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競爭下高速公路客運
發布時間:2018-08-10所屬分類:科技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高速鐵路的開通運營對通道沿線的高速公路客運產生重要的沖擊,部分公路客運站面臨著關停的風險。為揭示高鐵競爭下高速公路客運改善機理與運營對策,基于交通需求和交通供給2個層面,從旅客個體特征、出行需求、購票、到站、中轉換乘、出行和離站多維視
摘要:高速鐵路的開通運營對通道沿線的高速公路客運產生重要的沖擊,部分公路客運站面臨著關停的風險。為揭示高鐵競爭下高速公路客運改善機理與運營對策,基于交通需求和交通供給2個層面,從旅客個體特征、出行需求、購票、到站、中轉換乘、出行和離站多維視角全面科學地設計旅客出行選擇行為實驗,通過實測數據建立旅客乘車方式選擇BL模型,研究高鐵競爭下多維因素對旅客高速公路客運選擇的影響,以此為依據提出高鐵競爭下高速公路客運的運營管理策略。研究結果表明:網絡購票、擁有私家車、到站時間、出行距離、票價、運行時間、安全性、舒適性和準時性是高鐵競爭下影響高速巴士選擇的顯著性因素;通過優化客運班線、制定差異化票價、改善購票和進站服務通道、推動城市側地鐵與客運站的快速接駁等策略可提升高速公路客運競爭力。
關鍵詞:高速鐵路;高速公路;BL模型;選擇行為;發展策略
隨著鐵路不斷提速,特別是我國鐵路第6次大提速后,我國鐵路發展進入到高速鐵路時代,高速鐵路客運的不斷興起和發展,必將帶來整個客運市場格局的深刻變革,公路和鐵路2種運輸方式之間競爭態勢也相應會發生根本性變化。據預測統計,全國鐵路大提速后,有較大比例的高速公路客運旅客改乘鐵路列車,部分公路客運站已出現關停狀態,高速公路客運面對著極大的挑戰[1]。在此背景下,深入把握高速鐵路競爭下旅客高速公路客運出行選擇行為,以此為依據改善高速公路客運服務質量,制定科學合理的運營管理策略,實現高鐵與高速公路客運的協同發展,是當前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國內外針對旅客出行選擇行為的研究已有較多的成果。Aoife等[2]對旅客選擇城際鐵路和公共班車的出行行為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旅客對費用和時間的偏好程度較高。Chang等[3]在預測韓國高速鐵路開通后各交通方式分擔率的變化時,以高速鐵路的設計車速、出行距離等因素為依據,估算高鐵運營后各方式的分擔率。Enjian等[4]選擇服務頻率、費用、在途時間、出行距離等服務屬性對客運通道內鐵路、公交等交通方式的客流分擔率進行分析。
1方案設計與數據獲取
1.1旅客調查方案設計
本研究將離散選擇行為實驗用于旅客高鐵與高速巴士的模式選擇行為研究,通過前人研究成果總結及旅客出行決策過程分析[8−16],本文充分考慮旅客購票方式和運輸方式的接駁特征,從購票、到站、中轉換乘、出行和離站全過程的視角確定旅客出行選擇的多維影響因素,不僅考慮旅客個體特征和出行需求特征,還考慮旅客購票方式、到離站方式的費用時間、中轉換乘時間(含等待時間)及運輸方式舒適性、安全性、準時性等感知性變量,能夠較為全面地體現旅客實際出行的決策過程。在此基礎上,本文設計了涵蓋旅客上述活動特征的調查問卷,并確定了各變量類型和屬性值的取值方法,如表1所示。
2.2調查數據基本統計采用旅客行為調查(RevealedPreference,RP)法,在京滬通道沿線車站對旅客乘車選擇行為進行問卷調查,共計發放問卷900份,回收有效問卷816份,能夠滿足統計分析的需要[12]。統計分析數據顯示:調查樣本中男、女所占比例分別為51.53%和48.48%,出行旅客以[20,50]歲中青年為主,旅客月收入在(3000,6000]元居多,主要以商務和旅游為主要出行目的,網絡購票和售票點購票為主要購票方式,統計分析表明樣本整體數據分布較為合理,具有很強的信效度和代表性。旅客出行模式選擇與類別變量的交叉表如表2所示。
3.2參數估計
運用SPSS軟件進行參數標定,將出行方式作為因變量,各影響因素作為自變量,其中運行時間、出行距離、票價、到離站時間、到離站費用、年齡、安全行、舒適性、準時性等為連續性變量和有序分類變量,其他變量如職業、出行目的、購票方式等為無序分類變量,本研究中所有無序分類變量均以最后一個類別作為參照對象,其他類型分別與其進行對比,將無序分類變量轉化為啞元變量進行分析。
以高鐵作為參考方式,采用向前遞進法進行參數估計,確定旅客高速巴士選擇行為模型的參數估計結果,該參數估計結果僅保留顯著相關變量,如表3所示。其中,模型參數估計結果包括回歸系數β、統計量Wald、顯著性水平Sig.和發生比Exp(β)等,正的回歸系數值表示變量每增加一個單位值時發生比會相應增加,相反,當回歸系數為負值時說明增加一個單位值時發生比會相應減少;Sig.為變量的顯著性水平,如果Sig.<0.05,說明該變量對旅客選擇高速巴士出行有較大影響;Wald為統計量,表示在模型中每個解釋變量的相對權重,用來評價每個解釋變量對事件預測的貢獻力;Exp(β)表示子變量增長一單位所引起高速巴士選擇概率與高鐵選擇概率的比值的變化[17−18],以下均簡稱發生比。
3多維因素的影響與改進策略
3.1多維因素的影響
根據參數估計結果可知,運行時間、出行費用、出行距離、安全性、舒適性、準時性、到站時間、網絡購票、擁有私家車是高鐵競爭下影響旅客選擇高速巴士出行的顯著性因素,下文就上述因素的影響進行具體分析。
1)運輸方式自身屬性特征的影響
著的影響上述影響因素中,運行時間、出行費用、安全性、舒適性、準時性為運輸方式自身服務屬性特征,對高鐵競爭下旅客是否選擇高速巴士出行有較為顯著的影響。
運行時間主要由運輸方式的運營速度決定,根據參數估計結果,運行時間的變量系數β=0.416,這表明旅客出行花費時間越長,旅客選擇高速巴士的可能性越大,運行時間每增加1h,發生比將增加51.6%。其次,出行費用對高鐵競爭下高速巴士的選擇也有較為顯著的影響,出行費用的變量系數β=−0.016,這表明旅客出行花費越低,旅客越有可能選擇高速巴士出行,出行費用每減少1元,發生比將增加1.6%。
另外,安全性、舒適性、準時性也是影響旅客是否選擇高速巴士出行的重要屬性,根據調查統計,高速巴士的安全性、舒適性、準時性均值均明顯低于高鐵,且安全性、舒適性、準時性的變量系數分別為−0.576,−0.806和−0.798,這說明旅客對安全性、舒適性、準時性的要求越高,選擇高速巴士出行的可能性越小,旅客對安全性、舒適性、準時性的要求每增加一個單位,發生比將分別減小43.8%−55.3%和65%。
2)運輸方式可達性與購票服務的影響
根據參數估計結果,到站時間和網絡購票對于高鐵競爭下高速巴士出行選擇具有較為明顯的影響。根據調查統計,旅客高鐵的平均到站時間為1.97,高速巴士的平均到站時間為1.70,旅客高速巴士的到站時間均值低于高鐵,這可能與交通樞紐的布局有關,一般來說,公路客運站距離市中心較近,而高鐵站往往距離市中心較遠,因此高速巴士的到站時間往往低于高鐵。到站時間的變量系數β=−0.293,這表明到站時間越短,旅客選擇高速巴士的可能性越大,到站時間每減小30min,發生比將增加25.4%。
另外,網絡購票對于高鐵競爭下高速巴士出行選擇具有較為明顯的影響。由表2可知,調查樣本中85.50%的高鐵旅客采用網絡購票,僅有58.60%的高速巴士旅客采用網絡購票,尚有40.8%的旅客采用售票點購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旅客的出行效率;網絡購票的變量系數β=−2.15,這說明通過網絡購票的旅客更有可能選擇高鐵出行,這可能與高鐵和高速公路客運信息化服務程度有關,高鐵售票渠道不僅可以通過電腦,還可通過手機客戶端實現,極大地方便了旅客購票,而高速公路客運購票服務渠道則與之有較大差距。
3)出行距離和擁有私家車的影響
出行距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旅客的出行需求,主要有旅客出行目的地的遠近決定。根據調查統計,旅客高鐵的平均運距為669km,高速巴士的平均運距為299km,高速巴士的平均運距遠低于高鐵,出行距離的變量系數β=−0.002,這表明出行距離越短,旅客選擇高速巴士的可能性越大,出行距離每降低1km,發生比將增加0.2%。
擁有私家車對于高鐵競爭下高速巴士出行選擇具有較為明顯的影響。根據調查統計,高速巴士出行中擁有私家車旅客占比僅為26.1%,遠低于高鐵出行中擁有私家車旅客的比例47.8%;擁有私家車的變量系數β=−0.692,這說明擁有私家車的旅客更選擇高速巴士出行的概率較低,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高速巴士對于中低收入群體有較強的吸引力。
3.2改進策略分析
根據上述影響因素分析,結合高速公路客運的服務范圍和運營特征,本文面向高鐵影響針對性地提出高速公路客運運營可行性的改進策略。
1)調整線路布局,合理安排發班班次。高速公路客運受運行速度和服務質量的影響,要適當放棄通道內與高鐵直接競爭中處于劣勢的客運班線,應將運力資源調配至高鐵尚未覆蓋的區域,減少與高鐵在點到點上的直接競爭;同時,突出公路客運機動靈活和“面到面”覆蓋的網絡優勢,根據高鐵的運營計劃,動態調整發班班次和時刻,開展高鐵站乘客的二次轉運服務,加強對高鐵的“盲點”區域進行網絡覆蓋和延伸。
2)適當調整票價,提高高速公路客運競爭力。高速公路客運企業需要合理調整票價及運價結構,采用浮動票價體系,針對學生等低收入群體采取浮動票價政策,通過推行月季票、年票等優惠票卡,以提高自身吸引力。
3)加快構建新型的網絡和移動平臺售票系統,采用聯網售票、自助終端售票等先進的網絡訂票平臺,方便乘客在互聯網、手機等設備上采用網銀、支付寶、微信等支付方式購票。
4)加強規劃管理,進一步提升公路客運安全性、舒適性與準點率,推動城市側公路客運站與地鐵等快速交通方式接駁,提升公路客運的可達性。
4結論
1)從購票、到站、中轉換乘、出行、離站全過程視角系統科學地設計了旅客高鐵和高速巴士的出行選擇行為實驗,獲取旅客出行活動數據,構建了BL選擇行為選擇模型,分析比較了高鐵和高速巴士的服務水平,研究表明:運行時間、出行費用、出行距離、安全性、舒適性、準時性、到站時間、網絡購票、擁有私家車是高鐵競爭下影響旅客選擇高速巴士出行的顯著性因素,揭示了高鐵影響下高速巴士競爭機理。
2)依據高速巴士與高鐵服務性能及競爭因素的分析,在高鐵競爭影響下,高速公路客運企業應通過優化客運班線、合理安排發班班次,針對低收入群體制定差異化票價,加快構建新型的網絡和移動平臺售票系統,改善購票和進站服務通道,推動城市側地鐵與客運站的快速接駁等多種策略,綜合提升高速公路客運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