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8-21所屬分類:科技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在互聯網技術日益發展、網絡環境重新部落化特征愈發明顯、網民數量逐步增長而網絡實名制又尚未全面實行的當下,網絡暴力現象的產生與蔓延也顯現出一些新場景中的特點。本文將從網絡社會環境重新部落化的視角去探討網絡暴力在這個新場景中所呈現出來的
摘要:在互聯網技術日益發展、網絡環境“重新部落化”特征愈發明顯、網民數量逐步增長而網絡實名制又尚未全面實行的當下,網絡暴力現象的產生與蔓延也顯現出一些“新場景”中的特點。本文將從網絡社會環境“重新部落化”的視角去探討網絡暴力在這個新場景中所呈現出來的一些新特征與新問題,并據此提出應對策略。
關鍵詞:重新部落化,網絡暴力,特征,策略
“從人類的進化來看,原始人以部落形式在大曠野中過著和動物一樣的生活時,最具有暴力性的人就會成為領袖。”①而當人類進入因媒介技術飛速發展而愈發凸顯出“重新部落化”特征的數字媒體社會中時,這個潛藏的暴力本性除了以最原始的方式表現出來之外,也與網絡世界中的暴力現象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一、虛擬網絡“重新部落化”的表現
隨著網絡技術的蓬勃發展,互聯網在潛移默化中重塑著世界,網絡成為具有部落特征及深度共鳴的虛擬社會。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達到7.51億人,占全世界網民總數的五分之一。互聯網普及率為54.3%,超過全球平均水平4.6個百分點。”②相比起原始的部落,“重新部落化”的互聯網平臺人際之間的聯系復雜且松散,部落的形成、轉移及解散具有隨機性和不固定性,網絡空間的“重新部落化”改變了整個互聯網環境的生態系統,而處在這種新場景中的網絡暴力也隨之呈現出新的形態、特征和規律。
有學者認為,“暴力”是指以強制手段侵犯他人的極端行為,是人類原始征服欲望支配下指向特定對象的侵犯與傷害。網絡暴力區別于傳統意義上那種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權的物理性暴力行為,它無法脫離由互聯網構建的虛擬空間,但又確實兼具著實在的暴力因素,我們可以暫時將它定義為是“一種通過網絡行為沉重打擊人們精神心理的軟暴力”③。網絡暴力往往以言語攻擊以及隱私披露等形式呈現,其中尤以“語言暴力”為典型。
二、“重新部落化”的網絡暴力特征
(一)觸發迅速,群體性更強
在當下“重新部落化”的互聯網絡環境中,網民通過復制、剪切、粘貼等便捷的技術,使信息在不同部落間得以迅速傳播,繼而形成蝴蝶效應。從事件曝光到網絡暴力現象產生,其速度之快超出人們預想。網絡暴力現象通常表現為“群體暴力”,即與網絡中大量存在的“部落群體”直接相關。
法國心理學家勒龐在他的著作《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中指出:“群體是沖動、易變和急躁的,群體易受暗示、輕信,群體情緒夸張、單純,群體偏執、專橫、保守,群體既可能表現出極低的道德水平,也可以表現出個體根本達不到的崇高。”④處在各自“部落”的網民容易受到群情感染,很多時候他們急于表達自己激憤的意見往往不在于對事件本身的認知和理解,而更在于“享受”自己在部落中呼朋引伴、成群結隊的存在感。
(二)生成簡化,暴力性更強
如前文所述,網絡暴力主要表現為“語言暴力”。網絡語言暴力發展一般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文字本身的使用,多有攻擊性、侮辱性、嘲諷性的過激言論,如網絡謾罵等;第二個階段是語言的暴力作用,通過過激語言的使用,激起人們的情緒,進而延伸到行為方面,形成現實侵權,如人肉搜索等。”⑤
而在“重新部落化”的網絡環境中,這個發展過程開始趨于簡化。一起網絡事件觸發群情后,甚至無需經過第一階段,網民們就爭先恐后地挖掘當事人的各項信息,且“挖掘”方式簡單粗暴,限度難以把控,相比起個人“勢單力薄”地“孤軍奮戰”,這種“部落化”背景下的集群式攻擊所表現出來的暴力性更加突出。
(三)表現激化,非理性更強
網絡暴力的形成與網絡表達中的非理性息息相關,“泛濫的表達欲,自以為是正義的裁判長,加之人多勢眾的感情狂暴,肯定不會受到懲罰的僥幸,使網絡成為‘自由思想和污言穢語的集散地’”⑥,如此浮躁、復雜的環境加上網絡輿論本身所固有的感性及沖動性,讓身處其中的網民的“意見表達很難再是保持冷靜深思熟慮之后的結果”⑦,而變成了網民自身立場與當下混雜情境等多種因素相結合的產物。
此外,那些在現實社會中利益受到損失的人在網絡中也極易抱團聚集,“同病相憐”的心理使得他們迅速形成情緒激憤沖動的“部落群體”,“他們需要通過網絡來發泄自己在現實世界中積蓄的不滿情緒,釋放自己的壓力,或者他們需要通過意見表達來實現自己在網絡中的價值,凸顯出某些地位。”⑧
(四)影響多面,危害性更強
“部落化”的互聯網環境中,網絡暴力對被施者所造成的傷害很多時候完全不亞于現實社會中的暴力行徑。對被施者來說,個人隱私被毫無預兆地曝光在公眾視野之下,社會關系及家庭背景也遭到集體網民的深扒和挖掘,有好事者甚至還將暴力行徑由線上蔓延至線下;對于網絡管理來說,網絡空間的有序管控變得愈發艱難,網絡上因為即時話題或者觸發性事件而產生的大大小小部落群體形成得快,消解得也快,加上互聯網的虛擬性、龐雜性,想要針對網絡暴力現象追查到具體的責任主體并不容易。
三、“重新部落化”環境下網絡暴力的應對策略探討
(一)政府部門:
加強法律規范力度,在應對網絡暴力中占據主導地位首先,完善網絡管理條例或相關法律規定。在網絡環境“重新部落化”的背景下,需要對民眾的網絡行為進行必要的規范和約束,同時完善法律條例,對個人相關權利,尤其是隱私權、知情權等進行保護,從強制與保護兩方面來治理網民的網絡活動。其次,加強政府的輿論引導能力。相關部門應實時把握網絡輿情動向,準確預測網絡暴力現象產生的前兆,同時也要警惕那些未經過濾的、容易引起群情騷動的不良信息流入公眾視野,謹防其發展成網絡暴力的誘因。
另外,可以對各級媒體機構和具有影響力的網絡大V進行必要的應對性培訓,讓他們承擔起正確引導輿論的責任,營造清朗的氛圍。再者,加強政府部門與民眾的對話機制建設。重視疏導民眾的激憤情緒,研究建設專門有效的對話機制,緩解民眾積壓已久的逆反心理和宣泄心理,這對于減少網絡暴力現象的發生具有基礎性意義。
(二)網絡民眾:
提升自律意識和媒介素養,在網絡浪潮中保持理性首先,強化法律意識。針對那些在網絡中較為經常涉及到的隱私權、知情權、著作權等,要通過宣傳教育和社會監督來加強民眾文明上網、安全上網的意識,自覺為互聯網空間的規范有序和健康發展提供誠信支撐。其次,要提高網民媒介素養。要清醒地認識到技術的發展始終是為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服務的,充分利用這些媒介技術來完善自身,積極參與到社會互動中;同時明辨是非,自覺抵御不良信息,增強網絡風險防范意識。
另外,雖然在“重新部落化”的網絡環境中每個人的話語權都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尊重,但相應的權利必然需要對應相應的義務,想要獲得自由表達的權利,就必須肩負起維護文明與道德的使命,應在確保事實真相的基礎上進行討論交流,尊重他人,營造理性文明的網絡生態環境,力所能及地遏制網絡暴力。
注釋:
①蔣勛.孤獨六講[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39.
、趶垥阅.CNNIC發布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N].民主與法制時報,2017-08-08(001).③戚鳴.網絡暴力與道德“普世主義”[J].當代傳播,2011(05):11-13.
、躘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21-41.
、荽饔窭.淺析網絡語言暴力的心理機制[J].開封大學學報,2009(03):38-40.
、蔻鄺钐扈,宋會平.從《搜索》看網絡暴力的根源及化解之策[J].新聞知識,2013(02):67-68.
⑦彭蘭.關于中國網絡輿論發展中幾組關系的思考[J].國際新聞界,2009(12):75-80.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