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11-03所屬分類:科技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城市人口逐漸密集,土地資源日漸稀缺,為了控制開發成本,城市土地利用朝集約化方向發展,交通樞紐綜合體就是城市發展的產物。本文以上海軌交17號線徐徑北城站為例,對其站點的合理規劃布局、策略以及設計理念和設計特點進行了詳細論述,試圖從這些現實案例
城市人口逐漸密集,土地資源日漸稀缺,為了控制開發成本,城市土地利用朝集約化方向發展,交通樞紐綜合體就是城市發展的產物。本文以上海軌交17號線徐徑北城站為例,對其站點的合理規劃布局、策略以及設計理念和設計特點進行了詳細論述,試圖從這些現實案例中尋找交通樞紐綜合體規劃策略的特點及規律。
關鍵詞:交通樞紐綜合體,規劃策略,上海軌交
一、交通樞紐綜合體發展的概述
交通樞紐綜合體又叫做站點綜合開發,是一種融合了商業、酒店、辦公、公寓等多種物業種類的高強度一體開發。站點綜合開發涵蓋了交通站點開發和站點上蓋及周邊地區的一體化規劃。它即是公共交通為樞紐的綜合體,也是鏈接城市交通系統與其他功能設施的結合點。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能夠最大程度解決城市化進程的困境,優化資源配置,保證土地的集約化利用。交通樞紐綜合體,對于區域價值的提高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交通樞紐型綜合體的分類和功能
根據樞紐綜合體的區位和功能的差異,可以將其劃分為四種類型:其一,門戶地區型樞紐綜合體,主要是指城市同區域交通網絡接駁的重要銜接點;其二,城市中心區型的樞紐綜合體,通常指的是城市中心區的寸土寸金地,商業升值空間大,最大化追求經營性面積用房。其三,副中心區型樞紐站,規模較小,人氣不足,但是可以借助樞紐站及周邊的建設促進公共設施的聚集,從而帶動新區的建設。其四,社會型樞紐綜合體,是商業地產和軌道站結合的樞紐綜合體。交通設施為軌道站和常規交通的接駁,附著的物業也以服務周邊社區為主,是TOD理論在社區層面的成功運用。這4中樞紐綜合體分布在城市的不同位置,共同構成了城市經濟環境整體性、生長性、開放性的重要空間節點。本文案例分析是以上海軌交17號線徐徑北城站為研究對象,屬于第四類社會型樞紐綜合體。
三、項目概況
(一)項目概況
上海軌交17號線徐徑北城站交通樞紐綜合體項目位于上海市青浦徐涇北區,離徐涇鎮中心較近,距虹橋機場9公里,距上海市中心20公里,距青浦新城10公里,位于虹橋商務區與趙巷商貿區兩大樞紐核心商務商貿區之間的過渡區域,總用地面積2.3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3.45萬平方米,整體規劃為交通樞紐及配套設施。目前,地塊周邊以自然村落和小型工業廠區為主,公共交通配套落后,缺乏整體性規劃。
(二)項目規劃布局
項目規劃布局的特點可以歸納為“一心”、“二軸”、“三片區”。“一心”是指以核心景觀廣場為地塊內的人流活動中心向周邊輻射。“二軸”是指打造東西方向立體人行活動的主軸以及南北方向天橋聯系的主軸。“三片區”是指結合地塊東西狹長的特點及各功能單體自身的特點,依次分為東、中、西三個功能片區。
三個功能區域的關系是分區明確同時又共榮共贏。公共交通轉換的核心區域在東側,在一層的南側設有五條公交始發站和十個車位,在這五條線路的候車處設置了樓梯,可以通過樓梯直達第二層的軌交(地鐵)站廳,使軌交與公交實現換乘。第一層的北側,沿崧澤大道,設置人員集散廣場,站廳出站后人流直接疏散到廣場,廣場與地下車庫、出租車等候區、非機動車庫、非機動車租賃區無縫轉換。而二層地鐵站廳與基地的中、西部建筑以大平臺貫通,直達西部轉換大堂至地面停車區,可通過與大平臺平接的過河過街天橋通達周邊區域。
基地中部主要是商業配套,結合了濱河自然景觀。商業廣場是基地中部的主要功能區和形象展示區,沿河布局小型獨棟商業配套建筑,項目西側,設置高層軌交(地鐵)用房主樓,提升項目整體形象,底層除了轉換大堂以外全部架空,設置大型地面停車場,通過轉換大堂和大平臺與二層站廳實現無縫銜接。
(三)項目規劃策略分析
地塊特點東西狹長,南北進深較淺。表現在東側地鐵站緊靠引橋,西側受規范開口距離控制限制,不利于車流組織和出入口設置。因此,東西向主動線易產生各類車流和人流的交通混雜。應對方式是采用分區功能布局。把項目橫向分為三區,西區安排在城市的交叉口,用來布置軌交管理用房,底部架空,用作大型機動車停車場。東區則結合軌交站點設置公交車始發站;中區利用河岸景觀的優勢,布置情景配套,作為東西兩區串聯和過度區。分區功能布局的策略采取東西兩區獨立設置車型進出系統,減少彼此干擾,避免東西向主動線產生各類車流和人流的交通混雜。
其次,站點與周邊聯系不強,崧澤大道和上達河阻斷了站點和周邊地塊的聯系,地塊位置孤立。軌交出站人流難疏散,人落地站點的設置位置缺少緩沖空間,易造成站點外交通混亂,采用的應對策略是抬高站廳和站點5米,結合地鐵站廳層南北設置跨路跨河天橋,提高人流向周邊的直達性,將站廳整體抬高至天橋類同高度,留出地面空間作為軌交換乘廣場和緩沖空間。
軌交線將基地分成了南北兩條細長地塊。 跨越軌道的人流、車流都需于在地面解決。流線長而反復,交叉混雜。采取必要的措施是建立東西向交通轉換主軸,以軌道站點及公交始發站為核心,打造無障礙交通換乘,將人流、車流分層,在空間上疏導。
綜上所述,交通樞紐綜合體站點規劃的要點和策略可作幾點歸納:規劃前要分析地塊特征,東西南北銜接的資源類型,是交通城市道路、抑或是自然環境資源,還是配套設施等。了解資源環境才能因地制宜,保證方案的可行性;交通設置布局,實現立體化人車分流,管道化人流換乘組織方式;圍繞換乘大廳的立體化空間組織。這幾點都是規劃策略中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韓建麗.城市交通綜合體的功能布局和用地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6.
[2]劉忠.城市綜合體空間布局研究[D].廣西大學,2016.
[3]黃敏恩.軌道交通樞紐城市綜合體規劃探索[J].規劃師,2014,3006:64-69.[2017-08-23].
[4]郭建祥,郭煒.交通樞紐之城市綜合體上海虹橋綜合交通樞紐規劃理念[J].時代建筑,2009,05:44-49.[2017-08-23].DOI:10.13717/j.cnki.ta.2009.05.010
[5]王瑋.中心區樞紐綜合體規劃布局策略——以前海樞紐為例[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5,1104:811-818.[2017-08-23].
相關論文:都市快軌交通軌道交通論文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