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1-07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經驗課程(experience curriculum)也稱活動課程,它是根據學生的主體活動經驗為基礎,精心設計的課程。經驗課程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和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優良品德的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意
摘 要:經驗課程(experience curriculum)也稱活動課程,它是根據學生的主體活動經驗為基礎,精心設計的課程。經驗課程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和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優良品德的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有效溝通; 經驗課程; 課堂實錄反思
經驗課程(experience curriculum)也稱活動課程,它是根據學生的主體活動經驗為基礎,精心設計的課程。 經驗課程立足于學生的興趣和動機,通過一個個由教師設計,由學生組織的活動,使學生獲取經驗、培養興趣,鍛煉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經驗課程可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優良品德的形成。 蘇科版七年級(下)5.4 主視圖、左視圖、俯視圖(1)這一課時,課標要求是學生能理解“主視圖、左視圖、俯視圖”這三個簡單概念,并 能 識 別,畫出簡單物體的三個視圖。 但在實際生活中,三視圖的應用相當廣泛,如何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碰撞出學生創造性設計的思維火花, 成了筆者對本課時教學的追求。 筆者課后多次觀看自己的課堂錄像并反思,感受到當時的課堂設計與經驗課程理念多有吻合之處,提筆記錄,不當之處,敬請斧正。
一、對話教材,學生與課本的有效“溝通”
“先行”一詞古來有之: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可見“先行”一步對于整個大局多么重要。 而讓學生“先行于課堂”,不僅可以讓學生對學習方向有大致的了解,而且可以讓老師從中發現問題,以便隨時調整教學實況,把握大局,還可以培養學生結合已知、探索未知的能力。 但是如何讓“先行”不變成“亂行”,這第一步自然是學生與課本的有效“溝通”,即學生對課本的深入研讀。 本課時內容書上僅兩頁有余,還是插入大量圖片后的頁面。 如果只是任由學生泛讀,那就無法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無法發現問題和思考問題。 所以給他們提出了兩項能體現他們和課本“溝通”效果的作業,以下是作業要求與作業展示:
1.觀察下表中所示物體,并嘗試將看到的圖形形狀填入表中
2.任選一件生活物品或生活中的幾何體,用三種視角角度拍照(上傳或打印)。
實錄課反思:相對于作業 1,明顯作業 2 引起了全體學生的濃厚興趣,認真程度、正確率也比作業 1 高出不少。 筆者由此得出興趣與學生投入的時間、精力成正比,而切合生活化會讓學生更體會學以致用。 但是學生生活物件有限,沒有人尋得圓錐的實物,而導致圓錐的俯視圖大部分學生都是憑想象只畫出一個圓 (缺 失 圓心)。 這也為課堂“沖突”埋下伏筆,為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創設了自然而然的情景。 而學生于課本的有效“溝通” 也非幾個課時就能培養出來的,這需要老師認真研讀教材,研究學情,尋找出適合的教法后,有目的的加以反復訓練。 相信只要學生能走好“先行”這一步,那么剩下的就是事半功倍了。
二、合作交流,學生與同伴的有效“溝通”
作為社會人,和他人交流并從中獲取自己所需,是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 “試行”于同伴,讓學生和同學間進行有效的溝通,既符合社會學、心理學上學生成長的需求,也滿足初中學生這樣年齡段孩子從多方位獲取信息,整合信息,理解信息的學習需求。 教師自然是學生學校學習知識的主要供給者, 但是不排除存在大量的不愿意和老師交流的學生,而把這些學生放置在讓他們更熟悉、更舒服的學習環境中去,讓他們可以更近距離的聽取其他人的觀點,更暢所欲言地發表自己的想法, 無疑在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上有很好的輔助作用; 而在和同伴的有效溝通上還可以豐富各層次學生的精神發展,滿足每個人的個性發展;最終良好的小組合作機制和有效的同伴溝通將會像細無聲的潤物春雨般, 使每一個孩子優良品德在最自然的狀態下慢慢生根發芽。
實錄課反思:每個小組抽取其他小組組員的攝影作品,討論:
1.每張照片的拍攝角度;2.每張照片可以測算實物的哪些具體值;3.測量實物的具體尺寸換算比例值(比例尺);4.整合討論信息,形成知識點,并能展示知識點。
筆者發現每個小組的孩子都神情專注,但是溝通是否有效? 我們先來看看哪些溝通是無效的吧: ①一人發言, 其他人沉默無回應;②一人發言,其他人附和無想法;③多人爭執發表自己觀點,不去認真聽取他人意見;④多人討論,認知分散,沒有求同存異,最終形成可發表的觀點;⑤集體沉默。 而大量的和同伴無效溝通不僅浪費時間,更容易打擊一些學生的積極性,適得其反。 所以有效的同伴溝通應該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求大同存小異,在整合全體的觀點后再把各自的疑問一一記錄,集體思考,解決能解決的部分疑問。 而上臺展示的同學展示的應該是集小組智慧的結果,而非個人觀點;同時可以解答或部分解答其他小組的質疑。 筆者反復觀看錄像,本課時和同伴溝通無疑是有效溝通。
三、師生互動,學生與教師的有效“溝通”
任何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都應該是不置可否的存在。 “教育的本質在于它的傳遞性”。 而為了很好的完成傳遞,就要求教師的所思所想要高于學生,花費時間要多于學生,所耗精力要大于學生。 學生“同行”于教師,師生間可以進行有效的溝通,對于學生整個學習生涯來說是將學習過程最簡化,學習效果最優化的捷徑;對于教師而言更是完成教育傳遞的必經之路。
相關知識推薦:教師如何發表論文
很多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都會發表一些論文,有的是用以職稱評比,有的則是用于學術交流,那教師如何發表論文?許多老師都不是很清楚。這里期刊天空小編就給諸位老師介紹下論文發表的方式及流程,希望可以幫助大家順利地將論文發表出去。有投稿或發表方面的問題,可以咨詢期刊天空在線編輯。
實錄課反思:在棱柱的俯視圖是什么的討論中,學生借助圓錐毫無疑問的提出了還包括長方形的中心點, 但是無法想象看得見的側棱也應該畫出,這在數學學習中是不嚴謹的,如果應用在生活上也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這就需要老師和學生間進行有效的溝通。 學生與教師的溝通是否有效, 更大程度上由老師直接影響結果。 學生經歷了“先行”、“試行”后大部分可以發現問題,并做了深入的思考,但是具體怎么解決問題? 因為學生的知識有限,生活經歷也不是很豐富的情況下,往往不能給出合理又嚴謹的解決方案。較多狀態下是模糊的、 部分的解決方法。 當大部分學生都有困難時,師生的有效溝通就要求老師從學生的認知角度出發,選擇較為直觀, 生動且形象的畫面, 結合簡潔明了的語言去解學生心中的疑,答學生心中的惑。 在學生百思不得其解后讓學生有恍然大悟的情感產生,既幫助學生尋找到了方法,又激發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 最后的思維導圖,實際是學生一個個把知識點尋到,老師只是起到把它們串聯成“線”的作用,而成“面”,成“體”這樣的事情,在學生逐漸具備創造性行為后,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所以本節課的師生溝通無疑是有效的。
四、靜心反思,學生和自我的有效“溝通”
學生的知識儲備構成了學生認知的“最高現實”,很少有學生會主動去反思自己的已有認識,并以此為基礎再吸收新鮮知識。 如果學生的基礎認知中有錯誤部分,那么就像新鮮牛奶遇到乳酸菌,再新鮮發酵后也會變了口味。 這也是基礎較差的學生隨著學齡的增加不僅不見好轉,甚至是越來越差的原因。
實錄課反思:走過了以上步驟,學生能否把集體的智慧轉化吸收成自己的知識, 儲存在自己的知識庫中, 并能隨時調出加以應用,這就需要學生具備“獨行于自我”,要和自我進行有效的“溝通” 了,這種溝通是內化的,是看不見的。 自我溝通是否有效,可以通過課堂練習被老師或同學及時感知,并加以肯定或糾正。
新鮮污漬比老舊污漬更容易去除。 同樣的,糾正多年來認知錯誤比糾正新鮮錯誤要困難十倍。 所以如果發現了學生自我溝通無效,那就要盡快幫助他改正,以防止今天的錯誤變成以后的“乳酸菌”。
人生路上,無非有兩種前行方式,一種是與人同行,一種是自己獨行,與人同行有趣互助,自己獨走冷靜深思,其實,兩種方式都需要,生活才能更加有趣味。 反觀這堂課“先行”是始,“獨行”是終; “先行”是開,“獨行”是合。 一始一終,一開一合,中間穿插著同伴老師的合作同行,不正像是人在旅途,而與書有效“溝通”、與人有效 “溝通”、與自己有效“溝通”,會讓學生的學習之路走的更遠!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