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5-06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語文教育,是以人獲得更好的身心發展為基點的,因此,語文教育不僅在于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語言表達,同時在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培養美好健康的情感與心理認知、完善和提升學生的自身人格與人文修養。語文教育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
摘要:語文教育,是以人獲得更好的身心發展為基點的,因此,語文教育不僅在于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語言表達,同時在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培養美好健康的情感與心理認知、完善和提升學生的自身人格與人文修養。語文教育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與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并把教語文同教做人有機結合起來,把傳授語文知識同發展語文能力、發展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有機結合起來,把讀、寫、聽、說四方面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接愛全面的、整體的、強有力的培養和訓練。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制度,教學論文
語文是情智雙修的學科。我國語文教學界的泰斗劉國正老先生認為:語文知識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并不矛盾,“文”和“道”可以兼顧。“片面強調工具性和片面強調人文性都不可取,它們可以很好地融合。”
一、開門見山導入法
目標展示法,要求學生在有限的45分鐘內能夠正確、完整地掌握一項重點內容。這就要求教師明確課文重點、確定目標。一進課堂,可直奔主題。我講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開始把課題寫在黑板上,引導學生析題:題目交代了幾個地點?學生會很快找到答案:兩個地點——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之后繼續讓學生思考:這兩個地點告訴我們什么信息?“從……到……”揭示的是作者記敘兩個地點的生活。待學生分析出來后就可以順勢引入:“童年是記憶中最美好的畫卷,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們將與魯迅一起重溫童年的生活。現在同學們速讀課文,思考魯迅先生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態度是什么呢?”試著用一個字概括。直截了當,直切主題,是一種很好的導入方法
二、直觀形象導入法
在導入新課時利用幻燈片、錄音等現代教學手段,借助歌曲、圖片、實物、等教具來引發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第 一生學習興趣。如上《核舟記》一課,我拿幾顆隨地可拾的桃核導入新課,像普通桃核這樣的實物,給學生易于感受,激發了學生對古代藝術的贊嘆,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草莓》一課時,我放視頻《摘草莓》讓學生觀賞,孩子們身臨其境,一下子激發了學習興趣,從而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
三、巧設懸念導入法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心理學上認為:思維過程通常是從需要應付某種困難,解決某個問題開始,概括地說,思維總是從某個問題開始。教師有意識地設置懸念,引發學生追根溯源的心理,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其思維處于一種激活狀態,產生一種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疑”是學習的起點,有“疑”才有問,有“究”才有得。當學生面臨問題時需要新知識來尋找答案時,他們才產生積極的學習活動。我在上《孫權勸學》是首先向學生提問“你們知道三國時的呂蒙嗎?呂蒙戰勝過關羽你們知道嗎?那為什么呂蒙能戰勝關羽呢?”這樣的導入讓學生帶著疑問學習,積極討論自然就能解開“學習的重要性”這一主題了。
四、情境導入法
我在上課時經常用幻燈、錄音、課件、視頻或圖片等,帶學生入情入境,體會文章中的人物感情,加強對課文的理解。如上朱自清的《春》。我這樣導入的:同學們萬象更新、桃紅柳綠、鶯歌燕舞、鳥語花香、萬木競秀這都是描寫春天的,萬物復蘇的春天是充滿希望和活力的,百花爭艷的春天洋溢著幸福和甜蜜的。(課件播放):
春夏秋冬又一春,冬天已經到了,春天還會遠嗎?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這是朱自清散文《春》的句子,是不是很有韻味兒啊。我們今天來學習朱自清給我們寫的《春》,看看現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筆下的春是如何的?接下來,我們細讀課文,加以領略。這樣,自然引入課文,學生學習興趣甚濃。
五、談話導入法
學習《荒島余生》時讓學生談一談野外生存;學習《孫權勸學》時,用“少而好學,如日初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導入;用“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縝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導入《談讀書》……用心找尋,許多名言也可以用來導入新課。
用優美語言導引,學生迅速進入課文意境之中。如《春》的導語:春天,陽光明媚,萬紫千紅,生機盎然,給人以無限希望。杜甫筆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潤物細無聲”,王安石筆下的春風,浩蕩千里“又綠江南岸”,那么在散文家朱自清的筆下,春又是怎樣的呢?這樣順勢一引,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春》的藝術意境之中。
六、新舊聯系導入法
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不是被動接受第 一 信息刺激,而是主動地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所以,我們在教授新知識的同時,能夠巧妙地聯系學過的知識,讓學生快速地進入學習情境。如:我在講授《醉翁亭記》時,首先讓學生迅速地回顧我們前面學過的課文《岳陽樓記》,再自然地過渡到新課的學習上。
教無定法,孟子曰:“教也多術也。”語文課的導入方法很多,分類方法也很多。只要適合具體課文,適合學生的實際,緊緊圍繞學習要求,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就是好方法。作為教師,巧妙構思,靈活地設計教學導語,才能做到“先聲奪人”,領會到“導語之妙”的精彩。
總之,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揮導入“導火線”“催化劑”“潤滑劑”的作用。“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只有在這一環節付出教師的熱情和創造,課堂教學才能收獲預期的效果。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