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6-18所屬分類:科技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在作者六年留學生涯中深刻體會了歐洲蘊藏在現代風格之中的傳統建筑文化、以及其表達的生活態度與思想精神之后,對中國千年積淀的建筑文化精神產生了迫切的研究欲望,并從中探索中國建筑語言今后發展可能的脈絡。該文在概括了近現代中國與西方的建筑百
摘要:在作者六年留學生涯中深刻體會了歐洲蘊藏在現代風格之中的傳統建筑文化、以及其表達的生活態度與思想精神之后,對中國千年積淀的建筑文化精神產生了迫切的研究欲望,并從中探索中國建筑語言今后發展可能的脈絡。該文在概括了近現代中國與西方的建筑百年交鋒后,分析了近代中國建筑文化語言發展的利弊。并通過對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精神表達的探索,論述與探討了今后中國建筑語言在現代背景下演繹的一種可能性。該課題對中國建筑語言的傳承與營造思想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中國傳統建筑,復興,現代化
1現代與傳統的建筑性交鋒
1.1近代技術進步帶來的建筑語言影響
“工業革命”一詞最早記錄在路易-紀堯姆·奧托于1799年寫的一封信中,里面提到了法國工業化的引入以及工業變革新技術的本質。而技術的真正發展與物質生產形態的扭轉是在19世紀30年代后期。數十年的社會沉淀與積累使得工業革命通過當時的創新材料和結構技術向建筑界引入了一種高效生產形式。在西方文化中,傳統建筑是通過磚和石的墻承重堆砌來實現的,而工業革命的建筑卻基本脫離了這一構造邏輯,其建筑風格與鋼鐵使用帶來的結構可能性之間存在著奇特的對話。
隨著英法世界博覽會中水晶宮與埃菲爾鐵塔的相繼面世,以鋼為材料的柱梁結構被證明不僅可極大地擴展結構能力,還加強了建筑空間的開放度與使用效率;而柱承重這一構造邏輯更解放了室內采光的西方傳統桎梏。最重要的是,工業革命作為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不僅提高了社會生產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社會活動或生活方式的每一個方面,而建筑這個社會與生活的承載物自然也隨之改頭換面。
正如約翰拉斯金所說,這一場工業革命傾向于引入前所未有的創新建筑形式,千年積累的歷史與文化質素卻似乎遺失了;建筑風格摒棄了歷史與文化質素,開始追求高超的構造技術與極短的建造時間帶來的愉悅。20世紀初,隨著西方社會對新材料與新技術的熱切追求,一代偉人柯布西耶應世而出?虏嘉饕畬W⒂谑褂矛F代技術進行理論建筑學研究,并對鋼筋混凝土作為建筑材料的應用進行了長達一生的實踐。
他曾指出“鋼筋混凝土的多樣性,以及充滿激情的靈活性,為我的結構設計帶來了宮殿般的節奏:從墻壁上分解結構元素使得建筑結構不必暴露在外面,內部網格平面的柱分布使得空間布局靈活多變——即在內部或立面的任何地方建造墻體分區。”鋼筋與混凝土,這種極其堅固的拉伸材料和極其堅固的壓縮材料之間的明智結合使得高層建筑成為可能。而隨著西方社會各生產形態中官僚機構的規模不斷擴大,大型集中式官方空間的相應要求促使建筑師在城市環境中設計出更加宏偉的商業建筑——摩天大樓。
1.2西方現代建筑與中國傳統的交鋒
近代中國時期,中國生活在劇烈的變化中趨向西化,而建筑作為與生活直接對話的創造品,直接從幾個世紀的積累和發展中引進西方工業成果。社會對于中國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藝多加以普遍摧殘;對于自有的傳統工藝已懷鄙夷心理,社會各階層無不偏愛西方的新異與經濟,以中國原有建筑的相對復雜建造過程與后期高維護成本為弊。自20世紀中期以來,先進的西方新材料與構造技術引入國內大量建設。
眾所周知,中國各大型城市在過去幾十年中經歷了巨大的發展。建筑技術方面,受到高水平技術優勢的強烈影響,鋼結構和混凝土結構等西方工業革命產物構成了中國城市的主要建筑結構;建筑風格方面,經過現代運動領導的國際風格改造后,中國城市放棄了精雕細琢的木制建筑的文化語言,中央商業和工業區的現代摩天大樓成為中國統一的城市建筑風格。梁思成先生認為,建筑風格的變化從未與社會經濟和政治背景隔離開來。
也就是說,從經濟角度來看,高度集中的現代建筑提供了促進商業交流的機會,從而為社會提供更多就業機會;通過吸引更多在這里工作的人,城市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從政治角度來看,代表前封建社會階級象征的建筑遺產已經演變為腐朽的代名詞。誠然,西方現代建筑有其優勢,新材料帶給空間更大的可能性,達到經濟、快速的建造。但縱觀數十年的發展,中國建筑已淡化了自己的語言。雖然這場革命成功地加速了經濟的發展,但中國城市普遍失去了獨特的個性化文化面貌。
然而隨著當代中國經濟與技術崛起之勢,勢必要重新審視本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共通與差異。一味的學習西方文化已非當今中國的妥善策略,一國的強大更依賴其文化發展和表達。社會各階層開始呼吁復興文明,中國作為文明古國,經濟強國,在文化上有必要樹立自己的旗幟。而建筑,作為人類一切創造品中最龐大、最復雜、也最耐久的一類,它所代表的文化、思想和藝術可以說是最顯著、最多面、也最重要的。
也就是說,一方面藝術創造不能完全脫離以往的傳統文化基礎而獨立。正如歐洲的文藝復興深刻地表達了文化藝術的進境須要基于豐富的遺產上;而另一方面,西方的設計及建造技術的優越性又不容忽視,復興文明不代表著固步自封。反觀歐洲社會,二戰后,所有歐洲主要城市都被摧毀成斷壁殘垣。顯然,戰后重建是城市規劃者和建筑師面臨的最大任務之一。而另一方面,這場緊隨工業革命之后的世界級災難,在歐洲卻為一場破而后立的發展進程提供了條件。
簡而言之,各國相對自由地處理了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之間的對話。各國的重建戰略非常相似:當局恢復了城市地區被破壞部分的核心建筑的原貌、完全重建了具有遺產價值的標志性建筑,與此同時,由于社會需求急劇增加,政府規劃將現代元素以擴建的形式與傳統建筑對話。即使當局對于保存完好的傳統建筑開放改造政策,也堅決地保護其外立面的傳統面貌。對于這種表面守舊的大規模復原傳統建筑與保護傳統建筑遺產看似迂腐,但實質上當局通過這種堅持傳承著他們的文化自信。正如約翰拉斯金曾說:建筑與文化和技術聯系在一起,因為它通過其文化藝術和實踐功能傳達了集體記憶。
就像物質對象代表人類脆弱的記憶一樣,具有堅固性的建筑無疑是集體記憶的長期象征。在某種程度上,它以兩種方式代表了文化的視野:代表了現代性的文化,同時又用過去來重新解釋現在。而歐洲的文化自信避免了他們在廢墟中迷失自我而步入盲目追求技術、追求現代風格的迷障。時至今日,沉溺在現代技術的優越性而忘了建筑本該承載之精神的中國建筑師如夢方醒,并極力追求著這種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的融合。
然正如上文所說,作為人類造物中最復雜的文化思想載體,中國建筑的復興更需要時間的沉淀與推演。當代所謂傳統建筑復興普遍為古代結構形式的模仿,外觀立面的復制;一些較為激進的建筑師嘗試將歷史建筑內部空間改造為現代風格、西方風格,營造了室內外的中西沖突;亦有一些保守的建筑師將中國的文化元素使用西方現代技術打造出來,而建筑整體印象與使用邏輯仍是沿自古代之法。
然而無論是哪一種復興“樣式”,今人觀之用之總覺差強人意。其根本原因為中國建筑復興不只是中式元素的堆砌,且傳統建筑以木結構為主的構造工藝及室內采光方面已難以適應現代生活方式;另外,北方四合院的占地面積,南方的天井高墻在通風采光等方面也無法滿足現代的要求。這一邏輯奠定了當代中國建筑不能完全照搬傳統建筑形制。它不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形式上的復制,而是傳統建筑文化在當代背景下的演繹、是本土工藝因地制宜的發展與現代技術的巧妙結合、更是在我們心中根深蒂固的思想文化精髓的建筑表達。
2中國建筑的文化質素
正如道德經開篇即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國的思想雖號百家,卻有共通之處:與自然相比,人的態度應是謙卑的、敬畏的。中國傳統建筑無謂南北,均表達出了相較自然的含蓄與謙遜,建筑的周圍環境相比建筑本身要重要得多。此外,源自這種敬畏的更有“天人合一,渾然一體”之說,這種思想映射到建筑上,便成為了追求人、建筑與環境的和諧共生。
因此,中國建筑材料講究與自然融為一體。傳統建筑的建造材料基本都是就地而取自然中的材料,因地制宜,這為材料上豐富的差異性創造了可能性;此外,這個體系也闡釋了中國石材建筑從未達到過與西方國家相同高度的原因。綜上,木、土、以及土的衍生品磚便是中國建筑營造的主要材料。
經過千年建筑發展,傳統建筑已有了一套成熟的結構體系。而巧合的是,中國古老的木架結構體系如同現代工業革命產物如出一轍。即在平面上形成棋盤形的結構網,建筑物承載的力通過梁傳遞到立柱上;在柱與柱之間按功能需要排布夯土或磚砌墻壁。這賦予了建筑物極大的靈活性,如千變萬化的功能需要,保暖需要,空間私密性需要等。
傳統建筑這種裝配而成的框架結構以及結構構件間比例的模數標準化讓中國在一千年前就掌握了預制構件快速組裝的建造體系,但因其材料為自然材料,不僅方便快速地營造,也方便循環地更新甚至改造。建筑的大體結構體系可以不變,但材料可以適應不同價值、不同尺度。中國框架結構之于現代框架結構最大差異為對剪力的處理:斗拱。
梁思成先生總結到:斗拱是中國框架結構體系中減少橫梁與立柱交接點上剪力的特有的部件,它由一系列置于柱頂的若干梯形木塊(斗)和弓形長木塊(拱)層疊裝配而成。在建筑內部承托木梁,在外部支承屋檐將檐挑出。當今很多學者將斗拱這一結構形式當作傳統建筑的文化傳承以及建筑精髓。然辯證去看,在木構于明清時期發展極為成熟之后,復雜的斗拱在建筑中所占體量比例越來越小,甚至變得趨于裝飾。這種演變是歷史必然的進程,斗拱只是人類追求安穩避風港的一種結構、一個工具。它并不能代表中國人對建筑的態度,也不能表達中國建筑的精神。
在傳統中國建筑體系中,對自然的尊重與敬畏不僅體現在建筑結構與營造工藝,也體現在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把握、空間排布對周遭地理環境的順應與自我調整。相對于西方的建筑中心化觀念,即先造建筑后調整建筑與周圍環境與景觀的銜接關系,中國傳統建筑在面對自然環境總是居于其下。建筑在中國傳統表達中更像是一種人造自然。因為中國傳統主張“天人合一、渾然一體”,建筑一般都是含蓄地融合進其周圍的自然環境之中。無論是南方的精致園林庭院還是北方的組合四合院,都追求人與環境的和諧共存。
相比歐洲建筑獨立于自然的觀念,其建筑發展往往強調外形體量;而中國建筑觀念則是隱于自然,與自然融為一體。這種體系不強調外形比例,而講究居于其內時與自然的貼合:由內望外、以近觀遠、以小觀大。這種明晰的觀念表達了中國建筑的營造是創造一個人造的世界,以學習、融合所在那個自然的世界。由此,無論南方還是北方,中國建筑的平面布置不在于單幢房屋之內部劃分,而基于多座不同房屋的內外出入為原則而安排;穿過每一座建筑,觀看外部自然中同一景色的方式變化是內部空間的營造核心。
數千年來,中國建筑的平面部署往往是基于這種邏輯以若干座木構骨架的建筑物聯系而成的中心庭院,使人居于建筑中時產生有層次的對外關系。這種空間布局的邏輯原則甚至廣泛用于城市結構的規劃中。私人住宅或公共建筑以多庭院式布局表達;若干座這樣的組合建筑以棋盤形組成一個“坊”;而若干個坊合起來,再以周遭自然環境的變化而調和布局就是城市。
盡管這種層級式的從小到大的發展方式與西方推崇的自由主義大相徑庭,但中國的建筑更表達了“道法自然”中從自然參悟到的禮序。以史為鑒,相對優秀的建筑單體或建筑群大多以建筑物的印象性重復加之細微變化的統一而令人難忘。雖然這種平面邏輯顯得千篇一律,卻又因主人的喜好在材料、細部、景致中千變萬化,嚴謹的空間布局書寫的是整體感與其恢宏,而單體建筑性格的多變又無形中揮發了這種整體的單調。東西方建筑在本質上是不同的。
西方建筑的基本傳承是對外形體量的比例感一覽無余后對視覺的沖擊;中國傳統建筑的體量卻不是視覺至上的,相反,體量是為來者制造視覺障礙,而逼迫人們進入其中體會。想象著高墻后那屋頂下的建筑究竟是什么樣子;體會著那每個窗格外同一自然事物的變化;觀察著門后那庭院若隱若現的含蓄;體味著那每一進中建筑不同的變化姿態;最終回望著近可觸碰的庭院景致與遠處自然的融合與對話。米開朗基羅曾說,確保繼承的唯一方法是對過往積淀的傳統和文化的再表達。數百年后,在中國向西方國家學習的同時,歐洲當局和建筑師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幾十年來一直致力于“現代技術的文化復興”。
由此,對于傳統中國建筑的認知與研究不應集中在形式的表達上,而是在平面和空間上去追尋生活理念與文化表達上的東西。延續傳統的另一方面,是傳統建筑匠人們在處理建筑時的思想精神,從總體空間排布到局部結構的處理手法。在中日古建筑實例中,不難發現的是兩國建筑雖同源而生,但中國的建筑氣質是雄渾含蓄,而日本則是細膩纖巧。這種非某種形式而體現出的建筑精神才是當代建筑師真正要去探索和繼承的。
3中國式建筑的追尋
3.1工藝
中國傳統建筑體系中沒有建筑師這個類似的名詞,沒有建筑專題的史料,更沒有鉆研理論的書籍,那么這個體系在哪里?它以什么樣的方式傳承?它存在于活著的工匠體系里,在中國,建筑師即為工匠,中國建筑營造的傳承是工匠的營造經驗,而不是空談的建筑理論。中國傳統建筑營造中材料的選擇總是第一位的,正如“營造法式”中僅僅木材就被細分了諸多種類以適應不同構件的特性。而當下談及中國傳統建筑的現代化,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即是把中國人追求與崇尚的自然材料運用與手工技藝和西方引入的現代技術相結合,并以此謀求傳統手工營造技術的進步。
馮紀忠先生曾說:中國的建筑體系掌握在工匠手中,如摒棄營造工藝而去追求形式上對傳統的模仿,中國的建筑傳統還是會湮滅在西方現代建筑浪潮之中。制造現代建筑的工業材料帶來的體驗是前所未有的:它在材料強度上無可比擬;歲月對材料的侵蝕遠遠小于自然材料。而當人們進入現代建筑之中時的那種生硬冰冷感就是源于此,當建筑失去了年輪的指引,它就已經脫離了這個真實的自然世界。由此,中國建筑的追尋不只是傳統工藝的現代化,更是現代冰冷材料的生命化。
此外,中國傳統建筑表達出的天物合一感大多是由其就地取材生發出來。建筑的材料與環境的高度相似性往往像是建筑自我生長出來一般自然。無論現代材料如何與傳統建造工藝結合,這種直觀的建筑語言仍不可被當代建筑師忽視。當代中國建筑已有一些此類實踐,如將當地土石以混凝土澆筑的方式整合、澆筑時賦予混凝土當地木材的紋理、甚至有一些鋼木混構的實驗,都預示著那業已清晰的中國建筑未來。
3.2空間與尺度
基于當代中國已完成了從農業社會至工業社會的轉型,傳統建筑的空間以及室內采光方面已難以適應現代生活方式;另外,北方四合院的占地面積,南方的天井高墻在通風采光等方面也無法滿足現代生活要求。建筑的形式化模仿與中式元素的堆砌更無法面對當代剛性需求。因此,傳統建筑文化在當代時代背景下演繹的可能性即成為了核心。中國傳統建筑除了具有宗教意義的塔外,多為一層或二層建筑。而現代中國,由于生產力的變革和人口的增長,建筑尺度的現代性轉換是討論中國傳統建筑的現代化追尋不可避免的矛盾。
簡言之,中國傳統建筑基于一兩層尺度的建筑語言如何代入現代的高層使用需求之中?中國建筑千余年來對框架結構的理解及探索以致對框架結構本身的應用已經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與優勢,更具有很大的潛力與西方現代建筑融合。王澍的國美學院象山校區山北建筑群是一個僅有的例子。它大概是中國第一個將傳統建筑語言搭載在凈高幾十米尺度上的建筑。
建筑對傳統屋頂的重新解讀又創造出一種連綿的感覺,以一種與對面的山類似的形態融入自然。而細觀這種建筑語言的現代化,與建筑中自然材料的結構性使用、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的結合有很大的聯系。換言之,當中國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融合成熟之后,或許這種大尺度的現代化中國建筑會很自然地應世而出。當然,某種程度上這無關中國建筑師的努力開創,而是需要時間的檢驗與升華。
3.3文化與自然
如上文提到的,人最終效法自然,體現在建筑中的是對自然的尊重與敬畏、對自然重要性的強調。中國傳統建筑在面對自然環境處于其下的位置,建筑總是謙卑地偏居自然之一隅。自然比人的格局更高,所以自然往往是決定中國傳統建筑群平面與體量格局的基準。
具體來說,傳統建筑的設計邏輯并不是在圖紙上布置平立剖的;中國古代建筑工匠們往往先踏勘地形、整山理水,順應原有的地理與山水變化而做出細微的改動。他們力求與周遭的自然結構融合的疏密形式去排布整個建筑群的大體關系,去選擇房子合適的平面位置以及高度上與自然的對話。再結合布局以庭院處理建筑群的內外關系?傊,建筑與地形的差異關系應是難以分辨的,以山水、地形、草木與建筑間隔重復的方式,建筑群應呈層次為主的狀態,讓人們總是不能一覽無余地觀察建筑。
換言之,中國傳統建筑的營造是追求用人工的方法建造一種相似的自然。而這種營造的態度和次序則是真正要去深入探索和研究的中國文化與精神。此外,中國地幅遼闊,每個地區都有獨特的氣候條件、地形等自然差異性。這種差異是有它的精神性的。中國建筑直接表達文化,而多元的文化也解釋了中國建筑不能一概而論,而其使用邏輯中也充斥著不同地區的差異。由此,對不同地域獨特文化的建筑性表達也是當代中國建筑師們值得思考與扎根探索的。
結語
無論對于西方現代建筑還是中國傳統建筑,過度的同化、模仿和照搬形制都被中國近代史證明是失敗的。中國建筑不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形式上的復制,而是本土工藝因地制宜的發展與現代技術的巧妙結合、是傳統建筑文化在當代時代背景下的演繹、更是在我們心中根深蒂固的思想文化精髓的建筑表達。然而,從認識到創新概念的產生再到實踐完善中國傳統建筑的現代化追尋;既要保持傳統建筑的思想精髓,又要有效地融合現代尺度需求;改變傳統建筑的功能使用的同時,還要增強建筑的識別性和個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童寯.東南園墅.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8.
[2]帕拉斯瑪.肌膚之目(原著3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
[3]王蔚.中國建筑文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9.
[4]梁思成.大拙至美.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
[5]梁思成.梁思成談建筑.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6.
[6]梁思成.中國建筑史.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2011.
[7]Fazio,M.,Moffett,M.,Wodehouse,L.andFazio,M.Aworldhistoryofarchitecture.London:LaurenceKingPublishingLtd,2013.
[8]Ruskin,J.,Wedderburn,A.,andCook,E.Thesevenlampsofarchitecture.London:G.Allen,1903.
[9]Besset,M.LeCorbusier.London:ArchitecturalPress,1987.
[10]Geoffrey,C.IndustrialArchitecture.London:TheStudioLtd,1935.
[11]Olmo,C.M.ThereconstructioninEuropeafterWorldWarII.Bologna:C.I.P.I.A,1993.
相關刊物推薦:《建筑科技》將面向工程建設、城市建設、住宅建設、環境建設等建設領域,傳播先進建筑技術與產品,介紹建筑科技應用實例,服務我國建筑行業學術交流和技術進步。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