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3-21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社會和政府除了持續關注學生外,還要更加關注教師教師是源、學生是落腳點,教師可以克服困難奉獻在汶川的教育事業上,但要教師長期在困難中工作勢必影響教育教學質量。從學生的角度上講,接受挫折本身就是教育的內容,對學生的關心和關注是應該的,但
摘要:社會和政府除了持續關注學生外,還要更加關注教師教師是源、學生是落腳點,教師可以克服困難奉獻在汶川的教育事業上,但要教師長期在困難中工作勢必影響教育教學質量。從學生的角度上講,接受挫折本身就是教育的內容,對學生的關心和關注是應該的,但不能關心過度,否則,學生就會再次成為地震的犧牲品。教育的“以人為本”就是以“源”和“落腳點”為本,其中“源”為首要。
關鍵詞:教育信息,教學設施,教學論文
開辦家長學校,對家長進行相應教育,改變他們現有的對孩子教育觀念只有當家長與學校就學生教育的問題達成共識之后,對孩子的教育才行之有效,所以有條件的地方應該開辦家長學校。
政府需要對學校管理配置相應的專業人員和資金支持災后重建使學校教育教學設施率先現代化。要使現代化的教育教學設施正常運轉并發揮最大功效,則需要與之相配套的專業人才和資金支持。學校正常水電費的開支、房屋和設備維護維修等應該由政府投入。
立即著手啟動建設汶川教育信息網,向外界宣傳震后新汶川汶川是全國乃至全世界關注的地方,但互聯網上能看到的汶川多數與地震相關。中央及廣東省花巨資重建,我們沒有理由不讓公眾了解震后新汶川。教育本身有自己的規律,教育成果本身也有自己的周期。汶川教育事業的發展也要遵循教育規律,不可盲進與冒進。但只要我們在黨的領導下,腳踏實地抓好內部建設,汶川教育事業的發展就會有光明的明天。
一、震后汶川教育事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這里所述的問題是教師、學生、家長及學校內部管理相對于地震前所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一)地震后教師的變化
1.教師心態發生了變化:相比地震前,教師更加關注自己家人,更加重視親情,尤其部分教師在異地復學返回本地之后,表現更加明顯。
2.地震后教師的不滿情緒:①到外地的異地復學讓老師看到了內地和沿海的發展,心理有了一定失落感。②地震后,社會和政府關注重點在學校,學校重點在學生,而對教師關注微乎其微。③地震對教師財產造成了很大損失,而災后社會和政府并沒有相應幫扶。原計劃要異地復課3年,很多老師把生活用品送給了親戚朋友,而實際異地復學只有一年。老師們回本地復課后,需要重新購置生活用品,而災區物價有了較大幅度增長,加大了老師生活負擔。④地震后教師人均居住面積減少。地震后政府雖然修建了教師周轉房,但是相比地震前,教師居住面積減少了。而且房子的一些基本居住功能不完善,需要老師自己花錢去改善。⑤地震前沒有房子的教師在震后有周轉房,政府給予有私房的教師一定的補貼,部分教師一家人還住在十幾平方米的一間屋里。這部分教師認為自己的命運還不如農民。
3.城區新修學校模式變化,加重了教師工作負擔:震后城區修建的學校都是仿照沿海發達地區模式,教學區和居住區分離開來,只修建了教學區和學生生活區,沒有修建教師生活區。新學校修好后,教師需要在自己居住區和教學點之間往返。老師花在路途中時間每天大約有1-2個小時,現在學校已經為教師上班交通問題做了一些工作,如購置了工作交通用車,成立了教師食堂等,但交通擁堵的現象不是學校能夠改變的,這讓老師在工作中感到不便。
4.地震后績效工資的實行讓教師之間矛盾加強,同時也導致了教師教育教學的功利性,加重了教師生活負擔。績效工資實行雖然讓教師工資絕對數增加了,但是災后,物價上漲幅度超過了工資上漲幅度,教師工資收入實際下降了。地震后老師對收入關注強度降低,30%的浮動工資并不能刺激教師工作積極性,反而導致了教師這樣心態:只要是多做工作一定要讓領導看見,以便能在30%的浮動工資中體現。
5.在異地復課期間,由于將來會怎么樣不太確定,教師隊伍不太穩定。
6.教師工作壓力與精神壓力加大。地震后全國關注汶川,教師們無不思考如何提高教學質量以報全國人民的關懷之恩,但所面臨的困難需要自己克服,這在某種程度上加重了教師的精神負擔。
(二)地震后學生變化
1.學習態度:地震后,學生學習態度發生了較大變化,表現為不肯學習,對學習成績沒有以前重視,喜歡和老師作對(有可能是地震造成的心理反應,而又沒有舒緩渠道,找不到突破口)。
2.主體意識加強:地震后,由于社會對學生關注使得學生主體意識得到加強,學生在學校學習生活期間,有“學生就是上帝”的想法,表現在學生沒有以前聽從老師引導,不大配合老師的教育教學工作。
3.異地復課的學生在外地備受呵護,回到家鄉后這種呵護已不復存在。
(三)地震后家長變化
1.家長對孩子的健康觀點變得更加關注孩子安全問題:家長對自己孩子健康主要關心點在生命安全方面。部分家長不是重視子女是否成才,而是在乎子女是否在學校受委屈。
2.家長對孩子期望值降低:家長不再像地震前關注孩子成績,對老師工作配合度在下降。由于社會對孩子的關注,家長也有“孩子就是上帝”想法,只要孩子能安全活著,家長對成績或是其他方面的情況沒有以前在意了。另外,地震后政府和社會對農民的大力支持,幫助農民解決了住房等問題。農民房子修建的像別墅一樣,生活條件的改善,也可能是家長降低孩子期望值的一個原因。
(四)地震后學校管理方面的變化
1.災區新建學校配置的先進設備設施加重了學校管理的難度。新修建的學校有了很多現代化的教育設備設施,這些現代化的教育設備設施相比之前至少前進了30年,運行需要專業人員和相應資金支持,而現有的人員和資金并不能讓這些現代化的教育設備設施能夠得到充分利用。
2.教師心態變化和災后績效工資實行也加重了學校管理難度。家對金錢收入沒有以前看重,績效工資不僅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而且帶來了教師間因為收入分配的差距而產生的矛盾。
3.教師教育培訓在地震后對工作在一線老師有所加強,對學校管理層有所下降。
4.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帶來了運行成本的劇增,而學校辦公經費則不能滿足現代化設施的運轉。地震后汶川縣教育教學水平相比之前有所下降。震前,汶川教育在阿壩13個區縣里排在第一位,災后有所下降。高考成績下降可能有50%源自于地震影響,中考成績可能有70%源自于地震影響。
二、汶川教育事業發展可以把握的機遇
盡管地震后汶川教育事業發展受到重創,但困難與機遇并存,我們只要把握好這些機遇,汶川教育事業就能迅速恢復并超越震前水平。
(一)宏觀上的機遇
汶川縣教育事業面臨著四個方面的機遇:一是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和教育規劃綱要的出臺,教育的地位從“首要位置”到“突出的戰略位置”,再到“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中央對教育將有大的投入;二是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給汶川帶來全民受教育的機遇;三是第五次藏區工作會議有關加快藏區教育發展精神帶來的諸多機遇;四是第二個西部十年行動計劃所帶來的機遇。
(二)微觀上的機遇
5•12地震給汶川縣教育帶來的機遇前所未有:
1.中央政府及廣東省對災后重建的大力援建,特別是廣東省,不僅投入大量的資金建設一流的校舍,而且帶來了先進了教育理念。廣東省教育廳已確立了支援汶川縣教育事業發展的一攬子計劃。
2.在精神重建方面,災后有大量的社會資源進入汶川,不僅各地政府、學校在對口支援汶川,而且NGO組織也在介入。把握好這些資源至關重要。
3.汶川縣領導和教師有重振教育的決心和信心。縣委書記青理東同志親自抓教育說明了黨管人才、黨管教育已經率先在汶川縣得到了落實。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在災后努力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斗志昂揚,以培養優秀人才為己任。
4.廣大群眾從災難中悟到了要更加珍愛生命。珍愛生命本身就是學習的內容,在這個基礎上加以正確引導,汶川人的基本素質定會得到很大的提高。宏觀上的機遇需要我們去爭取,而微觀上的機遇則要求我們必須把握。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