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12-27所屬分類:科技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目的:探討在傳統課堂授課教學基礎上引入微信群輔助教學對五年制醫學本科生心血管疾病授課的效果。方法:將廣西醫科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 2014 級臨床醫學專業本科三年級學生 100 人,按照自愿和隨機原則分為對照組(50 人)和實驗組(50 人)。對照組采
【摘 要】目的:探討在傳統課堂授課教學基礎上引入微信群輔助教學對五年制醫學本科生心血管疾病授課的效果。方法:將廣西醫科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 2014 級臨床醫學專業本科三年級學生 100 人,按照自愿和隨機原則分為對照組(50 人)和實驗組(50 人)。對照組采用傳統課堂授課教學法,實驗組采用傳統課堂授課+微信群教學法。期末分別對兩組學生進行理論考試和問卷調查,并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實驗組學生及格率和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80%的學生認為新教學方法對于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有幫助,并且 70%以上的學生認為新教學方式可以改善師生以及同學之間的關系。結論:在傳統課堂授課教學基礎上引入微信群輔助教學方法提高了醫學本科生教學效果,值得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微信;心血管疾病;教學;效果
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微信已經成為了一種重要的交流載體,也改變了現今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將微信應用到教育領域中,可加強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從課堂學習延伸至多種學習方式的轉變[1-5]。
相關期刊推薦:《大眾科技》1998年創刊,國內外公開發行。筆者根據多年心內科學習、工作和帶教經驗,結合我國醫藥衛生改革現狀、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及學生特點,嘗試在傳統課堂授課的教學模式下,引入微信群交流作為補充,取得較好的結果。本刊注重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緊密結合,在內容上要求選題新穎,突出前沿問題,力求把本刊辦成“成果發布的陣地、技術推廣的窗口和信息交流的平臺”。本刊主要讀者對象:各級科技經濟管理部門;各類科技企業;金融投資機構;技術中介服務及成果推廣機構;大中專院校和科研院所;技術人員、科技愛好者等。有想投稿的,可以咨詢期刊天空在線編輯。
1 資料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及分組
廣西醫科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 2014 級臨床醫學專業本科三年級學生 100 人入組,按照自愿和隨機原則分為傳統教學組(對照組)50 人和傳統教學+微信群組(實驗組)50 人。
1.2 方法
1.2.1 教材
兩組所用教材為全國高等醫學院校教材《內科學》(第八版,葛俊波、徐永健主編),教學內容為《內科學》心血管章節部分。教學大綱是根據《內科學教學大綱》(廣西醫科大學 2016 年修訂、出版)列出相關章節的重點、難點及掌握、熟悉、了解的知識點。
1.2.2 教學方法
(1)對照組。該組學生采用傳統教學模式:課前預習- 大課講授-課后復習,即學生課前及課后主觀能動進行學習,課堂上接受單向授課,不建立學習微信群。
(2)實驗組。該組學生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基礎上,在課堂上授課教師與他們建立微信群,課后固定時間段進行互動和交流。主要選擇高血壓病、心力衰竭、冠心病、心律失常及結構性心臟病 5 類心血管常見疾病為重點教學內容,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按教學大綱要求,進行教學及課后交流和互動。期間,師生可對課堂授課內容進行充分交流。教師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做好課堂授課筆記,并對微信群里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記錄、補充、完善,查漏補缺。
兩組大課均由資深且有常年、豐富教學經驗的(副)主任醫師講授。
1.2.3 教學評價
期末對兩組學生采取統一考試,考題出自統一題庫、統一考試、統一閱卷。考試形式為理論考試,考試內容均為教學大綱要求的知識點,內容主要涵蓋高血壓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結構性心臟病等心血管系統常見病、多發病的定義、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鑒別診斷及治療。
考試結束次日,對實驗組學生發放調查問卷,主要調查內容為其對傳統課堂教學方法基礎上引入微信群作為補充的教學方法的認可情況。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 SPSS 15.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者構成比表示,采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學生心臟內科學考試成績比較
共有 100 名學生參加理論考試,發放試卷 100 份,收回 100 份。比較兩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及格率(>60 分,100 分計)及優良率(>90 分,100 分計)。實驗組學生及格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優良率也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如表 1 所示。
2.2 實驗組學生對傳統課堂教學+微信群教學認可度調查結果
發放調查問卷 50 份,收回 50 份。接近 80%的學生對于一直以課堂授課為主的教學模式并不滿意,96%的學生愿意支持這種課堂授課補充以微信群課后交流的模式,80%的學生認為新的教學方法對于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有幫助,并且 70%以上的學生認為新的教學方式可以改善師生以及同學之間的關系,結果如表 2 所示。
3 討論
3.1 建立微信群,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學相長
心內科專業課本知識是本科學生一致公認的難點,又是考試的重點,往屆學生雖然刻苦努力學習、勤奮專研,但考試成績卻不甚理想,無疑對應屆學生的心理產生負面影響[6]。心內科本科課堂教學,時間緊、任務重、重點難點多,單純短時間、轟炸填鴨式的課堂教學無法保證學生充分消化吸收心內科專業知識,讓他們更加產生恐懼、焦慮、厭學情緒,甚至放棄心內科這部分非常重要章節的學習,不利于日后的臨床工作。通過在課堂上建立微信群[7,8],學生多了一個課后和老師交流的平臺,可以將課堂上無法理解、消化的內容在課后復習時和老師在微信群中交流,學生參與討論,既加強了對知識的消化和理解,又提高了學習熱情和興趣,這對于仍偏內向、不善表達的中國學生是一種非常好的交流方式。而且,作為老師,拋磚引玉,將某些課本上難以解釋的晦澀內容,留待課后學生發揮他們無限的想象力和強大的網絡搜索能力,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解釋和答案。
3.2 構建微信群,拉近師生關系,促進師生交流
微信的出現增加了人際互動和交流,對于師生亦是如此。在微信群里,隨著話題展開,師生心理距離縮短,氛圍愈趨輕松,除答疑解惑、討論問題,亦可討論大家共同關心的熱點話題,活躍氣氛之余,無形中拉近了師生關系,促進了師生間的交流。這些比起以往教師上完課抱起書本走人之后就 “見面不相問”的狀況來說,無疑更加令師生愉悅和感動。
3.3 微信群能幫助教師及時發現教學缺陷和不足
中國式課堂基本都是單向授課,很難在課堂上聽到學生的及時反饋,學生疏于表達自己的思想,習慣性思維讓他們更愿意在課堂上保持沉默,被動接受知識灌輸,如此一來教學效果必然大打折扣。相對于真實世界,網絡世界里的年輕人能夠顯現出他們活躍的另一面,主動分享他們的內心感受和思想。在微信群里,對于能夠建立微信群、主動愿意和他們交流的老師,他們更加愿意表達自己對教學的不同觀點、想法和建議,有時往往能夠在相互的碰撞中激發靈感和火花,可讓教師從中獲悉教學反饋,再次體現微信群相較于傳統教學方法更能在本科教學中促進教學相長,彌補不足的優勢,對于促進今后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極大幫助。
綜上所述,適應新時代、新形勢的發展,順應潮流,迎合移動互聯的蓬勃發展,微信群在心內科本科臨床教學中能夠展現它獨特的優勢,促進教學相長,提高教學品質,改善師生關系,對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一個有益的補充和發展。在今后的教學中,筆者將進一步發掘、探索、發展微信群的強大的潛在社交力量,努力提高本科教學質量。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