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8-06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德育促進美育發展,因為人類的審美對象不僅僅是秀麗的自然風光和精湛的藝術品,而且包含美的言其行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在一定的社會道德觀念的影響下,許多審美觀念是與道德觀念相聯系的。因此,德育有助于辨別真與假、善于惡、美與丑的能力,有助于正
摘 要:德育促進美育發展,因為人類的審美對象不僅僅是秀麗的自然風光和精湛的藝術品,而且包含美的言其行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在一定的社會道德觀念的影響下,許多審美觀念是與道德觀念相聯系的。因此,德育有助于辨別真與假、善于惡、美與丑的能力,有助于正確的審美觀念的形成,美育只有沿著德育的方向才能得到健康、正確的發展。
關鍵詞:高職教育,美術教育,德育教育
一、中國傳統藝術教育與德育教育的關系
中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奉行的是“仁”學,他提出“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他教導弟子在看待大自然的山水時,不僅只看水的淵源流長與奔騰不息的動態美以及山的穩重肅穆、參天拔地的靜態特征,更重要教導弟子領悟到水的寬廣和山的穩重內涵。南朝時期人物畫家謝赫的《古畫品錄》是我國繪畫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繪畫理論著作,他提出繪畫“六法”一直影響到現代。在《古畫品錄》開篇寫到:“明勸戒,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意思是通過真實的描寫收到教育的效果,這一理論認識的出現是進步的現象。直接闡述了繪畫作品不僅僅是記錄和表現某個人功績的形式,而更重要的是通過作品起到勸誡的教育大眾。
藝術的力量是巨大的,這是歷代哲人所能感受到健康的藝術產生巨大的鼓舞力量,相反病態的藝術可能危害很多人。所以,藝術作品應遵循道德規范的要求,積極向上的藝術作品才能煥發巨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魯迅先生早在1913年就說過:“美育可以輔翼道德。美術之目的雖與道德不盡符,然其力是以淵邃人之性惰,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輔道德以為治。”
二、美術教育與德育教育之間的聯系
1.美育是在美的感受中接受教育。
美育是在通過審美實踐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人的審美能力及全面發展的一種教育。席勒說過:“要使感性的人成為理性的人,首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沒有其他途徑”。由于美具有普遍的形象性、愉悅性、感染性等特點,所以美育在美的享受中潛移默化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的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華。
毛澤東在1915年《給蕭子的信》中寫道:“美感教育為現在世界達到實體世界之津梁”,“以吾心而繕吾性。”美育的輔德功能與自身的特點是分不開的。以情感人,理在情中,美育以生動鮮明的形象為手段;美育是在個人愛好興趣的形式中,在娛樂中接受教育。美育的發展豐富了德育的內容,拓寬了德育手段。德育目標的實現可以借助多種多樣、靈活、不拘泥一格的美育手段,如藝術美(音樂、美術作品)的欣賞、社會生活美的創造、自然美的體驗。所以,美育是德育的新的有效延伸。而美術教育又是美育教育其中一個重要內容。
2.德育是美術教育的題中之義
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制度中對受教育者進行行為規范、道德品質的教育,在多種教育方式方法中受教育者的自覺認同并能夠積極參與其中,通過內化和外化,發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幾個方面素質的系統活動過程。在現實生活中德育教育的方式很多,但是通過美育而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大多數學生樂于接受的新理念。
人們經常用“真、善、美”三個字作為衡量一個人的道德標準。在人們的日;顒又,追求遵循自然的真實規律,要誠實面對現實,即真;遵循人類自身內在的情感和對待事物具有的包容性,即善;美是真、善的統一,是這種和規律性、合目的性活動的積極成果。馬克思對“美的規律”也作出了深刻的思考,他講到“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物種的尺度來進行塑造,而人則懂得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進行生產,并且隨時隨地能用內在的固有的尺度來衡量對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物體。”這就是人與動物對事物追求的區別之處,人對世界的改造不僅體現對沒得追求和向往,同時也蘊含著道德價值的尺度。
德育具有階段性。美育是非階段性的。在階級社會,美育在某種程度上受到德育階級性的制約。教育家蔡元培于1912年任教育總長時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這是“寓德于樂”的思想。資本主義制度與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德育存在著質的不同,這與階級立場不同有關;這樣兩種制度下的審美觀也不同。所以,每個社會每個統治階級的利益不同,其教育目的的不同,德育方向不同,美育方向也不同,美育沿著德育的方向前進。
3.德育教育在美術課中的滲透的嘗試
在高職院校中,《美術鑒賞》課開設的較為普遍,課程主要教會學生如何多角度欣賞自然美以及人工藝術品,并對這些自然美和人工藝術品進行一定的品鑒,了解中外美學的發展歷程,并對某一美術作品做出正確的評價,進而形成學生正確的審美觀,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在中國的水墨畫欣賞課上,比如要培養學生對祖國的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
可引用中國歷史上國畫為什么把“梅、蘭、竹、菊”比喻成“四君子”。最初是由于中國古代的繪畫家長時間的觀察大自然,不斷發現總結植物的生長特點以及不同環境下的外在特征,“取梅之玉骨冰肌,孤高自賞;蘭之清雅幽香,潔身自好;竹之虛心勁節,直竿凌云;菊之凌霜而榮,傲骨晚香。”用不同的植物在繪畫中比喻不同的人格特點。
課堂上教師還可著重介紹一些優秀的美術作品能夠流傳至今,這些作品不僅包含表面上的藝術美,同時包含了所處時代的文化特征及生活特征,甚至包含一個故事和作者本人的思想內涵。比如宋代大畫家李唐所畫的《采薇圖》,這是一幅歷史題材的繪畫作品,是以周代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為題而畫的。作品著力刻畫了古代這兩個寧死不愿意失去氣節的人物。圖中描繪殷商兩位大臣伯夷、叔齊均面容清癯,身體瘦弱,肉體上由于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饑而受到極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卻絲毫沒有被困苦壓倒。李唐采用這個歷史故事來贊揚保持氣節的人,譴責投降變節的行為。此類作品可以讓學生了解古代人愛國主義精神表現,在藝術作品欣賞的過程中接受德育教育。
4.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在課堂上有意識感染學生思想
《論語·子路》中,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是引導學生成長和綜合素質提高的關鍵,加強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不僅可以以學識和人格魅力影響學生,更要讓學生樹立人生所奮斗的目標,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新時期,不僅強調學生的專業知識,更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和自主創新精神的培養,在知識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教師應當廣泛地吸取各學科人文文化中的精髓,深刻地理解傳統文化的豐厚博大,豐富自身的文化積淀和文化內涵,更好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孫美蘭.《藝術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李國君.美育與德育關系的思考.柳州師范學院學報.1997,(12).
[3]司春燕,孟劍飛.關于高職院校美術教育的幾點思考[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8).
[4]劉寶,李娜.淺談美術欣賞課中的德育教育.源流·教育版2011,(1).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