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5-06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與進步,各國之間的跨文化交際日益頻繁。對此,可從跨文化交際的視角出發,圍繞日語專業學生現階段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狀,深度分析并探究如何提高互聯網+環境下民族地區日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互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與進步,各國之間的跨文化交際日益頻繁。對此,可從跨文化交際的視角出發,圍繞日語專業學生現階段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狀,深度分析并探究如何提高“互聯網+”環境下民族地區日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互聯網+”;民族地區;日語專業;跨文化交際能力
胡文仲曾概括,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事交際的過程就是跨文化交際[1]。當今社會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日益緊密,但在價值取向、風俗習慣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文化差異。我國對跨文化交際的研究也隨之不斷深入,與此同時,“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區,如何將“互聯網+”合理的運用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之中,從而提高西部高校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日語專業學生能力培養面臨的現實問題。
一、民族地區日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現狀分析
現階段多數高校的日語教學還是以“傳授知識的內容與構造”為主要方式,但社會對于新的教學模式即“創造性地學習日語”呼聲較高。針對民族地區高校(吉首大學)日語教學進行了問卷調查,內容主要針對日語教學內容、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民族地區日語教學一直局限于日語單詞、語法結構等方面,并未足夠重視學生的文化辨識能力,尤其是非言語行為能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
學生的日語學習還停留在書本上的系統知識,如場景模擬對話、語法記憶。雖然內容較為生動有趣,但其運用的場景較為生硬,致使學生形成了一種固定的語言運用思維。例如,日語課堂的教學中“すみません”,多以“對不起”“打擾了”等意思出現,對其衍生出來的“謝謝”的意思在課本很少談及,對課文單詞的其他釋義也多依賴于教師的講解。這往往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思考與知識獲取能力,學生無法積極主動地學習與拓展知識面,只會在“特定”的場合下使用日語,而在“特定”場合之外往往很難去主動地用日語進行交流以及溝通,導致日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較為薄弱。
此外,由于區域發展限制,西部地區日語教學模式仍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教師為主體學生為被動接受者,對于運用互聯網提高交際能力等方面接觸較少。目前民族地區的高校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教學目標不夠清晰,教學方式陳舊單一,學生學習日語的熱情與興趣較低且存在一定畏懼心理。因此我們應順應時代背景,實現“啟發性和創造性的學習”模式,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將“互聯網+”融入到日語教學之中,鼓勵學生通過一些在日本知名的2nh、Twitter、Facebook等主流論壇與日本人進行線上交流,有利于學生們拓寬視野,提高學習積極性,進而從“為了學習而學日語”轉變到“為了交流而學日語”,充分了解日本文化與知識,突破地域限制所帶來的影響。
二、“互聯網+”與民族地區日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
人類社會具有多樣性、復雜性。人們通過不斷的交往逐漸認識到了本民族與其他民族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等文化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因特網已經成為社會文化進步的一個重要因素。人們形成新的思維,開始意識到所有的人都屬于一個村落—地球村?缥幕浑H對于國際生活中文化價值觀的有效交流和思考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西部地區高校由于地理位置原因,與其他民族文化直接接觸的機會較少,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均相對較弱。因此提高西部民族地區日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對西部高校乃至整個西部民族地區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對西部民族地區日語專業學生而言,利用互聯網優勢可以加強西部高校日語專業學生對中日兩國存在的文化、風俗、生活方式等差異性的了解,使其深切認識到加強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對于西部高校日語專業而言,由于自然條件及經濟發展狀況等條件的限制目前仍以傳統的教學模式為主,在利用互聯網對學生進行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方面尚有缺陷。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對學生進行培養,可以彌補西部民族地區日語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進而制定適合于本地高校日語專業發展的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從而培養出大批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
三、民族地區日語專業學生利用互聯網自主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對策與方法
由于地理位置因素、傳統教育模式限制,西部民族地區日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均相對較弱。因此通過“互聯網+”的模式來提高民族地區日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勢在必行。
(一)完善教學課堂,拓展學生視野
扎實的語言知識和良好的語言技能是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的前提和基礎,而跨文化交際能力是進行語言知識技能學習的終極目標,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2]。但是目前很多外語學習者不會說、不敢說。在課堂上,教師不僅要講解基礎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學生聽說能力,課堂教學時應該盡可能多地運用日語教學,運用多媒體教學。在“互聯網+”環境下,充分利用網絡有效資源,通過聲音、視頻、文字等,模擬真實交際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3]。
而日本影視劇等不僅是語言和文化的載體,還是藝術的體現。日文原版影視劇圖文并茂,視、聽、說三位一體的立體性,曲折或懸疑的故事情節以及呈現出的情感和思想,比任何一種語言教育材料都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集體觀看,共同討論,有效培養日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開設課程方面,不能讓商務禮儀、日本概況等相關跨文化交際課程形同虛設,教師一定不能照本宣科,要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將理論與實際結合,可以適當的開展相關實訓,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到不同文化的差異與沖突,感受到日語及其背后的文化魅力,讓學生熱愛日語學習。
(二)充分利用第二課堂,敢于表達
由于課堂時間有限,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如果僅僅依靠課堂的學習是不夠的,所以必須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學校要努力為日語專業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環境,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自覺地去培養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學習日語不能只停留在能力測試上,學生可以通過QQ、微信等聊天軟件和交流平臺去和日語外教,甚至更多的日本同齡友人聯系交流,這些交流軟件支持語音、文字等多種形式的聊天,在“互聯網+”環境下,學生可以跨越面對面交流的障礙,在提高自己口語交際水平、完善自己日語語法結構的同時,還可以從交談中了解到衣、食、住、行、工作、學習等多個方面的日本社會生活實況。
現在日語學習軟件逐步在更新,微信公眾號素材也在不斷完善,學生可以有選擇性地去利用這些網絡資源,嘗試多閱讀日文原著,在閱讀過程中仔細體會作品中所描述的社會環境及其作者的思維方式與語言的表達習慣,進而讀懂作者在作品中要表達的思想。學生可以通過打卡方式督促自己閱讀,從而形成一種閱讀習慣。
在“互聯網+”環境下,學生可以自己通過網絡平臺找到志同道合的日語學習者,互相督促,共同進步。學校應主導學生自發創建微信公眾號和微信交流平臺,教師、學生可以在這個微信群內分享學習資料、相關日本知識文化和學習心得,把它變為一個多媒體知識庫和“視聽”教室。學生可以在群內打卡學習,進行口語發音練習等。微信群要設置相應權限和管理規則,同時管理員注意反饋意見。
四、結語
語言只是文化的載體,只有掌握了語言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因素,才能更好地運用語言去進行交際,而實際的中日跨文化交際能力才是評價日語專業學生語言運用能力高低的標準;ヂ摼W多媒體的產生以及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使中日之間的交流日益緊密。民族地區日語專業學生的培養應與時俱進,尤其要注重培養具有較強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復合型外語人才。
參考文獻:
[1]高永晨.中國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現狀調查與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2):71.
[2]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3]卜慶立.日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現代交際,2014(5):174.
相關刊物推薦:《外語與外語教學》雜志是外國語言文學研究及外語教學研究的學術性刊物,貫徹“雙百”的方針,堅持“雙為”方向。尊重科學,理論聯系實際,以繁榮學術、促進中國外語教學與研究為己任。本刊刊登英語、日語、俄語及非通用語種的語言、文學、文化和相應的中外對比研究、翻譯理論方面的研究論文。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