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9-01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中學語文在整個中學時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語文課堂不同于其他課堂,語文課堂是一種細膩型、需要深入思考的課堂。因此就課堂氛圍來講不能過分活躍,但也不能過于死板。為此,語文課堂的獨特性對中學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導語形式 語文最初
摘要:中學語文在整個中學時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語文課堂不同于其他課堂,語文課堂是一種細膩型、需要深入思考的課堂。因此就課堂氛圍來講不能過分活躍,但也不能過于死板。為此,語文課堂的獨特性對中學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導語形式
語文最初的含義就是“口頭為語,書面為文”,即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合稱。根據語文最早的定義,可以確定語文是一門實用類的綜合課程,因此在課堂導入時,可以依據這一本質特點,導語形式可以是語言。
根據語言形式的不同,又可以分為成語、名言、警句等。
成語是一種相沿習用含義豐富具有書面語言色彩的固定短語。這類形式的導入有利用學生好奇心的增強。
名言是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被引用的偉人說過的話。這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而且能夠很好地導入。
警句是與名言統一并提的另一分支。警句更多起到的是對于公眾的一種警醒作用。對于初中生來說,警醒性語言的導入有利于更好地活躍課堂氣氛。
無論是哪種形式語言的運用,其目的只有一個:創造高質量的中學語文課堂。對于師生來說,課堂的導入既要靈活又要有所創新。語言導入是一種最為直接的導入方式,可以直接讓學生進入課堂的學習。但在科技日益發達的今天,教學媒體走進課堂的新形勢下,我們可以利用科技更好地為語文教學服務。
音頻材料導入也是一種可取方式。例如詩歌類的教學,尤其是中學語文課本所選的自讀篇目中現代詩歌的教學。對于這類課文教學,采用音頻教學不僅可以節省學生的時間,更有利于學生高效率地吸收知識。
與音頻類似的另一種便是視頻導入的中學語文課堂?晒澾x文本教學的中心部分在正式上課前花1到3分鐘觀看視頻材料。
語言、音頻、視頻這三種導入形式是最容易被學生接受的。結合中學生的年齡、心理與所教課文的類型,選擇最易于集中學生注意力的方式來進行課文的導入。
二、導入技巧
語文課堂的導入是一項技術活,如何高效率地在最短的時間內引起學生的課堂興趣?這便涉及到語文課堂的導入技巧,教師對導入形式的選擇一定要與教學課程相對應。我們總結了中學語文教師在選擇導入形式之前的一些注意要點:
(一)有的放矢
老師應該從心里認識到一個問題: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一節課效率高低的決定性因素是學生聽課效率的高低,而非是教師課堂教學能力表現的高低。教師是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是處于主體地位。
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學導語的運用要做到有的放矢。針對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有針對性的語文教學導語。
(二)興趣引導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學語文課堂需要興趣的引導,作為一名優秀的中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必須一定要提起全班學生的興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一節語文課堂是否能夠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于教師導入是否能夠激起學生的興趣。
(三)合理安排
導語的導入需要合理安排,因為一節課(標準課堂時間45分鐘或者40分鐘),一節課的主干是用來講解課文的。作為一名教師,需要正確與合理地分配時間。最佳的課文導入時間應該控制在1分鐘至1.5分鐘。合理的導入不僅能夠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夠有效地提高一堂語文課的學習效率。
在有的放矢、合理安排、興趣引導的前提下,我們總結了中學語文教學中常用的幾種導入技巧:
1.引用。相信同學們都很喜歡咱們的大自然,夏天的大自然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艷麗,秋天的大自然是:“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微顯涼意,冬天的大自然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清冷。那么春天,在朱自清的筆下又是怎樣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他的散文《春》。
2.排比。讓我們一起走進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鋪展著生命的新綠,有陽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魚塘,還有相親相愛一家人的情感聯誼。
3.對偶。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一人被譽為“民族魂”。他時刻以深沉的情懷、睿智的目光關注著我們民族的生存狀態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時,舉國哀悼,舉世震驚。一友人送對聯以示悼念:譯書尚未成功,驚聞殞星,中國何人領吶喊;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這位吶喊者便是魯迅。今天我們來學習《紀念劉和珍君》,看一看魯迅是怎樣為革命、為正義、為青年吶喊的。
4.夸張。余光中的詩中有這么幾句“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口一吐就半個盛唐”,這是寫誰的?杜甫《飲中八仙歌》有對他的精彩描述: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你讀到的是怎樣的李白?如此一個好酒、狂放的李白喝起酒來是怎樣的情形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李白的《將進酒》。
三、言語思維
無論何種形式的語文教學導入,其目的只有一個并且很明確:為了更好引導學生高效率學習語文。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教師在課堂上起到的作用是引導,而主體作用在于學生。對一堂課評價高低的取決因素便是學生。
何以能夠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完全取決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導語選擇與運用技巧的實施情況。
首先來說一下語言與言語的區別與聯系。言語是說和所說的話、寫和寫下的話。而語言是由語音、詞匯、語法組合的一種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言語則是個人現象。盡管言語與語言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不同,但是它們之間卻存在著緊密的關系:語言和言語是相互依存,語言是言語的工具又是言語的產物。就語言和語言來說,言語是第一性的,語言是第二性的。語言存在于言語之中。言語是語言的存在形式,沒有言語就沒有語言。言語是個體對語言模式的具體運用,語言規則和語詞對言語形成制約。任何一個能夠說話或者寫作的人都必須遵照語言的規則進行活動。
導語的作用便是促進學生在正式進入課堂之前的內部言語思維。內部言語指的是沒有說出來的話。導語的設計意義便在于能夠讓學生積極思考,做到以最快的速度和最集中的精力投入文本學習。學生在積極進行內部言語思維之后便轉化為外部言語(說出來或者寫出來的話)。
下面對內部言語與外部言語做簡要的分析:
內部言語與外部言語之間存在著這樣的聯系:都是運用語言的過程和結果。
內部言語與外部言語之間存在著這樣的區別:內部言語是個人內心獨白或深思時使用的,因而沒有交際能力。外部言語則是個人通過說或寫的方式表達出來的、是需要他人理解的,因而它具有交際功能。在語言形式上,內部言語不是很完整或很連貫,它只是從內部言語轉化為外部言語的過程,外部言語要比內部言語更有條理、更清楚、更完整。
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導語是否起到了預期效果,關鍵看學生的反應如何。理想情況下的導入應該是教師引出或者是拋出導語之后能夠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語言是社會現象,是社會的交際工具,同時也是心理現象,是人類思維的工具。思維是一種理性的認識,思維以感覺器官和知覺為基礎,同時借助一定的知識和經驗,可以概括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系。就中學語文教學導語來說正是這樣一種語言與思維的關系。無論是哪種形式的教學導入,其目的便只有一個:調動學生的思維,以便集中精力,為學習本堂課的內容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結語
本文綜合了語言學的知識來分析中學語文教學導語形式及其運用的技巧,無論何種形式的導入都是為了實現高效率教學。在中學語文課堂上的導語使用存在著缺新、乏活的問題,究其根源則因語文教師沒有因人因課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導入語。學生永遠是課堂的主體、教學成效的裁判者。
在科技高速發達的今天,我們的中學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將課堂氣氛調整好,無需太活躍但也絕不是死板的氛圍。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