環保增長5.8%。而新區第三產業的發展主要得益于以工業為主導的生產性服務業;同時,新興金融業、旅游業、樓宇經濟及會展業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促進了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從創新投入來看,2001-2011年,濱海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由12.01億元增長到210.78億元,增長了17倍;新產品銷售收入由416.79億元增長到3831.14億元,增長了8倍;專利申請數也由82 件增加到11 889件,增長了近144倍。數據表明,近幾年新區對科技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科技創新已成為新區經濟發展的推動力。

  (二)天津濱海新區科技協同創新機制發展現狀

  近年來,濱海新區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場為導向,以大學、研究機構為支撐,以企業為主體,政府創造環境,科研帶動產業發展的協同創新體系。

  1. 各主體不斷增強科技協同創新的主動性

  政府作為制度創新的主體,可有效協調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各個環節。一方面,政府基金幫助有資金缺口的企業順利啟動產學研合作項目;另一方面,政府牽頭建立的產學研合作基地、研究中心和戰略聯盟等創新平臺對吸引產學研各方、構建戰略合作網絡發揮了關鍵的樞紐作用。如2011年通過的《濱海新區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方案》,圍繞科技創新領航區,鎖定七大關鍵領域,為新區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注入驅動力!稙I海新區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則為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向創新驅動、內生增長模式轉變提出了更為具體的發展途徑。

  各高校和科研機構在優化原有的創新平臺機制和提升服務功能的同時,成立了一批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如依托于天津科技大學的食品營養與安全重點實驗室完成了7項重大科研成果,項目成果在天獅生物、中新藥業、獨流老醋、利民調料等公司實現產業化,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截至目前,新區建有8個國家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工程實驗室,3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10個市級重點實驗室,它們作為服務濱海新區的支撐體系,在自主創新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企業在科技研發方面由被動轉為主動,由企業牽頭,政府和大學、科研機構共同參與的創新聯盟不斷涌現,成立了一批集研究開發、企業孵化、生產貿易為一體的產業園區和產業化基地。如天津國家現代服務業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與相關科研機構組建產業聯盟,促進企業間的協同創新。目前已建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國產CPU的天津信息安全產業聯盟、天津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天津汽車電子產業聯盟等。2013年,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資金項目中,新區有649個項目獲得立項,立項企業與高校和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日益密切。

  2. 科技協同創新形式日趨多樣化

  利民調料與天津科技大學成立“天津利民——天津科技大學調味品研究開發中心”,高校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促進成果轉化的同時,企業為高校提供人員教育與培訓支持,共同構建起科技協同創新體系。2010年7月,擁有世界頂級中心實驗室水平的愛爾蘭ICON公司與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簡稱泰心)、方恩醫藥發展有限公司(簡稱方恩)三方結盟成立ICON中心實驗室。ICON則處于研發環節,為需求企業提供技術服務;泰心承擔新藥臨床研究,提供場地、設備等硬件,并購買實驗室研發的新藥;方恩負責藥品上市,三方完美對接,為新區生物醫藥業衍生出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3. 科技協同創新的中介機構建設日趨完善

  近年來,濱海新區積極推進科技中介服務建設,截至2012年,新區有28家孵化器和22家生產力促進中心通過市級資格認定,其中市級孵化器3家,國家級孵化器6家,市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5家,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2家,國家級創新驛站基層站點4家。目前,濱海高新區已為區內企業搭建起債券融資、股權融資和股改上市服務的三大融資服務平臺,并建立了一整套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天津濱海國際知識產權交易所的建設運營,也將進一步促進科技資源和金融資源結合,為知識產權有效轉化提供服務平臺?萍贾薪闄C構依托高校、科研機構,整合企業資源,開展協同創新。例如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依托天津市優勢產學研機構,聯合天津市腫瘤醫院、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凱萊英生命科學技術(天津)有限公司、藥明康德新藥開發有限公司等建設了系列化的支撐技術平臺,涵蓋了藥物早期發現、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中試生產等藥物開發的各個環節。由此可見,科技中介機構通過廣泛集成,將區域內有效資源納入一個創新體系之中,極大地促進了區域內的協同創新。

  三、天津濱海新區科技協同創新機制存在的問題

  雖然濱海新區官產學研科技協同創新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但由于各主體存在文化、目標的差異和沖突,各主體利益難以平衡,致使科技協同創新缺乏長期性,存在多種問題。

  1.科技協同創新合作層次不高

  大多數高校與企業的合作,主要還是停留在技術轉讓、專利許可、專利出售、委托開發等較低層次的合作上,而技術入股共同開發的高層次合作還比較少。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和國家科委《關于以高新技術成果出資入股若干問題的規定》等法律、政策的出臺,客觀上已為技術成果的價值化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其有利于提高技術出資人的入股積極性,并有效促使技術出資人積極實現成果轉化。但是,技術成果的出資入股不同于貨幣、實物出資,因為技術成果缺少客觀載體,要發現其絕對真實價值相當困難,而且對其過高過低的評價均會損害出資方的利益,引起各種糾紛。因此,大多數合作僅維持在技術市場的交易階段,技術入股合作難以實現。

  2.科技協同創新合作深度不夠

  企業逐利的本性,導致許多企業在與高校、科研機構尋求合作時,僅對一些短平快的項目感興趣,對那些投入多、風險大卻事關行業發展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則很少關心。這就導致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協同創新的開展難以進入實質性階段,學科鏈、技術鏈、生產鏈之間的銜接依然很脆弱。

  3.科技協同創新合作動力不足

  高校、科研機構考核評價和職稱評定長期以來以論文、專著、縱向課題為主要指標,致使教師和科研人員在項目選擇上大多傾向于申請縱向課題,而橫向課題由于是與企業合作且主要處于技術應用階段,對于發表文章作用不大且職稱評定時橫向課題不在評定范圍之列,從而造成教師和科研人員將精力集中于理論研究,忽視科技成果的應用及轉化,進而導致以面向企業、面向市場、面向實際應用為導向的科技研發存在明顯的動力不足問題。

  4.科技協同創新利益難以均衡。由于各方對成果與技術價值、無形資產與有形資產的價值、人財物投入后形成的價值、技術開發價值、管理價值等的認識存在著不同的意見,所以,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始終難以協調。合作初期,各方可能還比較容易達成共識,但隨著合作項目的推進,創新結果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此時將可能引發收益分配、績效評估、產權劃分等沖突,由于涉及各方的核心利益,加之引發沖突的因素較多。因此,沖突強度較大,將顯著影響科技協同創新活動能否持續進行,甚至會導致合作失敗。

  四、推動濱海新區科技協同創新的政策建議

  為提升濱海新區科技協同創新能力,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現從以下六個方面提出政策建議。

  第一,制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法律、法規,確保技術入股機制的健康發展。技術入股已成為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發展的重要趨勢。政府部門在制定規章時,應本著“加強利用、促進轉化”的精神,使技術等無形資產能夠更快地應用于生產實踐,對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更強的支撐作用,以此來掌握技術類無形資產的管理原則。同時,應盡快發展技術等無形資產評估的專業化機構,完善技術類無形資產的評估依據和評估體系,為資產管理和交易提供依據。還要充分利用市場的評價手段,盡快完善技術類無形資產的市場評價程序。

  第二,設立協同創新基金,對協同解決重大科技問題予以資金支持。要建立健全政府的協同創新資金投入機制,以濱海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為重點支持戰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帶動性的科技研發項目,支持創新機構、中介平臺的建設和成果轉化工作,設立天津濱海協同創新基金。優化資金聚集和投入機制,形成有效的資金供給鏈,以保障全區協同創新的健康運行。

  第三,引導創新主體開展協作,強化學科鏈、技術鏈、生產鏈的耦合。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圍繞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結合自身優勢,主動對接支柱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人才需求和技術需求。鼓勵教師、研究人員進入或組建企業工程技術中心和項目開發公司,并吸引一批具有豐富經驗的企業專家參與其中。就企業而言,應強化企業技術創新意識,將協同創新作為其發展的重要戰略,共同開發核心技術,處理好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引導企業加快推進研發機構建設,積極申報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等,促進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聯系,承接科技成果轉化,實現產業化,提高經濟效益。

  第四,積極打造高水平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構建協同創新長效機制。通過創建創新聯盟,一方面可以推動產學研各方制定長期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和路徑,創造更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加大對創新聯盟的資金、政策支持力度,鼓勵銀行、創業投資機構、科技保險機構等參與聯盟建設。通過創新聯盟的發展壯大,加強產業技術研發創新和成果擴散,完善產業技術創新鏈,以提升濱海新區產業核心競爭力。

  第五,改革高校、科研機構考核評價和科研人員職稱評定制度,逐步建立以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工程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為主的評價體系。為了促進教師和科研人員對科研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在績效考核和職稱評定制度中應增加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權重,無論是縱向還是橫向課題,只要其成果具有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均應當予以認定,唯有如此才可以鼓勵教師和科研人員與企業進行合作研發,研發成果不僅更加符合市場需求,且成果轉化的經濟效益愈加顯著。

  第六,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促進各方利益合理分配。宏觀層面,促進知識產權高效轉化,拓展商標、版權及其他知識產權的綜合運用,實現知識產權同金融鏈、創新鏈和市場價值鏈的有機結合,實現協同創新成果向現實經濟效益的跨越。建立重大科技項目知識產權審核跟蹤機制,建設專利技術信息平臺、知識產權侵權監控平臺、數字版權監管平臺。爭取國家和市級知識產權機構在濱海新區設立分支機構,提供維權保護、司法鑒定、推廣應用、資產評估、信息查詢等服務。微觀層面,首先要建立合理的協同創新利益分配機制,并有專門機構對知識產權的價值做出公正評估,保障各方合作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Freeman R Edward.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 holder approach [M]. Boston, MA: Pitmen Publishing Inc,1984.

  [2]Etzkowita H. The triple helix: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innovation in action[J].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8(3).

  [3]郭曉川.合作技術創新[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

  [4]魯若愚.企業大學合作創新的機理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02.

  [5]何郁冰.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理論模式[J].科學學研究,2012,30(2):165-174.

  [6]陳勁.新形勢下產學研戰略聯盟創新與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