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探究我國體育發展的趨勢及規模

發布時間:2014-10-09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中國在世界的地位越來越被關注,中國的體育領域更是其中的一個方面,伴隨著體育大國和體育強國等各種聲音的響起,各種說法的研究與考釋,無一不讓我們站在一個新的起點,重新去認識和審視體育大國和體育強國這兩種對中國體育的說法和評價,并進行嚴謹

  摘要:中國在世界的地位越來越被關注,中國的體育領域更是其中的一個方面,伴隨著“體育大國”和“體育強國”等各種聲音的響起,各種說法的研究與考釋,無一不讓我們站在一個新的起點,重新去認識和審視“體育大國”和“體育強國”這兩種對中國體育的說法和評價,并進行嚴謹和深刻地思考。

  1 體育大國和體育強國的內涵

  1.1 體育大國的含義

  “體育大國”一詞首次亮相于1983年9月18日至10月1日第5屆全運會開幕式后的一次領導間的談話中,由當時的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指出。

  但到目前為止,在學術界還沒有專家給“體育大國”下一個明確的定義。這個詞的含義,它是有一定的歷史淵源的,并且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演變的。研究者應該以與時俱進的姿態來審視這一詞的含義,站在創新的層面來認識這一詞的含義。

  體育大國,簡單來說,就是要著眼于體育開展的規模,即“數量”或“普及度”。并且它應該是全民健身,全民參與,全體國民的健康狀況和精神面貌達到一個新高度。

  1.2 體育強國的含義

  對于“體育強國”一詞的含義,卻是經歷了漫長且艱辛的演進。從以奧運競技為主旨的單維體育強國理解,到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協調發展的體育強國內涵,再到綜合發展的多維體育強國概念。這一演進過程,使得“體育強國” 4的涵義趨向全面化、綜合化。不再是以前單獨競技體育“強”的表現,而是延伸到更多的體育基礎方面,包括學校體育基礎、國民身體素質及公共運動設施的數量、對公眾開放程度等,以及大眾體育的發展水平,同時還包括完善的體育公共服務,發達的體育產業,民族根基的體育文化和全民體質健康的提高等。

  2 中國體育目前的情況

  2.1 中國還不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體育大國

  中國已經是競技體育大國了,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卻還不是大眾的體育強國。任何一個現代社會,在量值對比上,大眾體育均占絕對地位,精英體育則永遠是極少數;但在運作導向上,精英體育卻又永遠處于領先地位,大眾體育只能是或急或緩或近或遠地尾隨跟進。中國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是如此,即在高水平競技體育突飛猛進的同時,大眾體育卻大大地滯后了。近些年或許有了很大的改善與進步,但還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中國的人口基數大,人均經濟實力低,貧困地區多等,這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并直接影響著中國大眾體育的發展。

  一個體育大國所必備的條件有,一是本國境內擁有大量的體育場館場地,并且對全體國民開放。二是本國普通國民把體育消費納入到其日常的生活消費開支中去,由此而形成一個龐大的體育人口群體。大量體育場館的建設,需要國家進行投資,給予支持,因為支撐一個體育大國的基礎就是其本國雄厚的經濟基礎。大城市的自身的優勢,使得他們已經建設和擁有了設施齊全、功能配套、運作完善的大量體育場館。于是國家的目標應該更多的放在了中小城市上,或者由大城市轉向中小城市。一個大型賽事的舉辦,為這個舉辦城市提供了巨大的體育場館建設機會,北京亞運會、奧運會就是一顯明的例子,它促進了不少中小城市體育的發展,帶去了屬于那個城市自己所特有的體育場館。截止到2005年,中國現有體育場地85萬余個,累計建設投資1914.5億元人民幣。其中,標準體育場地共54萬個,且正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長。這些數據是讓人可喜的。

  體育消費者暫且先不說,先來看看我國的體育人口有多少。2002年公布的數據中,我國“體育人口”的比例是為33.9%。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體育人口比例是有所上升,但也不到40%,并且這些體育人口中80%到90%是由60歲以上的老年人支撐著。這一事實卻是讓人堪憂的,體育消費的人群更是不容樂觀了。所以,在優先發展競技體育的同時,也要大力發展大眾體育,使兩者能夠協調發展,縮小落差。這樣,中國的體育才能平衡發展,才能成為真正的體育大國,而不僅僅是競技體育大國。

  2.2 中國離“體育強國”之稱還很遠

  2.2.1 中國與“體育強國”的差距

  體育強國評價的質性標準包括8:其一,文化理念。對體育而言,一個國家的體育是否強大首先必然表現為這個民族是否擁有先進的體育文化理念,這種文化理念是否對體育實踐產生了積極影響。其二,人民體質。我國發展體育事業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促進人的體質健康,改善人的身體素質及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因此,人民體質的強弱決定了國家體育的強弱。其三,管理體系。一個國家能否具有較強的體育能力,較大程度上取決于該國配置、轉換資源的效率與效益。其四,法律體系。對于體育來說,法律介入程度的高度決定了體育水平的高低。體育法律、法規越完善,國家的體育發展的規范性程度就越高,發展水平也越高。其五,體育教育。人是體育事業發展最為重要的資源載體,具有高端的體育人才是一個國家體育實力強的重要體現。其六,體育科技。從世界體育發展的規律來看,體育的發展越來越離不開科技強有力的支撐。體育科技水平越是先進,體育的發展水平也就越高。其七,競技水平。競技體育是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年一屆的奧運會更是周期性、制度化、高度集中的將世界各國組織到一起進行角逐,在此,一個國家的綜合競技實力較大程度決定了該國的體育實力。其八,體育設施。體育設施是體育發展的物質基礎。其九,體育經濟。當今社會,體育規模的不斷壯大對體育資源投入的量的要求不斷提高。目前單憑國家政府的宏觀調控以及投入是不足以滿足現代體育的發展需要的。要實現體育又快、又好、又穩的發展,必須運用多種手段去拓寬體育資源的獲取渠道。所以,一個國家對體育資源整合的能力越高,其體育經濟水平也會較高,那么這個國家的體育水平相對來說也是比較高的。

  縱觀中國的體育,哪一方面是完美的,哪一方面是匱乏的?深思熟慮之后,才發現中國離“體育強國” 的差距是大的。首先,從人口平均占有金牌的相對數量來看(見表1),我國還遠遠不是競技體育強國,最多也許只是個奧運金牌大國。

  最后,再來看一組數字推論,更可以看出中國與體育強國的差距了(見表3和表4)。

  2.2.2 中國的“體育強國”之路任重道遠

  從亞運賽場的八連冠到北京奧運會的金牌榜第一,再到2012奧運會中國運動員取得了境外參加奧運會的最好成績(金牌榜和獎牌榜上均列第二),中國已無愧“體育大國”和“金牌大國”的稱號。但遙望“體育強國”,中國任重而道遠。比如2010年亞運會,中國代表團以創造金牌總數新高的佳績立于亞洲之巔。但是在整體水平并不太高的這屆亞運會上,太多金牌的含金量大打折扣。一些來自亞運賽場或中

  國體育的“異樣聲音”卻不禁引人深思。因此,如何摒棄“一葉障目”(199枚金牌的新高,是中國競技體育發展的新坐標,卻會成為忽視中國體壇舊疾、新疾的理由)的狹隘、“顧此失彼”(一味追求競技體育金牌)的短見、“削足適履(為了適應奧運會設項的需求,甚至只是照貓畫虎,以求多、求全的心態設置缺乏群眾基礎、并不適合中國人特點的項目)”的浮夸和“藏污納垢”(虛報、瞞報選手年齡、興奮劑丑聞、裁判風波、賽場暴力等現象)的惡習,是“金牌大國”留給“體育強國”的最大命題,也是走向“體育強國”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3 中國體育的未來之路及設想

  3.1 全面推動體育文化的發展,增強國家體育軟實力

  體育文化是指在社會文化的基礎上,在體育專業人員和非體育人員的體育活動中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文化形式,是一種以人的體育行為為特征的社會現象9。它主要包括奧林匹克文化、競技體育文化、大眾體育文化、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和校園體育文化。體育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樣反映了一個時代、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特征,并規范著人們的體育行為,也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2008、2012奧運會的印象雖然漸漸淡去,但是它留給了中國不可磨滅的體育文化烙印。同時也告訴我們,中國的體育文化發展是滯后的,是不足的。

  奧林匹克運動文化,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最廣泛的體育文化。奧林匹克的格言是“更高、更快、更強”,它激勵青年人奮發向上、超越自我,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運動員們勇于克服各種艱難險阻,付出辛勤的汗水去爭取勝利的意志和品質對所有人的心靈都是一種觸動和啟迪。大眾體育文化,在教育全球化的浪潮中推動力最大、影響最為廣泛,也最為深刻。因為它給人類帶來快感和美感,并給社會帶來健康和活力,并且它是以全面發展和和諧發展為根基。中國傳統體育文化,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象征。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往,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整體修煉和內在和諧之美,正在和現代科學相結合。校園體育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宗旨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體育精神、體育意識和體育技能,提高體育文化素養,增進學生身心健康。

  體育文化是如此的豐富多樣。全面推動體育文化的發展,利用體育文化的功能和價值,進行體育人才的培養,加強大眾的體育文化素養,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一個濃厚的體育文化氛圍,為增強國家體育軟實力服務,也是建設體育強國的途徑。

  3.2 促進競技體育職業化,培養更多的高水平運動員

  我國體育職業化研究專家鐘秉書教授曾指出:競技體育職業化是指競技體育作為職業分工中的一種職業或者向職業的演進,F代競技體育職業化是社會高度發展的產物,是商品生產和社會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體育運動規律經營和管理體育產業,其運行機制是靠職業化運動的自我調節、自我創造和自我發展來實現10。

  2011年1月27日,在墨爾本,李娜創紀錄地首次闖入大滿貫決賽,讓無數國人激動萬分、喜欣若狂。中國金花自單飛以來的出色表現,已然為中國運動員踏入國際職業網壇,提升國內網球項目水平,走出了一條可行之路。網球項目的探索,可以說是中國體育試水職業化的一個縮影。在走競技體育職業化這條路上,舉國體制可能是最大的障礙。但是李娜、晏紫等人就是在舉國體制下培養出來的,關鍵時刻為國爭光,同時又在職業賽場大放異彩。因此,靈活的管理模式、完善的體制對于一項運動的發展來說非常重要。中國網球協會既有備戰各種國際比賽的任務,又適時給運動員“單飛”的機會,最終實現了國家和個人的雙贏。李娜等人的突破,很大程度上驗證了“走出去請進來”戰略的價值,而這只是中國體育職業化探索的一個方面。

  此外,競技體育職業化,是建立在廣泛和良好的群眾體育基礎之上的。比如英格蘭的足球,總備案的足球運動員多達328萬人,占到總人口的7%。其次,英格蘭只有5000多萬人口,卻擁有英超、英冠、甲級、乙級等各級別的職業聯賽,還有若干的業余比賽。所以體育職業化,不但能培養更多的高水平運動員,還能促進中國群眾體育的發展。另一方面,運動員從國家隊退役后,生活也會有所保障,他們可以繼續進行職業比賽。因此,競技體育職業化,是中國體育未來的發展趨勢,也是中國向體育強國跨越的必經之路。

  4 結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人們生活不斷提高,隨著國家對體育事業的重視和投入,競技體育一直保持著高水平,群眾體育發展越來越完善,體育市場的運行也日趨成熟。盡管如此,中國的體育強國之路依然任重而道遠,需要不懈的堅持和努力,需要在保持體育大國的同時,一步一步向體育強國邁進。

  第一,在完善體制、優化結構中繼續提高競技體育水平,不斷改革創新,勇攀高峰。

  第二,加大場館設施建設,重點在于改善基礎群眾體育的條件,而對于高端體育項目的供給予以控制,開發全民健身市場。

  第三,在嘗試中加快競技體育職業化的步伐,一步步實現中國的體育職業化市場。

  由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將是中國體育發展的一次歷史性跨越,也是體育戰線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的又一個新的起跑線,更是中國體育未來發展不可阻擋的趨勢。作為體育工作者,應該承擔著更多的責任和義務,積極地探索,艱苦地奮斗,利用北京奧運的財富,借著亞運會的經驗,去開創中國體育歷史的新篇章。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