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1-16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教師在教學活動組織中起引導、激勵和促進的作用。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但是,由于他們受個人生活經驗、認知水平以及學習基礎的心理特點等的影響,需要教師通過各種質疑、設疑、組織討論等方式給予一定的引導和幫助,并通過教師有效設計的活動和
摘要:教師在教學活動組織中起引導、激勵和促進的作用。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但是,由于他們受個人生活經驗、認知水平以及學習基礎的心理特點等的影響,需要教師通過各種質疑、設疑、組織討論等方式給予一定的引導和幫助,并通過教師有效設計的活動和評價方式來激勵他們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以此促進學生的數學素養和整體能力的發展。本文選自:《小學教學·數學版》創刊于1980年(曾用名《小學青年教師》),是一份以小學教師、教科研人員為主要讀者對象的教學輔導刊物,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評為“雙效”期刊,入選中國期刊方陣,具有理論先進、內容豐富、資料翔實、信息快捷、形式活潑、風格新潮等特點。本刊為月刊,國內刊號:CN41–1035/G4,郵發代號:36–307,本刊由北師大課程中心數學工作室協辦,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研制組提供學術支持。
.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研究中起著設計者和組織者的作用。教師作為承擔間接知識傳授的學習組織者,需要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特點,做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并在課堂教學的活動過程中,根據臨場的反應作適當的調整,同時要通過自己有效的評價來定位和激勵學生,以達到學生保持持久學習興趣的目的。
教師在學習活動中起診斷和導向的作用。教師作為教學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和學生學習的合作者以及課堂活動的組織者,需要利用自己的認知結構和知識能力水平,通過細心的觀察、合理的評價等診斷方式,及時發現學生學習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從而通過各種方式和手段來幫助學生進行修正或調整。
教學學習的本質就在于自主思考。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鼓勵學生多想、多問、多思考,通過設計有效提高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并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把握問題實質,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每個環節都要注重激發學生良好的思維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獨立思考習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具體教學中,要大膽放手,引導學生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見和見解,并通過合作討論的方式培養學生靈活的思維能力,創設活躍的教學氛圍,激發對小學數學的探索欲望。
作為教職人員,我們要鼓勵學生發揮充分的想象。心理研究表明,有創造性的孩子往往會因為自己和思想、行為和別的孩子不同而感到不安或是自卑。他們最初對事物的學習能力和模仿能力常常能受到贊揚,但一旦有了“異想天開”的想法和做法以后,教師或家長就會有不同的反應了,他們可能會認為孩子這種行為不合常規,甚至是故意“搗亂”?赡苡械慕處煾嬖V孩子:“不許再胡鬧了”;也可能有的教師會很高興:“真是個聰明的孩子”。孩子創造的積極性我們更應該細心加以保護,以便讓孩子有一種“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讓他們可以有更多的空間充分發展自己的創造性。
形成合作的習慣。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建立合作小組。根據班級情況,通常是前后桌形成一個“四人小組”,部分人數不合適的,可建立若干個“六人小組”,這樣分組便于學生進行合作、討論。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再有意識地強化“小組”的集體榮譽感,組內就會出現“互幫互助,扶攜共進”的良好氛圍,達到合作的另一層意義——共同提高。
數學來源于生活。本著“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并把數學應用于生活”的思想,要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給學生提供充分參與的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會數學的價值,教師要培養學生學會從生活實際出發,從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實物開始,在具體、形象中感知數學、學習數學、發現數學和實踐數學的興趣。
教師要及時為學生創造“想象”的機會。小學生從一個無拘無束的生活環境突然進入嚴肅的學校,難免會有所不適應,會產生一定的壓力。經過長期的校規校紀的教育,他們在思想行為方面也往往不敢“放肆”。這就無形中給他們的思想套上一把“枷鎖”。因此,教師要及時通過各種教學活動,在各種場合為學生的想象創造機會。
數學課程本來本身就有一些枯燥、無味,教師如何成功地上好一節數學課,一定要設計一個誘人的、能激發學生學習欲望的導入課。例如可以用故事、情景設計等來設計在若干有興趣的問題,使學生從課程的導入階段就對本節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問題的提出與解答中品嘗數學學習的樂趣,在快樂中學習。
由于小學生年齡小、思想還有很多的不確定因素,對任何事物還處于一個半模糊狀態,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把教學與生活結合,使學生對數學學習有一種熟悉感,不會因為一個完全陌生的教學內容而懼怕。例如,在教學中,把舉例教學運用到教學中時,要舉小學生能夠理解、現實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事物來舉例,使學生覺得并不陌生,從而可以更好地接受教師的教學內容。
學習過程是否有效,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是小學生在很多方面,處于成長發展之中,還有許多不穩定的因素存在,是不成熟的學習主體。由于受年齡、經驗、知識、能力的限制,他們提出的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只有發揮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點拔者的作用,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讓學生學會學習。尤其在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意見分歧時,或在知識、方法歸納概括時,就更需要教師及時地加以點拔指導。有效的學習過程還可以通過游戲來實現。小學生注意的特點是無意占優勢,尤其是低年級往往表現出學前兒童他們對游戲的興趣要比課堂所教授的內容要大得多,他們能一連幾小時地玩,卻不能長時間地一動不動地坐在一個地方。因此針對差異性,可以實施分層教學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的潛能實施教學過程分層,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展示學生的個性,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使數學課堂教學真實有效。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