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5-13所屬分類:科技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作為一種新的倫理學,湯姆里根(TomRegan)的動物權利不單單是革命的,也是精粹的。在實踐上,這種特征突出地表現在里根關于輕傷害原則與副作用的闡述中。本文在考察兩者內涵的基礎上,確定了權利論的一個關鍵預設,即傷害與裨益的不可通約性,后者構成
摘要:作為一種新的倫理學,湯姆·里根(TomRegan)的“動物權利”不單單是“革命的”,也是“精粹的”。在實踐上,這種特征突出地表現在里根關于“輕傷害原則”與“副作用”的闡述中。本文在考察兩者內涵的基礎上,確定了權利論的一個關鍵預設,即“傷害”與“裨益”的不可通約性,后者構成權利論與功利論的一種根本區別。分析指出,里根的這個預設不但是合乎邏輯的,也是合乎理性的。進而,傷害與裨益的不可通約性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它為“放任自然”的實踐策略提供了穩固的根據,并對環境管理方式的潛在危險具有強大的矯枉力,但同時也暴露了其應對某些生態問題的局限性。環境倫理學的進一步的完善應該以此為出發點。
關鍵詞:環境倫理,輕傷害原則,副作用,道德實踐,環境管理
湯姆·里根(TomRegan)的“動物權利(animalrights)”并不僅僅表現為在社會實踐層面推動了“動物福利”運動的進展,而是鞏固了一種新的倫理學框架。作為新的倫理學,“動物權利”與其它的環境倫理學的“革命性”在于,它們突破了自文藝復興以來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傳統。①
同時,相比其它的環境倫理學派,里根的權利論的獨特意義在于:(1)權利論的構架是“有機的”?梢哉f,“動物權利”構成了環境倫理學中最為完整的學派。里根以嚴密的邏輯關系將形上基礎、生命主體、價值內涵、道德權利、實踐原則、特殊考量等串聯為一個有機的整體;(2)權利論的道德實踐是“徹底的”。這種“徹底性”并不在于道德關懷對象的外延大小,而在于實踐論與價值論之間的邏輯性。
例如,在克里考特(J.BairdCallicott)的“生態中心論(ecocentrism)”中,生態系統的健康具有終極的道德考量,但是,按照其“二階原則(secondorderprinciples,SOP)”[1]的邏輯,環境自身的利益應該讓位于人類的基本利益。又如,泰勒(PaulTaylor)的“生命中心論(biocentrism)”將平等的道德關懷擴展至所有的生命個體,但是他的“最小錯誤原則(theprincipleofminimumwrong)”[2]又允許犧牲非人生命體的基本利益以謀取人的某些非基本利益。
因此,無論是作為整體論的生態中心論的實踐,還是作為道義論的生命中心論的實踐,都暴露了與其各自價值論之間的邏輯距離,因而是未盡徹底的。相比生態中心論與生命中心論,里根的權利論體現了一種“精粹性”,后者對于不同環境倫理學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性。在權利論的實踐原則中,最能體現其倫理學之“有機性”與“徹底性”特征的是他關于“輕傷害原則(theworseoffprinciple)”與“副作用(sideeffects)”的理解。鑒于此,本文分析了里根之“輕傷害原則”與“副作用”的內涵,并指出了一個重要推論,即傷害與裨益的“不可通約性”,后者對于道德實踐的夯實具有深遠意味。
一、關于傷害
“傷害(harm)”構成了里根的倫理考量的核心。這看似是功利論的調子。但是,里根的傷害不僅僅局限于功利主義的感官痛苦,而是具有更復雜的內涵。大體上,里根將傷害視為“裨益(benefits)”的對立物,即減少或撤銷個體(本可以獲得的)完成好的生活之機會的東西。[3]進一步地,里根將傷害分為“侵害(infliction)”與“剝奪(deprivation)”兩種類型。典型的侵害是急性或慢性的生理或心理“折磨(suffering)”。([3],p.94)
在里根看來,折磨不僅僅是“痛楚(pain)”;痛楚需要達到相當強度并長時間持續才稱得上是一種折磨,或曰構成一種“表面傷害(primafacieharm)”。([3],pp.94-95)這里,表面(primafacie)的內涵在于因這種傷害而喪失的裨益是該個體本可以過的好生活的必要元素,即這種傷害使得該個體無法過上(本可以過上的)好生活。因此,在里根看來,構成道德考量的是傷害,而不是感官痛楚。
可見,里根特意區分了痛楚與折磨:雖然兩者都可視為“痛苦”,并且有時候折磨也可以視為一種特殊的痛楚;但是,痛楚往往指的是感官上的“疼痛”,而折磨比痛楚對于個體的影響程度更嚴重,且可以指向心理層面的“痛苦”。應該說,無論是在邊沁還是在彼得·辛格(PeterSinger)[4]的功利論中,“痛楚”與“折磨”往往是不相嚴格區分的。因此,在功利論中,作為道德考量性基礎的“痛苦”的內涵是復雜而含糊的。相比功利論,里根的權利論體現了更為精細的考量。
應該說,里根并不將一切痛苦視為傷害的觀點是高明的,這使得他的倫理學構架與演化論更為自洽。痛苦在演化進程中扮演著調節個人行為的必要信號,譬如價格在市場經濟運作中的作用。這避免了里根的理論重蹈狹隘功利論之“消除一切痛苦”的實踐泥潭。同時,在里根看來,邊沁所謂的“遭受痛苦”也忽略了作為“剝奪”的傷害,后者同樣地減少了個體本可以獲得的好的生活的機會,例如,一個“快樂”的奴隸仍然是受傷害的,即使該奴隸自己未必意識到自身的傷害。以此,里根認為,“并非任何傷害都是痛苦,一如并非任何痛苦都是傷害。”([3],p.97)
二、輕傷害原則
以上述關于傷害的理解為基礎,里根論述了他所謂的“輕傷害原則(theworse-offprinciple)”:若無特殊考量,當我們必須選擇侵犯多數還是少數無辜個體的權利時,并且,如果侵害發生,少數個體[的單個個體]面臨的傷害要比多數個體的任一個體[面臨的傷害]更嚴重,那么,我們應該選擇侵犯多數個體的權利。([3],p.308)
這里的“多數”與“少數”并不影響該判斷的方向,即該判斷無關個體的數量。例如,如果在集合A與集合B之間只能保護一個集合中諸個體的權利,只要B中某一個體的傷害(如果保護A)將比A中任意個體的傷害(如果保護B)更嚴重,那么,道德主體應該保全B,即便犧牲A(所有個體)的權利,無論A與B各自包含多少個體(甚至只有單個個體)。以此,我們不妨將輕傷害原則改述如下:在“二擇一”情形中,道德主體面臨兩種實踐選擇:α與β;α將傷害集合A,β將傷害集合B,如果B中包含至少一個元素,個體x,x因β將受到的傷害大于且不等于A中任何個體因α所受的傷害,那么道德主體應該實踐α;其中,A可以是空集或無限集;B可以是無限集。
這里,“二擇一”情形指的是道德主體面臨著在僅有的兩種實踐選擇中必須選擇一種且只能選擇一種的情形?梢,里根的輕傷害原則體現了個體主義但不是功利主義的思路。在里根看來,集合累積的傷害程度并沒有意義,因為不存在這么一個受到累積傷害的個體;因此,應該受到道德考量的僅僅是集合中每一個具體個體所可能受到的傷害的程度。([3],pp.309-310)這里,輕傷害原則的邏輯前提是:伴隨不同侵權的傷害程度往往是不同的,而這種不同的傷害程度性既是可以互相比較的,也是應該被道德考量的。
在里根看來,不同傷害的比較標準在于個體福利(welfare):“如果兩項傷害同等地減損一個或兩個以上個體的福利,那么,這兩項傷害是相當的。”([3],p.304)例如,同樣是死亡,若無特殊考量,盛年而夭比年老而死的傷害更大。([3],pp.303-304)聯系里根關于傷害的理解,“盛年而夭”比“年老而死”的差異性在于前者減少或撤銷個體的滿足機會的數量要多于后者。([3],pp.116-117)以此,里根將個體滿足的可能機會的總和作為個體的生命價值(thevalueofalife)的衡量,而后者也體現了個體死亡所伴隨的傷害或喪失的利益的程度。([3],pp.35-36)
進而,里根回答了其所謂的“救生艇案例(thelifeboatcase)”的倫理困境:僅僅可以容納四個個體的救生艇上有五個生存者,四個正常人以及一條狗,誰該被犧牲呢?在里根看來,死亡所對應的傷害是死亡所剝奪的個體的各種滿足之機會的(單調遞增)函數,因此,一個正常人死亡要比一條狗死亡所喪失的滿足的機會更多,因而伴隨的傷害更大。以此,按照輕傷害原則,狗應該被犧牲;并且,這種犧牲無關數量,即便以一百萬條狗的生命為代價以避免一個正常人的死亡也是應該的,因不存在一個承受累積傷害的個體(如一個承受著一百萬條狗的累積滿足之損失的個體);這里可以進行比較的僅僅是一條狗與一個人的死亡所對應的傷害。
需要指出的是,([3],pp.324-325)里根承認,伴隨死亡的傷害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而人的死亡并非總比非人動物的死亡伴隨的傷害更大。([3],p.38)特別地,里根指出,不可逆的喪失意識的人的死亡并沒有什么傷害(因沒有什么滿足的損失);以此,如果“二擇一”情形面對的是正常的狗的死亡與喪失意識的人的死亡的選擇時,道德主體應該舍棄人的生命以保全狗的生命。
([3],pp.33-47)一個新的問題是,如果“二擇一”情形面對的是正常的狗的死亡與身體殘疾的人的死亡的選擇時,道德主體應該如何選擇呢?鑒于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思路,這里似乎不存在一個絕對的答案。同時,里根強調救生艇案例中的實踐策略并不是優等論(perfectionism):犧牲部分個體以“更好地”發展其它個體在優等論中是常規實踐,而在權利論中是作為“特殊情形”(如救生艇案例)下不得已的“棄車保帥”;這種特殊情形不能被普遍地應用于常規情形。
([3],pp.325-326)以此,“特殊情形”中的犧牲動物利益的正當性不能成為支持常規情形中對于動物權利的侵犯的論據。并且,批判并改變常規情形中動物實驗等人類對于動物的傷害正是里根所謂的“動物權利”的主要任務。
三、副作用
里根的輕傷害原則體現了不同于結果主義的考量。進而,在里根看來,“權利論區別于所有的結果主義倫理學的根本之處在于它否認副作用的道德相關性。”([3],p.312)這里,需要澄清一下“副作用”的內涵。首先,“副作用”指的是傷害的“可累積性”。對于結果主義而言,“可累積性”成為權衡行為的依據,因而是倫理實踐的題中之義,這也成為功利論的典型特征。相應地,奉行徹底的個體主義的里根的權利論并不承認“可累積性”,因不存在這么一個個體,后者承受的傷害是相關諸個體承受的傷害之累積。([3],pp.309-310)
權利論的這一特征使得它在實踐層面更為接近道義論。四、不可通約性庫恩的科學哲學的論述中,不可通約性(incommensurability)不單單指向不可兼容性(incompatibility),更指向不同科學“范式(paradigm)”之間關于理解與實踐這個世界之方式的不可調和。[5]例如,同樣的術語(如時間與空間)在不同的范式中(例如牛頓的經典力學與愛因斯坦相對論)具有完全不同的內涵與理解。([5],pp.102-199)
因而,不同范式的更替不是一種循序漸進的添磚加瓦式的“演化”,而是從頭到腳的整體不可分割的“格式塔(gestalt)”的推到重來(即庫恩所謂的“科學革命”)。([5],p.112)對于庫恩的不可通約性,哈金(IanHacking)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猶如不同物種之間無法雜交產生(具有繁殖力的)生命體,不同范式之間也無法被互相理解(mutuallyincomprehensible)。([5],p.33)
我們不妨更進一步說,不同科學范式之間的不可通約性指的是不同范式之間無法“雜交”以產生具有“實證科學意義”的理論。
五、實踐意義與局限
裨益與傷害不可通約性的觀點也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里根對于自然界的道德實踐原則是“放任自然(letitbe)”或曰“不干涉自然”。這一策略的根據是什么呢?如果人類可以通過干涉自然來使得自身獲益,“不干涉自然”的道德性在哪里呢?雖然里根以尊重自然界中諸個體本身的進程作為“不干涉自然”的辯護,但是這種辯護是經不起推敲的:如果在一定程度上干涉自然從而使得人類獲益也是尊重作為生命主體①的人類,何以我們應該放棄尊重人類需求的機會呢?這里,可以想到的里根的“不干涉自然”的依據同樣在于裨益與傷害的不可通約性。
具體地,里根所謂的“不干涉自然”的含義是不傷害自然界中的諸生命主體。既然避免傷害的道德實踐優先級要高于增加裨益的道德實踐優先級,通過“干涉自然”(即傷害自然界中的諸生命主體)而使得一部分個體(人類)獲益是不道德的。
[參考文獻]
[1]Callicott,J.B.BeyondtheLandEthic:MoreEssaysinEnvironmentalPhilosophy[M].Albany,N.Y.: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1999,73.
[2]Taylor,P.W.RespectforNature:ATheoryofEnvironmentalEthics[M].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11,280.
[3]Regan,T.TheCaseforAnimalRights[M].BerkeleyandLosAngeles,Califo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04,116-117.
[4]Singer,P.AnimalLiberation:TheDefinitiveClassicoftheAnimalMovement[M].NewYork:HarperCollinsPublishers,2009.
[5]Kuhn,T.S.TheStructureofScientificRevolutions(WithAnIntroductoryEssaybyIanHacking)[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12,4.
[6]Feinberg,J.,Narveson,J.'TheNatureandValueofRights'[J].JournalofValueInquiry,1970,4(4):243-260.
[7]Leopold,A.RoundRiver:FromtheJournalsofAldoLeopold[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53,146-147.
相關論文范文閱讀:淺談道德內涵的管理建設模式
摘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對集體主義道德的內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尤其是對于個人的正當和合法的利益有了更多的關注和尊重。鑒于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在對集體主義的內涵上的模糊認識,在對集體主義的宣傳和實踐上的失誤主要是對個人利益的忽視,而過分地強調集體利益的首要性和優先性,有人提出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重構集體主義。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