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10-31所屬分類:科技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產業與區域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產業本身也存在著一個產生成熟衰亡的過程。創業活動是產業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更是新興產業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創業園應當通過對創業活動的推動,直接作用于新興產業的培育和推廣,并成為新興產業培育的核心基地。 關鍵詞
摘要:產業與區域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產業本身也存在著一個“產生—成熟—衰亡”的過程。創業活動是產業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更是新興產業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創業園應當通過對創業活動的推動,直接作用于新興產業的培育和推廣,并成為新興產業培育的核心基地。
關鍵詞:創業園,新興產業培育
1產業的創新是一個永恒的話題
在大理州云龍縣,有一個名叫諾鄧的古鎮。從當地遺留下來的建筑,各種建筑用料都非?季,建筑設計都非常精美,我們不難想像出當年諾鄧的繁華。解放以前,鹽是人民群眾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物資。
而因為產鹽,所以諾鄧一直是“鹽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驛站。建國以后,鹽的生產地打破了原來地理位置上的阻隔,來源極大豐富,產量大幅攀升,鹽越來越失去了作為一種核心資源的稀缺性,變得越來越不值錢,與此相伴的,是諾鄧也由此越來越失去了經濟發展中的話語權,越來越邊緣化,青壯年不斷出走,人才不斷流失,經濟逐漸凋敝,現在基本上只剩下了一些老人獨守空房。
諾鄧古鎮的故事與楚雄的黑井古鎮非常相似,但這樣的情形其實一直都在發生,產業興則經濟發展,但是如果產業衰落,而新的產業沒有得到及時的創新和發展的話,那么地區經濟的衰退則不可避免。所以產業的創新是一個永恒的話題,而且并不僅限于“欠發達”的地區,對于現在的“發達地區”同樣重要。
2創業潮與創時代
在新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四次創業潮:第一次是在1979年-1989年。當時恰逢文革結束,800萬知青返城,而機關單位安置有限,另外還有一些刑滿釋放人員生活沒有來源,就業成為社會問題。
所以他們只能靠擺地攤,從事理發、修鞋、磨刀、修傘、修家具、賣小吃等行業維持生計,人們管這叫“練攤”;第二次創業潮是在1992-1997年。面對充滿未知數的商海,公職人員更多地是結合國家及時出臺的政策,以“停薪留職”或請長假的方式“下海”,可謂是“千軍萬馬下廣東”;第三次是在1997年-2000年,中國互聯網的時代逐步開啟,一大批互聯網企業由此產生,奠定了中國互聯網經濟的基礎。
2015年3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雙引擎”。由此,中國掀起了“第四次創業潮”,中國也由此進入了“全民創業”的時代。
與以往三次創業潮相比,這“第四次創業潮”具有這樣的特點:首先,是參與創業的創業者素質在不斷上升,越來越體現出高學歷、高素質、高意愿的趨勢;其次,是創業者的創業動機從“謀生”“賺錢”這樣的較低心理需求,逐漸轉向“自我意愿和自我價值實現”這樣的較高心理需求,并最終成為“有趣、好玩”這樣屬于較高心理需求的“潛意識目標”;再次,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對于創業者和創業實踐的態度從原來的“看不起”、“懷疑”,逐漸演化為“肯定”、“鼓勵”和“向往”;最后,這次創業潮是通過國家層面對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倡導和推動,“創業實踐”已經逐步地從個人、少數人的行為,上升到國家層面、社會層面的行為,所以我們可以說這是黨和國家一手推動的結果。
3創業園的任務和作用
3.1創業價值觀的塑造
創業文化是創業園最核心的職能之一,是創業人群的“集結號”,是創業資源的“征集令”,是創業活動的先行者。創業價值觀的塑造是創業園最核心的職能,必將對創業實踐產生巨大的引領作用。習近平同志曾說過,“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中國夢的最大特點,就是把國家、民族和個人作為一個命運共同體,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個人的實際利益緊緊聯系在一起”,所以“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
的確,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創業就是創辦企業,而“創辦企業”的本質目標就是為了“盈利”。但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同心共筑中國夢”,“干部創事業,百姓創家業,能人創企業”,不僅是“創辦企業”,而且是著重于倡導“創業精神”,主要體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1)創造精神。創業活動的目標當然就是創造產品,是要通過創業者的發現、激勵、組織、整合,以及通過其他參與者的共同努力,為社會提供相應的產品。雖然從結果上看,他們所提供的產品不一定都是社會真正需要的,但是從動機上看,一定都是一種奉獻的態度、實踐的態度、務實的態度,而不是等待、索取,或者是坐而論道、夸夸其談。
(2)責任意識,也就是對創業實踐的所有后果負責。創業是一種先有目標、再有行動,并且往往是“由目標引領行動”的實踐活動。在實踐的過程中,行動的方案和步驟有可能與事先設計的方案并不相符合,但這并不影響其“目標引領行動”的本質。
(3)市場意識,也叫做“客戶意識”。對于創業實踐而言,一定要從“對方”的需求和愿望來考慮問題,必須要從“客戶”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要想盡一切辦法去分析自己的“客戶”是誰?自己的“客戶”在想什么?自己的“客戶”想要什么?最后才是“自己能為客戶提供什么樣的產品”?
(4)產品意識。每個人都是有自己的“價值”的,但是通常情況下,人們對某個人的價值衡量很容易受到其財富、地位、權勢、容貌等外在因素的影響,從而變得庸俗化、表面化。但實際上,一個人的價值大小取決于他為別人所提供的產品,也就是人們是否需要他,以及“多需要他”,以及“對別人來說,有多重要”。所以正如一家注冊資本金很高的公司并不一定是一家好公司一樣,那些有錢、有勢、有地位的人,不一定是對別人有價值的人。
3.2創業文化的打造
創業文化的主要內容包括:第一,創業不僅是一種經濟活動,也是一種人生態度,是新的社會主義價值觀;第二,無所謂“創業失敗”,除非已經徹底放棄了努力。也無所謂“創業成功”,因為創業實踐永遠都存在著風險,也永遠都存在著機遇,所以對于創業者而言,“創業永遠是‘在路上’”。
傳統意義上所說的“創業失敗”或是“創業成功”應該用“項目失敗”或“項目成功”來表述更為恰當;第三,無所謂“適合創業”或是“不適合創業”,無論人們是否愿意,每個人都將成為創業者,所以必須具備“創業者思維”。比如產品意識、客戶意識、質量意識、成本意識、品牌意識等;第四,“創業者”是新時代的社會精英(建國時期的社會精英是“犧牲者”,改革開放時期的社會精英是“建設者”“奉獻者”,建設“中國夢”時期的社會精英就是“創業者”);第五,“微創業”是新的創業潮流;第六,投資人本身也是一種創業形式。
之所以要將創業活動和創業實踐從經濟領域引入到文化領域,一來因為“創業文化”的產生和發展必將成為一個潮流,但是現在能夠認識到這一點的人還不是很多,特別是在州、市一級,更多的人還只是把創業園的建設當作是一種“任務”而不得不完成,如果我們能夠“先聲奪人”,一定會占有很大優勢,會更多地引起上級部門領導的重視和相關支持;二來是因為通過創業文化的設計和宣傳,有利于創業人群的培育和凝聚,并進一步帶動人才、資金、項目、信息等創業資源的凝聚和碰撞,只有當創業資源富集到一定程度之后,創業活動才會真正地形成潮流。
3.3創業氛圍的營造
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園區活動的策劃和執行。比如可以設立“州長創業獎”(獎勵創業活動的項目設計、項目運營、品牌構建、投資回報、項目擴張等各個實踐環節,而不是僅限于“創業項目”的設計),可以設立“創業者論壇”(邀請一些創業成功者交流創業管理的經驗等),也可以圍繞創業實踐的需要,設立一些主題交流項目等(詳見后文“宏觀創業背景的打造”)。
(2)“創業管理”課程的設計與宣貫。主要包括“初創企業管理”和“二次創業企業管理”兩大類,對此可以采用“政府購買”的形式,向社會公開招聘符合要求的培訓企業加入,也可以與現有的“創業培訓”相關政策相結合而進行。但是在執行時必須要考慮到市場的實際需求,避免課程脫離實際。建議采取“由企業先完成市場化運作,取得市場認可后、完成一定的市場銷售額以后,再根據實際情況予以‘獎勵’”的方式執行。
(3)創業平臺的構建。主要依托創業咖啡(眾創空間)來開展。創業咖啡可以設計為開放空間和封閉空間兩部分。開放空間主要包括創業咖啡廳和路演室,主要用于“非明確指向性”的廣泛交流,封閉空間則是指“孵化倉”,主要用于“有明確指向性”的定向交流。路演室可以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交給“會展公司”來進行。未來的“孵化倉”可以分為兩種:一種適用于“初創企業團隊”,主要提供給具有創業意向的“創業團隊胚胎”使用;另一種適用于“二次創業企業”,主要提供給初次創業已經成功,面臨著“二次創業”的企業,實行“主動服務、邀請進駐、單獨指導”的方式進行。
(4)創業園本身的品牌設計與擴張。營造創業氛圍,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必須要以創業人群的需求為導向,無論是活動的組織,還是課程的設計,或者是創業平臺的構建,一定要符合創業人群的實際需要,一旦離開了這一點,就很難聚起“人氣”,也就很難成功。而最了解市場需求的就是企業,所以建議盡量通過“政府購買”的形式來開展。
3.4提供公眾服務。
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宏觀創業背景的打造。包括創業文化背景(前已述及)、創業人群背景(可以通過文化背景的打造和園區活動的策劃來逐漸地凝聚和形成)和創業產業背景。正所謂“鵬行萬里善御于風”,如果能夠設計出恰當的創業產業背景,無疑會使創業活動的難度大幅降低。與內地發達城市相比,欠發達地區在信息資源、資本資源、人力資源等并不占優勢,所以那些依托高資本投入、高智力注入以及依托大信息量和高技術含量的產業并不適合于大理當前的實際。
建議可以圍繞“新興服務業”來打造創業產業背景,包括新型旅游、家政服務、信息服務、教育培訓、產品設計、銷售渠道建設等,理由是:第一,新興服務業是未來的重要產業發展方向,起點低、前景好、不污染環境;第二,新興服務業可以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而且除了少量企業管理高層人員和技術人才以外,所提供的就業崗位對從業者的素質要求明顯較低,能夠通過短期的職業培訓就能解決;第三,新興服務業一旦完成服務理念和執行標準等初期構建和設計以后,比較容易存活,也比較容易進行復制和推廣,這對于創業企業向外擴張極為重要。
當然,新興服務業是一個大概念,全面、一齊發動當然不行,但可以分步實施,成熟一個行業就孵化一個行業,操作上簡單得多。初期建議可以結合“中華美食城”“家政服務中心”“線下體驗中心”等其他創業產業園區的建設來進行。
(2)鼓勵創業的政策制定、宣貫、解釋與執行。這方面的工作可以通過各相關部門和單位的參與來實現,而且這是一件不斷改進、不斷互動、持續不斷的工作,應該要形成一種對話的機制。
(3)相關手續的辦理。主要是指創辦企業的手續辦理,以及政策、法規的咨詢等。
4結束語
創業是一種實踐,來不得半點的馬虎和虛假,而且必須要與當地的實際相結合。所有的創業活動,最終都必須要通過“產品”“成本”和“效率”來進行綜合的考量。創業是一種革新,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機遇。在新的歷史時期,新的行業不斷產生,新的思想不斷涌現,新時期區域競爭的實質就是產品的競爭。
同時,創業所產生的革新遠不僅限于經濟的領域,而是必然會向社會、文化、管理和生活等各個方面擴散,并進而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在這樣的形勢下,誰能把握先機、執行得當,誰就能夠爭得“先發優勢”,誰就能夠爭得“話語權”,誰就能夠爭得更多的關注和政策支持。創業是一種態度,這種態度既表現為對自己負責、對產品負責、對成本負責,同時也表現為對團隊負責、對社會負責、對未來負責,正如習總書記所說:“干部創事業,百姓創家業,企業創未來”。這種“責任意識”的實質就是一種全新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并且即將成為新的時代潮流。創業園理應成為這種“責任意識”的研發地和擴散地。
參考文獻
[1]《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師》,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2]周三多等,《管理學—原理與方法》,復旦大學出版社;
[3]克里斯多弗·洛夫洛克等,《服務營銷精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薛可等,《品牌學通論》,高等教育出版社。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