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5-07所屬分類:科技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深入應用,以計算機和網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已成為當代大學生必須熟練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計算機應用水平要求也越來越高,越來越普遍,這就給計算機課程教學提出了更加現實的要求。民族地區非計算機專業
論文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深入應用,以計算機和網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已成為當代大學生必須熟練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計算機應用水平要求也越來越高,越來越普遍,這就給計算機課程教學提出了更加現實的要求。民族地區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教學,已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的要求。在計算機知識更新越來越快形勢下,針對民族地區計算機教學的現狀,如何培養大學生的計算機創新意識,提高終身學習能力,以適應就業及現代社會對信息技能的需求,這是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工作者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本文針對民族地區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教學現狀進行分析,探討針對新要求計算機教學改革的措施。
關鍵詞: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教學,改革,民族地區
一、民族地區計算機教學現狀
1.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和能力差異大
首先是地區差異,以筆者所在的西藏為例,招生來源于來自不同地區,有來自內地的,有來自發展較快的地區首府的,如拉薩、山南、林芝等,也有來自邊遠農牧區的,如那曲、阿里的農牧區。相對來說,內地和經濟發展較快地區的學生,在大學前已有機會接觸到計算機,甚至一些學生在中學已開設過計算機課程,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操作基礎。而來自邊遠農牧區的學生,則基本沒有接觸過計算機,這就導致了差異。其次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較大,這也導致一些基礎薄弱的學生由于不能較好較快地消化所學計算機課程知識,造成對后續課程不感興趣,而基礎較好的學生由于已掌握教師所講內容而失去興趣。最終使得就業的大學生計算機應用水平和能力差異巨大。
2.計算機教學內容與計算機軟件發展和社會需求不適應
計算機技術特別是計算機軟件的迅速發展,使得高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教學的教材和教學內容跟不上挼年的發展速速和社會對人才計算機水平和能力的需求。學生在學校學習的計算機知識和掌握的軟件應用,等到畢業工作后都發現已經是過時的技術和軟件了。這一點在民族地區體現的更為明顯。
3.計算機教學中理論課時與實踐課時比例不恰當
計算機課程是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課程,學生不但要掌握相關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理論常識,更重要的是掌握計算機的實際操作和應用,具備使用計算機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因此,理論課時和實踐課時的比例問題就是一個計算機教學中很常見也很重要的問題。但目前,受課程總學時、教師和實驗機房等因素的限制,總是不能滿足上機實踐課時的需要。特別是對基礎薄弱和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需要更多的上機實踐才能較好地吸收掌握所學知識。
二、計算機教學改革措施
1.分類分層次教學
針對學生計算機水平差異大的問題,在學生入校時,首先對新生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和計算機測評的方式,了解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的掌握和了解程度,并分為有基礎和無基礎兩類,其中有基礎根據測評成績分為一般和高兩個層次。全校新生統一分類分層次教學。針對不同的層次基礎,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對于無基礎的,采取“少講細講多練”的教學模式。少講:即只講述精簡的理論知識,便于學生快速抓住要點,也便于學生消化和吸收。細講:是將重要的常用的關鍵步驟,仔細在多媒體大屏幕投影上一步一步演示出來,讓學生看清楚操作步驟,快速學會掌握。多練,即讓學生在學習中更多地上機操作,反復鞏固所學知識,達到熟練操作的目的。對于有基礎的一般層次的,采取“少講精講多練”的教學模式。“精講”是針對上機操作的內容教師選擇重點和難點,以及關鍵操作精講,其余的相關操作內容教師可以做簡單提示,由學生在上機實踐時自學掌握。對于有基礎高層次的這些學生,一般都是對計算機具有較高興趣的,可以采取“免修和開設興趣選修班”的模式。通過計算機課程考試的,可以免修該課程。對有興趣拓展計算機能力水平的學生,可以開設《計算機網絡應用》、《圖像圖像設計》、《office辦公自動化軟件高級應用》等興趣選修班,來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
2.教師要引導推廣學生學習計算機課程的方法和經驗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作為計算機課程教學,應該不僅使學生對課程內容掌握,作到“授之以魚”,由于計算機課程知識更新快的特點,更應該“授之以漁”,使學生掌握學習計算機新知識的方法,這樣才能較好地解決計算機教學內容與計算機軟件發展和社會需求不適應的問題。一是教師在授課時,在計算機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應該以軟件各版本共有的功能為主干,重點講述主干內容,對各版本的差異則可點到即可。二是在計算機教學中,始終貫穿計算機學習能力的培養,重點是學習方法的指導。一些學生掌握的學習方法非常單一,雖然學習很用功,但方法不得當,結果事倍功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總結操作的共同點,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還可以通過各種活動如座談、講座、征文等形式專門組織一些計算機課程學習優秀的學生向其他學生推廣學好計算機課程的學習方法和經驗,不但對這些學生很有現實意義和借鑒意義,而且學生掌握了這些好的方法,也可以使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降低學習壓力。畢業后,即使接觸到新系統新軟件,有了這些學習方法和經驗基礎,也能很快上手應用。
3.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和上機實踐的力度
受課程總課時的限制,即使教師在加大上機課時,也很難保證學生有足夠的練習時間。因此,教師如何提高學生上機實踐的學習效果就十分重要。教師要精心設計和選擇學生上機實踐的操作內容,并做好隨堂輔導,隨時指出學生的操作錯誤并加以糾正,對于學生普遍易犯的操作錯誤要預先講解,盡量讓學生對所學的操作當堂消化,盡快掌握和鞏固關鍵操作和應用。另外,充分利用好校園網和學校公共機房。課下布置上機作業,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公共機房借助網絡平臺進行資源搜索、問題求解、自主學習,最后進行動手實踐,完成作業設計.這種自主的認識、分析、比較、創作過程,無形加深了學生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同時通過網絡上豐富的計算機教學信息資源,使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為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也打下了基礎。
4.提高和培養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之母,有興趣才會有動力去學習和探究。為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在課余,教師可以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舉辦多期深入淺出趣味生動的計算機知識講座,內容涵蓋計算機新技術、新發展、新軟件,軟件操作技巧,高級應用等等,擴展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的了解,開闊視野,增加學習興趣。充分發揮院計算機協會的組織能力,經常開展多種以普及計算機知識為主的趣味活動,如趣味計算機知識競賽、我與計算機的演講,計算機學習經歷征文等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
5.教師必須不斷學習和提高
當今時代計算機知識知識更新換代的周期越來越短,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學習才能適應工作要求.作為學生計算機知識的傳播者和創造者,計算機教師更要不斷地用新的知識充實自己,教師只有學而不厭,才能做到誨人不倦.努力探索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科學方法,大膽進行教改實踐,引領學生發掘潛力,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使學生真正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做好一名合格的“引導者”。
綜上所述,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用人單位的要求,對民族地區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的計算機應用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必須與時俱進,緊跟時刊發展潮流,不斷加強計算機教學改革與創新,努力探索科學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出更多更好的能適應新時代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吳春明,鄒顯春,杜云.高校非計算機專業學生計算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5).
[2]張淵源,黃燕.試論高校計算機教學改革[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1).
[3]董曉娜.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計算機教學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11(23).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