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1-12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目前高職院校的商務英語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普遍偏弱,以溫州為例,目前溫州共有6所高職院校培養外貿人才,溫州大學、溫州醫科大學、溫州職業技術學院、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溫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和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這些院校實踐課時數偏少,局
摘要:目前高職院校的商務英語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普遍偏弱,以溫州為例,目前溫州共有6所高職院校培養外貿人才,溫州大學、溫州醫科大學、溫州職業技術學院、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溫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和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這些院校實踐課時數偏少,局限于教材教學的現象比較嚴重,教學組織多以商務模塊模擬實訓和仿真訓練為主,學校與企業之間缺乏緊密合作,外貿企業提供的業務實習平臺與機會不足,學生的商務實戰性操作幾乎為零。
關鍵詞:英語教學,高職英語,商務英語
且大多數院校的實訓課程僅僅限于校內,未能夠真正地走出校門,學生仍然無法在工作后迅速進入角色。學校要創造各種條件,與多家對口企業建立緊密合作關系,邀請相關業務人才進課堂授課或開展講座,同時派遣優秀學生到緊密合作企業實習。拓展校外企業實習基地,企業與學校雙方共同開發人才培養方案、實習事宜。校外企業實習基地的建立能夠在短期內提升學生的英語職業能力,并且為學生的就業打開了大門。
以往的職業能力研究只遵循工作過程,重視完成典型工作過程所需的技能要求,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也把工作技能提到了該有的重要位置,做到了“重實踐,輕理論”,實踐技能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學生的實踐操作水平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但是在工作實踐中,學生的職業發展僅停留在某種工作崗位上,缺乏職業遷移能力,比如,做報關工作的做單證員或外貿業務員、業務經理時就不能得心應手。只能做某種工作大大限制了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在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時,不能一味的給學生灌輸工作崗位的技能,還得看學生的吸收能力,就需要尊重學生自身的能力特長,根據他的自身條件施與適合他自身發展的職業技能,才能作到“各盡其才”。同時,兼顧能力的遷移性,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使其在掌握某種工作技能的同時培養工作崗位群的多種工作技能,作到“人盡其才”。
以霍華德的多元智能理論為基礎,以商務英語專業能力為核心,以相關工作崗位工作過程為關鍵要素,在尊重學生個體能力特征的基礎上構建出來的商務英語專業職業能力模型是注重培養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全面展示商務英語專業職業技能結構、并在實踐中指導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這一模型只是在理論上構建出來的一個較為理想的初始模型,還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進行實證使用和實踐論證。
學生英語“職業能力”是指學生能用英語解決工作崗位中的實際問題,并用英語處理與未來職業相關業務的能力“。職業”指的是工作場景下職場活動“,英語職業能力培養”可定義為培養學生在各個行業的不同工作場景下的英語職業能力,熟悉公司業務流程,熟練工作中的英語表達,能夠在職場環境下運用英語進行交流、溝通、與他人合作處理相關業務的能力。
“人文能力”指學生具有良好的文化內涵、文化意識、人格魅力、心理素質等綜合的人文素養。英語教育屬于人文素質教育范疇,英語教學具有人文價值,即具有促進學生人文素質全面發展的積極作用。英語語言不僅是交際的工具,同時也是不同民族文化的載體,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審美情趣和價值判斷。商務英語教學表面上是教授不同的語言,實質上是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而人文能力是指通過語言的學習,學生能夠領會語言的內涵,塑造健康人格,提升自己的修養,實現身心和諧發展[3]。
傳統意義上的高職商務英語人才是基于“英語+技能”的簡單復合,現有的商務英語“三能”人才旨在培養突出的英語聽、說、讀、寫、譯的“應用能力”,熟悉商務流程、能用英語處理商務貿易事宜的英語“職業能力”,且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質,適應國際商務第一線需要的“三能”人才。所以“,三能”人才培養體系應建立“以英語為基礎,以工作場景為主線,以能力為核心”的商務人才培養模式。
“三能合一”商務英語的課程設置從根本上優化了學生的知識結構模塊,課程模式可以確立為“語言應用能力+商務職業能力+人文知識能力”。課程設置要突出“英語+職業技能+人文素養”的“三能”人才培養的特點,對英語語言基礎課程、專業職業技能課程、人文素質課程等進行優化組合,確保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具有“三能合一”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該專業課程體系大體可以用“3+3”來概括:即三個能力與三大模塊。英語“應用能力”對應基礎理論課程模塊,可以在大學第一學年設置語言基礎課程如綜合英語、英語聽力、英語口語、英語閱讀、英語寫作輔以完成,主要培養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的語言應用能力。英語“職業能力”對接商務技能課程模塊,在第二學年開設商務英語、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外貿電子商務、行業英語等與學生未來職業相關的就業崗位課程,課程設置體現了英語知識與職業技能的融合,夯實學生英語基礎和職業技能的學習,構建服務于職業能力培養的目標“。人文能力”架構在綜合素質課程模塊,始終貫穿在大學三年三個階段的學習過程中,主要是人文素質基礎課程,包括思想品德、創業教育培養和心理健康等等。該“三能合一”課程模塊可以拓寬和加深學生的專業技能,增強綜合應變能力,使學生具備更強的就業競爭力和職業發展力。
優化整合教學內容,突出英語“應用能力”培養英語“應用能力”是指培養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應用與運用能力。這一能力培養可通過以下途徑得以實現。一是合理選擇并整合教學內容,做好教學活動設計;二是努力挖掘課文內容的熱點,切合學生談論的話點,激發學生用英語談論與交流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提高英語應用能力的目的。因此,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可在課前設計相關的英語情景活動,在課內要求學生分組仿照此活動展開英語情景模擬,對于表現優秀的小組給予一定的加分。
模擬仿真工作場景,強化英語“職業能力”的培養學生英語“職業能力”是指學生能用英語解決工作崗位中的實際問題,并用英語處理與未來職業相關業務的能力。這一能力培養路徑一是單元內容的教學設計應與學生以后的就業職業相掛鉤,以職業群為背景,以工作過程為線索,培養學生專業職業能力與職業素質,實現高職英語教學的工學結合,做到學以致用。二是英語課堂內的模擬實訓以商務模塊實訓和仿真職業能力訓練為主線,教學組織形式盡量模擬學生以后的真實工作場景,具有“模擬性”和“仿真性”。3.3.3巧妙結合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彰顯英語“人文能力”培養英語“人文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英語教育屬于素質教育的范疇,英語課程也兼容文化和人文內涵特點,可喜的是英語教材中處處可見文化素材,因此,英語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英語文化的熏陶,通過教材單元內容滲透的文化素材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提升學生人文素養。與此同時,教師要巧妙結合單元主題與文化知識的關聯度,圍繞歐美國家的風土人情、中西方文化差異等現狀,使知識傳授與人文教育相結合,在點點滴滴的課堂教學活動中貫穿如圣誕節、萬圣節、情人節等節日文化,在提高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同時,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的英語人文修養。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商務英語教師都是大學畢業生,具備碩士以上的學歷和深厚的語言功底,善于理論教學,但缺乏商務知識和技能,實踐教學經驗不足。所以,加強高職“三能”教師隊伍建設,關注教師專業職業發展。高職“三能”英語教師不僅要掌握理論知識,能勝任理論教學;要提高動手能力,能指導學生實訓、實踐,還能參與企業相關研發工作,幫助企業克服技術難題,開展應用研究[5]。只有這樣,高職教師才有能力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職業能力”和“人文能力”。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