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2-10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樹立競爭就業觀即要努力學習,提高技能和素質,改變就業觀念,通過市場競爭實現個人職業發展。在激烈的競爭中,只有具備較強專業技能和較高綜合素質的人才方能脫穎而出。因此,要不斷地學習,接受新知識、新技能,掌握真才實學,這樣才能在未來的就業
摘要:樹立競爭就業觀即要努力學習,提高技能和素質,改變就業觀念,通過市場競爭實現個人職業發展。在激烈的競爭中,只有具備較強專業技能和較高綜合素質的人才方能脫穎而出。因此,要不斷地學習,接受新知識、新技能,掌握真才實學,這樣才能在未來的就業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有些大學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一味追求高收入和安穩的工作環境,缺乏競爭意識,怕吃苦,怕挫折;有些大學畢業生不能正確調整就業期望值,結果導致期望值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高不成低不就”;還有些大學畢業生存在依賴心理,缺乏自主競爭意識。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階段過渡到大眾教育階段,高校畢業生面臨的就業競爭形勢日益嚴峻。對此,大學生應樹立競爭就業觀,一方面,要勇于競爭,善于競爭,在競爭中求生存,在競爭中求發展;另一方面,要苦練內功,積極準備,主動出擊,堅定信心,不斷適應市場需求。
關鍵詞:職業教學,教學,能力
職業能力是一種硬實力,體現為學歷學位、專業技能、各類資格證書等“硬件”,職業能力教育應體現在專業設置、課程安排、教學設計等各個方面。職業觀教育是一種軟實力,體現為職業心理、職業操守、職業品質等“軟件”。相比職業能力教育,職業觀教育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并且在高職教育實踐中缺乏有效的機制和平臺。開展職業觀教育,關鍵是要找準切入點,構建機制平臺。在這方面,作為首批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的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的經驗值得推介。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將職業觀教育作為高職教育的重要內容,滲透到教學、管理、服務的各個層面,落實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全方位構建職業觀教育平臺,探索出了一條新時期開展大學生職業觀教育的有效途徑。
以課堂教學為平臺學校將職業觀教育納入教學計劃,組織骨干教師開設職業觀教育相關課程,聘請專業教師、企業專家對各專業的工作性質、發展前景等進行系統講解,增強學生對專業的熟悉、對職業的了解。學校面向全體學生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就業創業指導》等課程,對學生系統地傳授職業觀等理論知識,引導學生科學定位、合理就業,為其順利擇業、就業、從業奠定良好的基礎。在課堂上通過模擬招聘、分析職場案例、開展小組討論和辯論等多種形式,加深學生對未來職業的意義、能力要求和技能技巧的理解,幫助學生認識職業、理解職業、選擇職業。在課堂外,組織學生到企業實習參觀、與勞模座談、對往屆校友進行訪談、參加企業招聘會等活動,提高學生對專業的熟知度,激發其愛專業、學專業的熱情。
以專業實訓為平臺學校利用校內工業訓練中心和校外實訓基地構建專業實訓平臺,以先進的實訓設備、現代化的企業管理方法為學生提供仿真的工作環境,并讓他們在“真刀真槍”的操作訓練中感受企業的生產管理氛圍和企業對員工職業素質的要求。上實訓課時,學生在指導教師的安排下,像企業員工進入車間一樣進入實訓室,統一著裝,上班打卡,戴工作帽、袖套,穿工作服,進行班前集合、班后小結,嚴格按照企業的管理制度和生產規程操作。通過專業實訓,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掌握了專業技能,熟悉了企業生產管理的氛圍,而且在職業訓練中培養了遵章守紀、愛崗敬業、團結奉獻等良好的職業品質。很多學生對此有深刻的體會,一些學生在實習報告中寫到:通過專業實訓和企業頂崗實習,才知道在工作中僅有專業知識是不夠的,還要有全局觀念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否則就會因不適應企業的工作要求而遭淘汰。
職業觀是人們對職業的本質、價值、目的和評價標準等問題的根本認識和看法,對個人的職業發展具有指導作用。職業觀教育不僅關乎學生今后“如何謀生”、“如何做人”,而且關系到高校培養合格人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目標的實現。因此,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當重視和加強職業觀教育,這一點對于高職教育尤為重要。
職業觀教育是高職教育的組成部分高職教育致力于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實用型人才,相比普通高等教育,高職教育更應當關注學生的職業觀教育。這是因為,高職教育本身包括職業技術教育和職業價值觀教育,將職業教育狹義地理解為職業技術教育,忽視對學生職業品質的培養是片面的。高職教育培養的學生不僅應具有較強的職業能力,還應當具備良好的職業品質,才能經得起企業、市場、社會的考驗。
職業觀教育是促進高職教育發展的必要條件目前,學生、家長、社會對職業教育存在諸多片面看法,導致一部分人看不起高職院校、不愿上高職院校,這既影響了高職教育的健康發展,也制約了高職院校綜合競爭力的提高。黃炎培先生早在上世紀20年代就深刻地意識到各種舊思想、舊觀念對職業教育發展的束縛,他形象地稱其為職業教育發展的“無形之礁”,并為此開了一個藥方——大力開展職業觀教育。在今天來看,大力開展職業觀教育仍是破解高職教育發展之“礁”、提升高職院校綜合競爭力的必要條件。
職業觀教育是深化高職全人教育的必然要求全人教育旨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強調克服傳統教育的“唯能力論”傾向,使學生不僅要學會知識與技能,還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學生而言,職業觀關乎學生的學習目的和態度、職業理想和發展、擇業目的和標準、從業道德和操守;對學校而言,學生的職業觀關系到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即“培養什么樣的人”)和人才培養模式(即“怎樣培養人”)的問題,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目標能否實現。
職業觀教育的核心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職業觀是一個十分復雜的概念,包含諸多內容,因此,正確的職業觀也涉及多方面的內容,并且在不同的歷史與社會條件下,職業觀的標準也不盡相同。當前,樹立正確的職業觀至少應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樹立平等職業觀即凡是正當的職業都是創造社會財富所必需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不管從事什么職業,只要努力奮斗,都能夠有所作為。黃炎培先生對平等職業觀作了精辟的注釋:“職業平等,無高下,無貴賤。茍有益于人群,皆是無上上品。”不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不論是簡單勞動還是復雜勞動,都是職業分工的需要,只有工作性質的不同,而無高低貴賤之分。一些學生盲目追求高學歷、高學位,認為普通高等教育培養的是干部、“白領”,高職教育培養的是工人、“藍領”,因而輕視高職教育,這是傳統的精英職業觀在作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應當摒棄職業偏見,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努力成才,即使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業績。
樹立自主擇業觀即根據個人的特點和條件,自主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學生畢業分配制度從國家統一分配向“雙向選擇,自主擇業”轉變,大學畢業生有了更多選擇職業的自由。但是,一些大學生還沒有完全轉變就業觀念,認為上了大學就一定要當干部、做“白領”,一定要在黨政機關和國家企事業單位就業,甚至存在“等、靠、要”的消極思想,坐等政府、學校和家庭安排就業崗位,或者在就業時盲目跟風。沒有最好的工作,只有最適合自己的工作,關鍵是認識自我,準確定位,找準自己的位置。大學生要從就業形勢、社會需求、自身情況和職業發展等各方面統籌兼顧,綜合考慮,合理調整就業期望值,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崗位。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