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4-30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任何一種語言形式的發展都經歷了一個由少數人使用——多數人使用——全民使用——多數人使用——少數人使用的過程。那么,現代漢語中的預制語塊是怎樣形成的呢?預制語塊有哪
論文摘要:任何一種語言形式的發展都經歷了一個由少數人使用——多數人使用——全民使用——多數人使用——少數人使用的過程。那么,現代漢語中的預制語塊是怎樣形成的呢?預制語塊有哪些特點?
關鍵詞:漢語預制語塊的特點,漢語預制語塊的分類
一、引言
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我們會習慣性地去背單詞、記句型。而我們在學習漢語的時候,很少有意識地對這類固定或半固定模塊進行系統地記憶,也就是說,我們對漢語詞匯的積累還沒有足夠的重視。是不是現代漢語中沒有類似“Here you are”這種語言表達模塊呢?其實不然,在現代漢語中,也有類似的結構,例如“這邊請”“回頭見/回見”“前些時候”“沒~沒~”等等。但是目前不同學者對現代漢語中這類語言表達模塊的內涵、分類標準等有爭議,對于預制語塊的說法也存在很多種,比如“預制語塊”“詞塊”“固定或半固定表達式”“詞匯短語”“多詞單位”等等。馬廣惠在其論文中指出,對于詞塊的研究首先要建立充分、系統的詞塊描述理論體系,然后從應用的角度,在語料庫中提取和生成通用或專用的二語詞塊表,用于二語教學和研究(馬廣惠,2011)。從我們目前的教材編排實際情況來看,現代漢語中的預制語塊尚未形成通用或專用的詞塊表。因此,研究現代漢語中預制語塊的理論和應用問題有利于漢語學習者更好地了解和運用漢語預制語塊。
二、漢語預制語塊的特點
一種語言的詞匯是由詞和固定結構組成,張斌先生在《漢語語法學》中指出,現代漢語的固定短語主要有專有“名詞、慣用語、成語”三類(張斌,2003:23~24)。自由短語是按照一定的結構規律能夠自由組合的短語,其形式變化比較自由,具有很強的能產性,例如“看書、看電影、看戲、買書、借書”等。在自由短語向固定短語演變的過程中,還存在一個模糊的階段,這些模糊的結構就是我們所說的現代漢語中的預制語塊,它們是介于自由短語和固定短語之間的一種固定或半固定結構,例如,“越來越好”“一左一右”“沒大沒小”“多了去了”“有的是”“說起來”“其實不然”等。
(一)固定或半固定結構
與能產、靈活的自由短語相比,預制語塊是一個半封閉的集合,是自由短語向固定短語演變過程中的初步固化(汪化云《說“準語記”》,引自《漢語語匯學研究(二)》2011)。預制語塊的結構沒有自由短語那么靈活多變,但是比固定短語的穩定性稍差。預制語塊的結構大多數是半固定的,既有可變動的項,也有固定的項。
半固定結構比如四字格短語。“沒~沒~”:沒心沒肺、沒皮沒臉、沒羞沒臊、沒大沒小、沒深沒淺;“越來越~”:越來越好、越來越美、(脾氣)越來越犟、(天氣)越來越熱;“且~且~”:且走且談、且聽且問、且戰且退、且行且遠。而“前前后后”“常言道”“就這樣”“看著辦”“可不是”“也就是說”等就是全部固定的項。
(二)語義淺顯易懂
在語義方面,通過“沒~沒~”這類結構,我們也很容易發現,預制語塊基本上可以通過字面意思來推測其意義。例如“你不能‘沒皮沒臉’,老向人要東西。”“沒皮沒臉”比喻人不知羞恥,不顧臉面。半固定結構中有些是人們為了某種臨時需要而模仿成語的結構,將其作為現成的構件來使用的(張斌,2003)。如成語有“莫逆之交”“犬馬之勞”“切膚之痛”“多事之秋”等,我們可以根據成語仿造一些結構相似,但意義和內容的凝聚力不強的語塊,如“感激之情”“分別之時”“意料之中”等。對這類半固定結構含義的理解是從詞義的基礎上實現的,沒有太多的外部延伸。從語義方面來說,預制語塊與自由短語接近。
(三)時代色彩淺淡
語言是時代的產物,一種語言的形成與發展伴隨著特定的社會文化現象,時代賦予詞匯某一特定的歷史文化氣息。文革時期的一些具有時代特色的詞匯現在已經淡出新一代人的視野,比如“放衛星、大鍋飯、公社”等。社會環境是語言變化的催化劑,在不斷變動的社會環境中,語言也會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們關注的重心而變化,但語言的這種變化并不是一個橫向的過程,而是從時間角度縱向完成的。
預制語塊介于自由短語和固定短語之間,形式基本固定,但還沒有形成深層次的含義,所包含的歷史文化信息相對于固定短語而言也是微乎其微的。但是,相對于自由短語來說,預制語塊又有一定的文化信息,例如“沒心沒肺,沒羞沒臊,且行且遠,且聽且問,感激之情,意料之中,其實不然”等就帶有特定的書面語氣。
(四)能產性與創造性
短時習用語如“躲貓貓”“洗澡澡”“睡覺覺”等有疊音現象的結構在口語中經常出現,特別在與小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大人們通常會通過這類疊音結構來緩和自己的語氣。此時,這類疊音結構可作為預制語塊而存在,形式為“ABB”,從字面意義就可以理解其包含的信息。2009年,云南省服刑人員李某在看守所死亡,當地公安部門稱其在與獄友玩“躲貓貓”游戲時頭部受傷,后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正是由于公安部門這一不負責任的回答引起廣大網民的熱議,“躲貓貓”也迅速火了起來。“躲貓貓”,原義為捉迷藏,屬南方方言,現為網絡語言,表達人們對某事件的不信任和不關心,含戲謔意味。此時,“躲貓貓”的新義基本具備整體性,背后有深層次的信息。
此類短時習用語主要借助網絡這個平臺發展、擴散,使用人群主要是網民,因而其深層含義還沒有得到全社會完全的認可和廣泛運用。這也是此類短時習用語進一步發展的局限。這類短時習用語的適用時間比較短,當然也不排除有一部分短時習用語由于具有代表性而沒有被人們迅速遺忘,反而漸漸向全民語匯發展,例如“躲貓貓”就基本上發展成固定短語。預制語塊要進一步成熟,必然要經歷一個意義泛化、結構固化的過程。
三、漢語預制語塊的分類
從英語預制語塊研究的成果來看,人們對預制語塊的分類范圍看法不一。目前學界比較認可的是James R.Nattinger & Jeanette S.Decarrico的四分法:1.多元詞語塊(Polywords),如“by the way”“you know”;2.習俗語語塊(Institutionalized expressions),如“how are you?”“how do you do?”;3.短語架構語塊(Phrasal Constraints),如“a(day/week/month)ago”“yours(sincerely/truly)”;4.句子構建語塊(Sentence builders),如“I think that+從句”“If I were you,I would…”。在Nattinger & Decarrico的四分法基礎上,我們把現代漢語中的預制語塊從結構的角度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一)固定性結構
固定性結構預制語塊形式固定,屬于連續型語塊結構。1.從語法功能的角度看,在日常口語交際中,我們經常會使用到,例如“順便提一下(在轉換話題時使對話自然、順暢)”“打擾一下”“也就是說”“接下來”等結構固定的插入語,理解和書寫時通常作為一個詞語的形式出現。這類固定結構短語字數不等,大部分在三到五個字之間,多用于口語對話中,起到連接對話的作用。2.從語用功能來看,我們在日常交際中需要通過許多固定結構的預制語塊來表達我們的個人觀點或者態度,比如“對不起”“請見諒”“歡迎光臨”“非常感謝”“實在/很抱歉”“回(頭)見”等。固定性結構的預制語塊不僅在日?谡Z交際中廣泛運用,還有一部分結構固定的預制語帶有一定的書面氣息。比如重復連用式的有“彼此彼此、好多好多”;重疊式有“的的確確、痛痛快快、斷斷續續、來來回回”等! (二)限制性短語結構
這種類型已經形成了一種凝固結構,但結構中還有可變動的項,可以根據需要有約束地添加、替換成分。例如“~~似的”模式:“淋得像落湯雞似的”“呆得像塊木頭似的”等等。“~~似的”中“~~”主要指名詞性短語、動詞性短語、主謂短語等,F代漢語助詞短語中類似現象還有“大的”“小的”“所說的”“吃剩的”等。“~的”結構短語在“的”字前可以添加實詞或者短語(黃伯榮、廖序東,2007)。再如“~~化”模式:“立體化”“高效化”“一體化”“擴大化”等等。一般在“化”字之前添加偏正短語構成名詞性結構。限制性結構短語還包括四字格結構,如“沒~沒~”“不~不~”“敢~敢~”“且~且~”“可~可~”等。這類四字格語塊中的部分結構經過進一步凝固化,可以發展為固定短語。
(三)句子建構框架結構
句子建構框架結構相當于一個句型,經過細微的加工,就可以組成比較符合語法的句子,正確地表達信息。例如“萬一……呢(表示假設某種情況,通常指不好的情況)”:萬一發生不好的情況呢?萬一他要是走了呢?;“不過……罷了”:沒什么意思,不過說說罷了;“難道……不成”:難道怕你不成?難道想反悔不成?句子構建型短語屬于不連續短語,其中可添加的成分比較豐富,因而其數量比較多,分析起來比較困難。以“萬一……呢”為例,其空缺部分可以添加詞、短語、句子,但其中的小類還是有相排斥的情況。在這個結構中單獨添加名詞顯然不能構成一個句子。“萬一下雨呢?”可以構成一個句子,而“萬一雨呢”則不成立。
以上分類基于Nattinger & Decarrico的四分法(以下簡稱“四分法”),但內容并不完全一致。如限制性結構短語這一類型與四分法中“短語架構語塊”的所指范圍不同,四分法中的短語架構語塊主要是指短語中有可替代成分,屬于半固定結構。在英語中,例如“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在現代漢語中包括“回(頭)見”“覺得不行/不對”“這/那邊”等。限制性結構短語的結構形式比短語架構語塊更加凝固化,因而涉及的范圍更小。此處的分類主要是在四分法的基礎上,借鑒Nattinger & Decarrico四分法的角度,由于漢語與英語語言差異,所包含內容并不是一一對應。此外,在日?谡Z交際中,還有一部分語塊結構經過長期的語言交流,其字面意思已經弱化,而強調其語境意義。如“吃飯了嗎”“去哪里”,這類語塊的字面意思已經減弱,而強調其在當時特定的語言環境下的特殊作用。對迎面而來的認識的人問“去哪里?”,一般而言,其目的并不是為了得到關于地名的答案,更多的是希望借助于這樣的招呼語能緩解雙方見面時尷尬的氣氛或者表達自己的關心,這種用法就類似于英語中“How’s the weather?”和“It’s a nice day.”的用法。對于這類預制語塊的類型劃分還需要進一步的討論。最后,現代漢語詞匯量很大,如要生成通用或專用的詞塊表,還需要進行大量的調查和統計工作。(許先文,2010)
四、結語
漢語預制語塊是介于傳統詞匯和語法之間的一種固定或者半固定的程式化模塊,在日常語言交際和語言自身的規律作用下發展而來,是自由短語的初步固化,還不具備深層次的含義。預制語塊憑借著自身的特點在日常言語交際、教學方面都有著很大的作用。目前各界學者對預制語塊的分類范圍仍然說法不一,漢語預制語塊的研究也還處在萌芽階段,其研究還很不深入,需要包括語言學者和心理學者在內的學術界共同研究,發掘其特征。
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得到汪化云老師的悉心指導,特此致謝。
參考文獻:
[1]馬廣惠.詞塊的界定、分類與識別[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1).
[2]張斌.漢語語法學[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3.
[3]汪化云.說“準語匯”[A].溫端政,吳建生,馬貝加.漢語語匯學研究(二)[C].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4]James R.Nattinger & Jeanette S.Decarrico.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5]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許先文.非英語專業研究生二語寫作中的詞塊結構類型研究[J].外語界,2010,(5).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