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5-17所屬分類:科技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科技也在不斷發展著,移動網絡技術和手機也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本文是一篇 電子科技論文 范文,主要論述了大學生手機戀現狀調查與對策分析。 摘要:隨著智能手機與移動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微信、微博、QQ、人人、陌陌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科技也在不斷發展著,移動網絡技術和手機也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本文是一篇電子科技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大學生“手機戀”現狀調查與對策分析。
摘要:隨著智能手機與移動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微信、微博、QQ、人人、陌陌等手機App社交軟件的普遍應用,“人隨網走”已經變為“網隨人走”, 移動互聯網在深度改變著當今大學生生活、交往和行為方式的同時,也改變著他們的戀愛方式,大學生“網戀”已經進入“手機戀”時代。文章通過開放式問卷與封閉式問卷相結合的方式,調查研究并闡釋了具有多媒體性、移動性、交互性、即時性、虛擬性等特征的智能手機以及其給當代大學生愛情觀帶來的影響,分析了其中的五種影響因素,總結出應對手機技術沖擊下當代大學生愛情危機的策略和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手機戀,愛情觀
愛情是人類亙古永恒的主題,也是自古以來便被不斷歌頌的一種美好情愫。然而,自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進駐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以來,古典式的愛情便逐漸走向了它的終結。如今,熟練掌握各種網聊工具、精通各種手機App社交軟件、及時更新和維護精心裝飾的個人空間已成為五花八門的“戀愛技巧”的“必殺技”。這種前所未有的“愛情技術學”不僅為當代大學生津津樂道,而且在他們身上得到了最為顯著的表現。在此,“網戀”已經進入到一個嶄新的時代,這就是“手機戀”時代。
一、問題的提出
據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5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為5.94億,較2014年12月增加3 679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隨著手機終端的大屏化和手機應用體驗的不斷提升,手機作為網民主要上網終端的趨勢進一步明顯 [1]。隨著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的快速普及和無線網絡技術的不斷改造升級,移動互聯網在我國快速發展,讓我們切實感受到從“人隨網走”到“網隨人走”的重大變化,互聯網已經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并深刻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
隨著手機移動應用的拓展和深入,“智能移動終端+App”的移動新媒體生活模式迅速得到推廣和普及,基于社交應用的手機App軟件如微信、微博等發展迅猛。2015年10月,官方微信平臺首次對外發布了階段性大數據報告――《2015微信生活白皮書》[2],它顯示,2015年9月微信日均登錄用戶達5.7億,日活躍用戶同比增長64%,而2014年的同比增長為49%,是少有的在第五年仍然能保持日活躍用戶數同比增長的應用。目前3G、4G網絡在大學生群體中的使用率越來越高,各種手機App軟件已經滲透到大學生日常行為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高速的網頁瀏覽、高清晰度的圖片和視頻傳播、及時的情緒和生活記錄、極致完美的虛擬形象包裝等,這些新技術的運用無時無刻不在深刻影響和改變著當代大學生的戀愛心理和行為方式。在開放的網絡環境下,他們可通過瀏覽各種網站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情感信息,可使用手機App軟件隨時隨地接收和了解異性發布的動態消息,也可以通過更新個性簽名、加好友、發布信息、互動評論等方式來引發對方關注,所有這些相對于傳統愛情的表達方式來說,都是一種不可思議的顛覆。這些已經脫離傳統婚戀軌道的現代愛情故事究竟會走向何方,對于戀愛正當其時的當代大學生來說,“現代愛情”又可否期許呢?
移動互聯網+手機將現代愛情推進到一個“手機戀”的嶄新階段,這個階段不僅是“網戀”的延續,而且是基于手機媒體特性的進一步發展。“手機戀”基于QQ、微信、微博、陌陌、遇見、人人、朋友等手機App軟件應用,這些軟件幾乎都是零門檻注冊,以便最大限度地吸納受眾群體。每一個注冊用戶都被分配到一個虛擬身份,這個身份從年齡到性別、從長相到學歷都可以按照用戶的意圖和需要被任意改造(即便是實名制注冊也不例外)。在身份之外,用戶可以充實自己的個性空間資料,照片、截圖、視頻、簽名、文字記錄等信息可以被任意PS、拼貼、復制、篡改或美化,所有這一切都服務于用戶個性化設計的完美效果。于是,各種網絡空間上令人眼花繚亂的帥哥、美女、多情公子、富二代等形象紛至沓來、層出不窮。更重要的是,附著于手機媒體之上的移動互聯網由于具有無線性、可移動性的特點,帶有一種先天的“黏性”特質,可與用戶寸步不離,大大加強了影響力度。
如今的手機App軟件大多都有強大的基于地理位置服務的搜索功能,甚至只需搖一搖就可以搜到身邊異性朋友的信息并加為好友,這種便捷到令人生怕的功能卻極大地提高了兩性的接觸機率、擴展了接觸范圍,為愛情的發生和裂變提供了充分條件。從兩性的接觸率、接觸范圍,到互動交往再到建立虛擬家庭,以至發展成現實中的身體關系,手機App軟件對于當代大學生情感表達方式的改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重要作用。當代大學生的戀愛活動從發生到發展再到結局,各個環節無不被其深深滲透和改造,相較于傳統的愛情,“現代愛情”在各種技術力量的作用下已經變得面目全非。
新近流行的社交軟件陌陌的宣傳語“當我們近在咫尺,就不應該形同陌路”, 這款軟件因情色意味濃厚而被大學生所熟知,謔稱其為“約炮神器”;诩夹g的大學生“手機戀”并非完全不值得稱道,網絡技術為愛情的發生和發展都提供了絕好的技術支撐,愛情變得快捷和簡便,兩性可以通過網絡及時交流溝通,距離障礙被打破,誤會減少,感情關系的維持也能得到充分的保障;但另一方面,在技術工具手機的強烈沖擊下,當代大學生的愛情生活變得日漸虛擬化、庸俗化、功利化、快餐化和享樂化,愛情不再有傳統意義上的厚重深沉,而是日益變得輕薄短小,現代校園愛情故事因此往往難免陷入悲劇、鬧劇、荒誕劇的重重糾葛之中。二、移動互聯時代手機對大學生愛情觀的影響因素調查分析移動互聯時代,手機在給大學生的戀愛帶來極大方便的同時,也使他們的愛情日益朝著輕、薄、短、小、平、快的方向發展,傳統意義上忠貞不渝、從一而終的愛情模式逐漸被打破和顛覆,愛情的本真面目已變得模糊不清。那么,“手機戀”究竟給大學生的愛情觀帶來怎樣的影響呢?它們包含有多少種影響因素?這些因素又是如何發生作用的呢?筆者將從一個結構化的訪談開始,提煉影響大學生愛情活動的主要因素,然后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來探究各種影響因素的具體效度,并進一步確定不同群體在影響效度方面的差異。 (一)“手機戀”對大學生愛情觀影響因素的深度訪談1.訪談目的
通過深度訪談關注移動互聯時代,手機App軟件應用對大學生愛情觀的影響,提煉其主要的影響因素,為下文的展開提供依據。
2.訪談步驟
首先,設計訪談問卷。訪談問題的設計以手機對大學生愛情活動的影響為中心,追問究竟哪些因素造成大學生愛情日漸不堪的現狀;其次,選擇并確定訪談對象,選擇的訪談對象使用手機上網的時間跨度為6個月以下到24個月以上,訪談對象類型分別為普通本科、三本和高職院校的大一到大四學生;再次,組織訪談并記錄結果,由研究的主要參與者來組織并記錄;最后,分析并提煉結果。
3.訪談問題設計
以上提煉的訪談內容說明手機文化、媒介化生存環境、虛擬化存在、網絡交往方式和網絡倫理等各個因素不同程度地制約和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愛情觀。大學生群體得益于移動網絡技術尤其是各種App軟件的便捷,并深受手機文化和媒介社會的影響,他們的愛情生活也因此呈現出與傳統模式迥乎不同的特質。
(二)大學生“手機戀”愛情觀影響因素的效度分析我們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來探究各種影響因素具體的效度,并進一步確定不同群體在影響效度方面的具體差異。問卷設計及步驟如下。
1.調查目的
基于手機App軟件的應用,分析影響大學生愛情觀的各種主要因素的效度差異,找出其主要影響因素;比較各種因素條件下影響效果的具體差異。
2.問卷編制
在結構式訪談內容提煉及結果分析的基礎上,結合相關理論進行問卷編制,問卷分析采用克里特五級評分標準的形式。
3.研究工具
采用spss17.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4.研究調查對象抽樣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有效問卷584份,回收有效問卷率為97.3%。詳情如表2所示。
5.結果分析
我們首先分析了手機App應用情況與大學生愛情活動之間的變化關系,為以下五種因素的分析奠定了基礎。
結果1:大學生“手機戀”愛情觀五種影響因素的效度分析(見表3)。
由表3 可見,各種影響因素都具有一定的影響效度,且各種效度之間比較均衡,這就進一步證明了通過結構化訪談所得來的各種影響因素都存在并都產生了作用與影響。同時,各種影響因素又具有一定的差異性,主要表現在“虛擬化存在方式”和“網絡交往”兩個方面。這說明“虛擬化存在方式”和“網絡交往”對大學生愛情觀影響效度比較大,相應地,我們在對策分析中將向這兩點投入更多的關注。
結果2: 五種影響因素對各種人口學變量的具體影響差異。
各種影響因素除了各自之間具有具體的影響差異之外,針對不同的群體也表現出不同的差異。因此,我們還進一步調查了性別、年級、文理科和學校類型四種情況具體的影響差異。
由表6可知,經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僅在“倫理差異”一個維度上存在顯著的專業差異,其中理科顯著高于文科(P<0.05)。
(4)學校類型差異(見表7)。
在手機上網時間、手機App使用頻率等方面也作了與五種影響因素之間關系的調查。
結果3:手機使用情況上五種影響因素的具體差異。
(1)手機上網總時間。使用手機上網時間如圖1所示。
根據圖1中曲線的呈現狀態,在網絡交往差異維度上上網時間越長、差異就越大;在總分上也呈現出上網時間越長、差異越大的趨勢。這說明,網絡交往與上網時間呈正比關系。也就是說,手機上網時間越長越容易對大學生的愛情交往方式產生影響,但這只是與其他四種因素相對而言。
(2)每天手機上網時間。每天手機上網時間如圖2所示。
這說明,在短時間內,網絡倫理與上網時間長度呈正比關系,而且每天保持長時間(9小時及以上)網絡虛擬性的存在方式,將帶來愛情理想的虛擬對象化,也就是說,更傾向于在虛擬世界尋找和發現自己的理想對象。手機文化的庸俗化在短時間內的影響是有一定限度的,這充分說明了現實倫理對網絡倫理的制約作用,媒介化生存環境對個體的影響也是如此。
結果4:手機App使用頻率與五種影響因素的變化。
不同的手機App使用頻率與各影響因素的關系如圖3所示,除“倫理差異”外,各維度都表現出隨手機App使用頻率上升而上升的趨勢。
根據圖3中曲線的呈現狀態,隨著手機App使用頻率的上升,除“倫理差異”維度外,各維度都呈現出上升趨勢。這說明除了網絡倫理以外,各種影響因素都與手機App的使用頻率呈正比關系。結合上述分析,網絡倫理深受現實倫理的制約,這說明傳統觀念在當代大學生愛情世界里依然有巨大的約束力。
三、對策分析
根據以上問卷調查的結果并結合相關理論,我們認為可以綜合采取以下策略和措施來應對手機技術沖擊下當代大學生的愛情危機。
第一,幫助大學生群體深刻認識手機技術背景下的愛情特點和實質,加強對大學生愛情觀的正確引導。不斷提高大學生對愛情崇高感、神圣感的認識,將愛情作為人生最美麗的花朵,將其與生理的刺激和需求區分開來,最大限度減少手機文化庸俗化和感官刺激化內容的影響,合理引導其正確看待網絡交往及網絡倫理與現實交往、現實倫理的差異。馬克思曾經指出:“在戀愛中,過分親昵的粗野方式,超越階段的非禮行為,都是缺乏道德情操的表現。只有使理性與愛的情感真正融合一體時,才能奏出優美動聽的愛情樂曲。”[3]手機對大學生愛情觀念與行為的負面影響在大三這個階段達到頂點,高校應該有針對性地對大三學生開展人生觀、愛情觀教育。對于三本、高職院校的大學生還需要不斷加強文化修養,提升其自身的綜合素質,開展網絡倫理與現實倫理的專題教育。
第二,各高等院校應廣泛開展媒介素養特別是新媒體素養培育,以增強理解媒介和判斷、甄別信息的能力。根據調查結論,手機上網時間越長,越容易對大學生的愛情交往方式產生影響,手機App使用頻率也與各影響因素間存在正比例關系。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智能手機改變了現代生活,App軟件成為最受歡迎的移動數據業務,其對大學生愛情觀的顛覆性影響已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開放式的信息生產、交換、消費模式容易帶來信息內容的泛濫,未加鑒別的意見交織容易造成無意義的喧嘩,缺乏自律的用戶群體容易造成網絡“哄客”和“水軍”橫行的后果,給大學生愛情觀念和行為帶來更為嚴峻的挑戰。如今,新媒體已經從一種技術轉化為一種素養――新媒體素養,正如上文所指出的,迅速發展的微博、微信、QQ等新媒體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和溝通方式,甚至手機已成為一些大學生生活的旋轉軸心,這種情形迫切需要對當代大學生進行包括信息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考能力等在內的綜合能力的培訓和教育,使他們看清手機技術的本質及其必然帶來的不良效應。
電子科技論文發表期刊推薦《計算機與現代化》本刊為江西省計算機學會和江西省計算技術研究所聯合主辦的計算機及其應用研究月刊,已被評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長張效祥院士欣然為本刊題寫刊名。本刊自創刊以來,以理論聯系實際、促進應用開發為宗旨,主要刊登計算機專業方面的新理論、新技術及其在各個領域中應用成果的論文,設有系統分析與設計、軟件工程、網絡與通訊、過程控制、輔助設計、中文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綜合述評、應用與實踐等欄目,既有相當的學術水平,又有現實的指導作用。榮獲江西省優秀期刊、江西省優秀科技期刊、美國《烏利希期刊指南》收錄期刊、1992年評為江西省首屆優秀期刊。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