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12-01所屬分類:科技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電工技術課程是高校理工科專業開設的重要基礎課程,該課程信息量大、知識面廣,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如何在教學中處理好繼承與創新內容多與學時少教與學學與用[4]之間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作者通過多年地方高校電工技術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總結
摘要:電工技術課程是高校理工科專業開設的重要基礎課程,該課程信息量大、知識面廣,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如何在教學中處理好“繼承與創新”“內容多與學時少”“教與學”“學與用”[4]之間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作者通過多年地方高校電工技術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總結提煉出五點教學改革方法,為切實解決當前地方應用型高校電工技術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有效促進電工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電工技術,教學改革與探索
“電工技術”是理工科專業開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該課程具有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的特點。此課程可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其教學內容既要考慮知識的傳授,又要考慮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如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如何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如何讓培養對象更好的服務社會,同時,也要兼顧不同專業方向和不同基礎的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繼承與創新”“內容多與課時少”“教與學”“學與用”之間的關系。筆者作為高校電工技術課程專任教師,主動探索電工技術教育教學改革,認真分析當前電工技術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通過多年教學改革與實踐,總結提煉教學改革辦法和措施,全力推進電工技術課程教學改革。
一、地方應用型普通高校電工技術教學現狀分析
(一)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現狀分析
“電工技術”課程由理論課和實驗課兩部分構成,通常由不同教師分別承擔這兩部分的教學任務。理論課教師和實驗課教師在制訂教學大綱、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時未能統一,導致學生上實驗課沒有相關理論知識支撐,對相關實驗原理一知半解,只是機械完成實驗老師規定的實驗操作內容;同時,學生學習理論需要實驗作為驗證或進一步深入時,相關實驗內容尚未開設,從而導致理論課與實驗課不能有機結合,呈現出事倍功半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時數和教學內容現狀分析
由于各專業培養方案不斷修改,“電工技術”教學時數不斷縮減。比如,筆者所在的地方高校電氣專業“電工技術”課程理論課時2014年為72節,2017年已縮減為54節。“電工技術”課程教學內容包括電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分析方法、正弦交流電路、三相電路、交流電動機、繼電接觸器控制系統、電工測量等。在教學時數僅有54節的情況下,要系統地完成如此多的教學內容顯然有困難。
(三)教學大綱制訂現狀分析
當前,部分高校對教學大綱的制訂、撰寫均采用統一的模板,而任課教師又墨守成規地沿用舊的教學大綱,缺乏創新意識,對大綱的修改也僅是修改了時間和班級,沒有根據專業發展需要優化教學內容。由于理論課和實驗課的教學任務分別由不同教師承擔,相應教學大綱的撰寫也沒能根據課程教學的實際進行融合,使得“電工技術”理論課與實驗課的教學大綱不匹配。
(四)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理論課教師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欠缺,在教學過程中就理論而講理論,忽略了知識的實踐應用,導致課堂教學枯燥無味,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1]。實驗課的教學模式為課前實驗教師將實驗內容板書,實驗器材都準備齊全(如儀表等,甚至幾根導線)。實驗課堂上,實驗教師再詳細講解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步驟和操作方法,學生則根據教師的規定機械地完成實驗操作任務[1]。這樣的實驗教學方法,教師成了教學活動的主角,學生處于被動狀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沒有得到充分調動,導致學生上課時不認真操作,課后相互抄襲實驗數據[2]。
(五)教學考核評價機制現狀分析
地方高校普遍的教學考核評價機制都是在教學主管部門的要求下,采用“期末考試+平時成績(考勤+作業+課堂表現)”的傳統評價模式,且期末考試所占比例較高。這對實踐性較強的電工技術課程來說,不得不說是一種單一的教學考核評價方式。
(六)教學效果現狀分析
地方普通高校“電工技術”課程由于受到課程設置、教學安排、教學管理、課時數和評價機制等因素影響,導致學生沒有根據專業需求接受有針對性的教學和操作訓練,學生學習興趣沒有得到激發,電工基礎知識不扎實,操作技能不強,操作不規范,即使修完課程也是一知半解,對學生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不能起到應有的輔助作用,學生畢業后不能獨立從事電工維修等行業工作。
二、電工技術教學改革與探索
筆者通過多年電工技術課程教學探索,不斷搜集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動向學校主管教學部門反映情況,積極申報教研教改課題,通過教學實踐,總結提煉出如下五點教學改革方法。
(一)合理進行課程設置和教學安排
對電工技術課程教學進行深層次改革。在遵循教管部門大的管理原則下,以任課教師為主體,充分發揮教改的主導作用,同時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安排上多聽取任課教師的意見和建議。在筆者建議下,筆者所在學院“電工技術”課程在教學安排時要求理論課教師同時承擔實驗課,這樣有助于適當調整教學內容的先后順序,合理把握理論與實驗的教學進度,做到理論與實驗同步。
(二)結合實際修訂教學大綱
1.明確教學目標
電工技術教學目標分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與素質目標。
(1)知識目標。學生通過學習,掌握電工技術基本理論知識,學會電路基本分析方法,了解電工領域前沿新知識和信息,從而為后續專業課程學習奠定基礎[3]。(2)能力目標。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讓學生多動手操作,重點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素質目標。通過電工技術教學,培育學生熱愛科學,探究電工技術的情感價值觀,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提升學生專業素質。
2.優化教學內容
電工技術教學內容較多,而且課時數有限,教師要根據學生所學專業合理設計教學內容。教學內容要符合學生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需求。教師在制訂教學計劃前要與后續專業課教師溝通教學需求,略去對專業不實用的教學內容。例如,如對非電專業學生,著重介紹電工技術基本概念、原理和主要分析方法,對繁瑣的數學推導則可一帶而過[3]。
3.理論課與實驗課相互融合
大膽嘗試教育教學改革方法,探索出理論課與實驗課相互融合的教學模式。即在修訂教學大綱時將理論和實驗整合,根據教學內容將實驗插入理論課中,使理論得到實踐訓練,實驗得到理論支撐。例如,學習了第一章“電路的基本概念與基本定律”后,就讓學生做“家用電路安裝”實驗,達到理論聯系實踐的目的。
(三)讓理論課走進實驗室
由于電工技術實踐性很強,很多理論知識與實際生產生活的聯系很大,這需要教師在理論課教學過程中設計很多讓學生實踐體驗的機會,不能空對空的灌輸理論知識。而多數高校電工技術理論課教學活動都是在教室里進行,基本沒有演示實驗作支撐。為解決此問題,筆者申請將電工技術理論課的教學地點安排在電工技術實驗室,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又得到實踐體驗和訓練。例如,在講解電源斷路和短路時,可以在實驗室現場接通電路后斷開電路,測量斷開兩端有無電壓和電流;在做好保護措施的前提下,使電源電路短路,讓學生親眼目睹電源電路短路的危險性。
(四)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1.創新理論課教學模式
創新理論課教學模式,就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創新思維和發散性思維能力為目的,有效地促進師生互動交流,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效果[4]。
(1)灌輸課堂向對話課堂轉變
灌輸課堂向對話課堂轉變,其核心是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主體(采用類似“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將全班學生分成5~7人小組,課前教師提出相關問題,要求學生預習相關教學內容并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課堂上,教師提出問題,指導各小組根據各自預習情況展開討論;各小組討論形成統一意見后,由小組代表發言;各小組之間也可相互討論或辯論,分享小組討論意見;最后,教師歸納總結。這樣的教學模式,整個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是學生在動腦思考和討論解決問題,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和指導者。
(2)知識課堂向能力課堂轉變
知識課堂向能力課堂轉變,其核心是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提升學生解決問題和創新的能力,而不是機械的向學生傳授知識。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從“包辦”向“引導啟發”轉變,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獲取知識信息,通過思考或實踐來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例如,在講解三相電路線電壓和相電壓時,讓學生到三相電操作平臺識別線電壓和相電壓,親自動手測量線電壓和相電壓。
(3)封閉課堂向開放課堂轉變
封閉課堂向開放課堂轉變,其核心是開放教學場地,改變只在教室開展教學活動的傳統做法。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選擇在教室、實驗室、實訓基地、工廠等場地開展教學活動。例如,講解三相電路時,最好選擇實驗室或實訓室作為教學場地。
(4)句號課堂向問號課堂轉變
句號課堂向問號課堂轉變,其核心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自主探討,尋求解決問題方法的課堂教學模式。同時,要求學生課后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產和生活中的相關問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和提出問題。例如在電源電路的開路和短路時,向學生提出問題:生產、生活中有哪些開路、短路現象?電源電路開路和短路有沒有危險性?
2.創新實驗課教學模式
創新實驗課教學模式,其核心是消除學生的依賴性,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即課前教師提出實驗主題和實驗目的,要求學生自主完成實驗原理、實驗方案、實驗步驟。課堂上,學生根據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開展實驗活動,教師做好指導和答疑工作。這樣的教學模式,一個實驗主題,同學們可能設計出不同的實驗方案,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在做“家用電路安裝”實驗時,課前,教師提出實驗主題和實驗目的,給出實驗器材,要求學生根據要求自行設計電路原理圖和實驗方案。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畫出電路原理圖,制訂實驗方案。實驗課堂上,教師解答學生的疑問,并指導學生按自行設計的方案開展實驗教學活動。
(五)建立多元化教學考核評價機制
1.注重過程考核
根據電工技術課程實踐性較強的特點,電工技術教學考核評價應以過程考核為主,期末測試考核為輔的考核評價機制。根據教學內容需要,建立課前預習、小組研討、實踐操作、課堂答辯、課外實踐調研、課后作業、考勤等過程考核評價機制。
2.體現對能力的考核
電工技術考核應重點傾向能力考核,無論是理論試卷測試,還是實驗操作測試都應該重點測試學生能力。理論試卷試題應以測試學生創新能力和發散性思維為主,提高主觀題比例,不能用標準答案來束縛學生答題思維。實驗操作測試一方面要測試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更要測試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
三、電工技術課程教學展望
(一)建議修訂培養方案,將電工技術理論課和實驗課整合為一門課程。
(二)建議開放電工技術實驗、實訓室,為學生實踐操作和課前預習提供場地。
參考文獻:
[1]袁小慶,史儀凱,等“.電工學”課程研究性教學研究與實踐[J].電氣電子教學報,2012(9):23-25.
[2]吳廷強,羅德蓮.基于地方高校電工技術理論與實驗課融合式教學研究與探索[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7(3):123--127.
[3]張杰.普通高等院校電工學教學改革路徑探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5(9):47-48.
[4]魏玲.電工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電力技術,2016(8):56.
電力工程師投稿期刊:《電工技術》(月刊)創刊于1980年,是由國家科技部主管,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主辦,在國內外電力電子、自動化類雜志中具有很大影響力的實用性技術雜志。已被中宣部和新聞出版總署評選為中國期刊方陣期刊。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