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終身職業能力視域下的農業轉移人口社區教育研究

發布時間:2019-04-09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基于終身職業能力開發的社區教育有助于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诖,分析農業轉移人口終身職業能力開發的必要性,探討社區教育的優勢特征,設計基于終身職業能力的農業轉移人口社區教育開發機制,從而提出多元主體參與的運行機制、政府提供

  【摘要】基于終身職業能力開發的社區教育有助于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诖,分析農業轉移人口終身職業能力開發的必要性,探討社區教育的優勢特征,設計基于終身職業能力的農業轉移人口社區教育開發機制,從而提出多元主體參與的運行機制、政府提供法律和資金保障機制以及各主體與社區教育資源的融合機制。

  【關鍵詞】社區教育,終身職業能力,開發,農業轉移人口

開放教育研究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同時對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都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隨著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產業的轉型升級,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中,職業轉移以及后續職業發展更加趨向于有技能含量和服務意識的工作。

  因此,開發農業轉移人口終身職業能力,提升其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對于加快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進程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社區教育是農業轉移人口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教育在教育手段的多樣性、連續性、社會適應性以及教育與社會各部門的合作方面都很好地適應了終身職業能力開發的原則,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因為我國社區教育起步晚,尚處于發展階段,各級相關部門對社區教育的重要作用認識不夠深刻,對發展社區教育的執行力有所欠缺,導致社區教育在農業轉移人口終身職業能力開發體系中的作用并沒有很好地發揮。因此,將社區教育的先進理念引入農業轉移人口終身職業能力開發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一、核心概念內涵界定

  2009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最早提出和使用了“農業轉移人口”的稱謂。該稱謂摒棄了以“農民工”為代表的多個稱謂本身所具有的歧視色彩,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農業轉移人口的內涵和外延,都要比農民工豐富。學者程業炳(2016)將農業轉移人口定義為兩類:“一類是戶籍仍在農村,但已經從農村遷移到城鎮工作生活或在農村與城鎮之間流動的農業人口;另外一類則是戶籍已在城鎮,且已在城鎮工作生活的一小部分城鎮居民。”[1]

  (一)農業轉移人口的社區教育內涵

  1社區教育

  中國的社區教育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主要經歷了形成和發展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社區教育興起和形成階段。我國的社區教育是在原有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的基礎上形成的,標志是上海出現的社區教育委員會,其主要功能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即校外德育教育和實踐類活動拓展。

  第二階段是社區教育的發展階段,由1993年發展至今。此階段借鑒既有海外先進經驗,從國內不同地域的實際情況出發,通過試點逐步創建與發展出相對全面、各具特色的社區教育。在我國,社區教育的作用主要是提高社區居民人文素質、生存技能和生活質量。根據這三大功能,產生了社區教育的各種活動類型,主要有各類文體活動、扶貧濟困活動、獻愛心活動、法律法規教育、科普知識教育、成人學歷教育、成人技能提升、休閑養生講座、醫療衛生講座和生活常識講座等。社區教育按照主體分類,可以分為以學校為主體、以社區為主體和以地域為邊界三種模式。

  我國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對我國24個省份、95個地市、497個區縣、3.6億覆蓋居民進行了社區教育調查。調查數據統計顯示,截止到2015年12月,我國已經有83%的省份、82%的地市有社區教育指導機構。我國三級社區教育網絡覆蓋,區級社區教育中心有830個,街道社區教育中心有6729個,居委會社區教育中心有557601個。參加社區培訓占比前四位的分別是:60歲以上老人占比為31.44%、青少年占比為20.25%、其他培訓占比為16.16%、農業轉移人口占比為11.30%。

  2農業轉移人口的社區教育

  通過梳理當前國內主要相關文獻研究成果發現,有關農業轉移人口的社區教育研究主要圍繞社區教育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推進作用方面的研究。葉忠海等學者(2014)揭示了“新型城鎮化與社區教育發展之間的內在依存關系,并且運用調查法和比較法總結出新型城鎮化戰略實施對社區教育發展帶來的潛在機遇和隱性挑戰,提出了社區教育適應并促進新型城鎮化的思路與對策”。[2]

  蔡璐(2018)指出“社區教育對于我國農民工市民化發展將會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其能夠促使農民工的基本身份的認同,提升農民工職業技能和構建市民思想,實現其終身學習的需求”。[3]綜上所述,社區教育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角色。社區教育的提高居民人文素質、提高生存技能、提高生活質量的定位與市民化的宗旨一致。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內涵,從狹義上看是指農業轉移人口的戶籍從農村遷移到城鎮,逐步成為正式的城鎮居民;從廣義上講是他們的綜合素質、職業發展、社會保障等逐步融入城鎮生活。因此,農業轉移人口的社區教育就是指農村人口在經歷勞動和生活區域轉移、戶籍轉換后,通過參與社區教育,達到綜合素質的提升、職業與就業狀態的轉變、社會保障的覆蓋后,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被城市居民所接受的過程和結果。

  (二)農業轉移人口的終身職業能力內涵

  1終身職業能力

  職業能力在德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稱為“關鍵能力”,在美國稱為“基本能力”。“關鍵能力”最早于1972年由德國人梅騰斯提出。此后,雷茨等學者將關鍵能力應用于職業教育體系中,使關鍵能力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1980年以后,職業能力理論逐步形成與發展,形成了以社會能力、方法能力、個性能力和專業能力為核心的理論體系。因此,將職業能力與終身化教育合理對接,產生了終身職業能力,即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實現個人職業發展目標,貫穿于職業生涯的動態、演進的綜合能力。

  2農業轉移人口的終身職業能力

  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進程是一個長期、動態的過程,具有適應職業轉換和職業成長常態的終身職業能力起到了基礎性能力支撐作用,成為促使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前市民化階段,農業轉移人口的職業能力表現為就業能力。該階段農業轉移人口以完成轉移就業為主要任務,培養任職資格,具備工作崗位所需要的必要能力。

  在市民化階段,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安家落戶,除了就業能力以外,職業轉換和職業成長能力成為主要表現形式。職業能力開發要以提升其技能水平和職業技能等級為目標,提高專項業務能力,使其具備規劃、管理其職業生涯的能力。

  二、農業轉移人口終身職業能力開發的必要性

  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是一個長期、動態的過程,需要具有適應職業轉換和職業成長常態的終身職業能力提供基礎性能力支撐。2017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了58.52%。伴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持續推進,農業轉移人口開始面臨生活方式和文明方式的挑戰、價值觀念的挑戰以及知識結構和職業能力的挑戰。因此,在當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攻堅階段,有效推進農業轉移人口終身職業能力開發,對于提升其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加快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進程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農業轉移人口傳統職業培訓模式的困境

  1傳統職業培訓無法適應市民化發展需要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是其內在素質的市民化。內在素質市民化是指農業轉移人口進入城鎮工作和生活,他們的價值觀念、權利意識等將發生變化,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轉化過程。農業轉移人口在市民化進程中的生活方式和綜合素質也面臨著挑戰。他們需要從農村散居的生活方式轉向城鎮社區集約化的生活方式,面臨著全新的人際交往方式和生活環境。

  傳統的農村轉移勞動力培訓的主要任務圍繞促進轉移就業進行。這種職業能力培養以達到上崗要求或者掌握初級以上職業技能及著力提高培訓后的就業率為目標,主要通過技工院校、職業院校、企業培訓機構、就業訓練中心、民辦職業培訓機構等教育培訓機構進行培訓。

  傳統的職業培訓模式忽視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過程中對價值觀念、綜合素質、生活方式轉變的需求。為了適應市民化發展的需要,讓更多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安家落戶,同時擁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應該充分認識到社區教育在提升新市民綜合素質方面的獨特作用,合理推廣社區教育,將社區納入終身職業能力開發體系中的多元主體協作運行機制。

  2傳統職業培訓不能滿足職業成長需要

  農業轉移人口面臨的是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產業升級轉型的工作環境。目前,農業轉移人口就業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如制造業、建筑業、服務業等基層崗位。近年來,制造業面臨著智能化、信息化的改革,對勞動者的文化水平、技術要求不斷提高,對于農業轉移人口未來職業成長將產生重大影響。

  目前,農業轉移人口自身文化程度、職業能力培訓方面很難適應產業升級后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他們需要更新知識,提升職業學習能力,從而提升職業能力。農業轉移人口的職業成長與市民化是相互促進關系,通過持續的職業成長可推動市民化,同時,市民化成長也會對職業發展提出更高要求。

  傳統的農業轉移人口職業培訓從教育培訓內容、培訓周期和時間上都不能跟上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難以適應崗位發展對于新技術、新勞動方式的需要。高度智能化、新型、專業的崗位發展趨勢對勞動力的技術素質和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為了滿足農業轉移人口職業成長的需要,使農業轉移人口能夠緊跟社會變革和技術進步的節奏,勝任更高要求的職業崗位,適應全新的職業環境,就要充分利用社區教育在成人學歷教育與技能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基于社區教育的終身職業能力開發模式的優勢

  1社區教育能有效提高農業轉移人口的綜合素質

  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對于社區教育的認識,從教育的視角看是打破正規學校教育的一種組織形式,從社會的視角看是一種全民教育和終身教育的體現。社區教育承擔著“育人”的重任,而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即人的城鎮化,也就是由原來的農民轉化為現在的市民。因此,市民化進程中社區教育應處于終身職業能力開發體系的核心地位,發揮關鍵作用。

  “社區教育具有教育目標人性化、教育對象全員化、教育成本低廉化、教育內容實效化與教育形式靈活化的特征”。應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和培養及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來轉變農業轉移人口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文明水平,促使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從而推動市民化進程。

  2社區教育能持續提升農業轉移人口的職業能力

  社區教育的功能定位是對正規學校教育的補充。對于未能接受、完成正規學校教育的農業轉移人口而言,具有較低的進入門檻和靈活的學習時間的社區教育為他們提供了學習和進修的機會。社區教育為了滿足社區成員多元化的需求,提供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包括以提高社區成員職業能力、培養當地社區的職業技術人才為目的的職業教育和培訓,也包括以提升成員學歷層次的學歷教育以及其他個性化的教育。

  社區教育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組織形式具有靈活性、非正規性等特點,更符合農業轉移人口的學習特點。因此,應學習和借鑒美國社區教育體系中的大學轉學教育、補償教育與普通教育機制,發揮社區教育的職業技能培訓與提升功能,與正規學校教育形成合力,增強農業轉移人口職業能力,為農業轉移人口增加就業機會,提供收入水平,為其職業成長和市民化轉化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三、終身職業能力視域下農業轉移人口社區教育機制構建

  (一)運行機制

  農業轉移人口終身職業能力開發體系需要構建由政府、高校、企業、社區、社會組織、社會民辦培訓機構等多元主體協同運行機制。基于社區教育的區域性、多樣性、全面性、整合性等特征,體系需要以社區為平臺,整合多方資源,吸引更多的主體參與,建設并豐富學習資源,提升農業轉移人口終身職業能力,以適應新型城鎮化建設。在多元主體協同運行機制中,政府提供政策、經費等方面的保障和支持,統籌規劃領導;社區是學習資源建設的主體,社區也可以和其他主體整合,多樣化地提供培訓資源;高?梢猿浞职l揮課程建設中的師資優勢和教育經驗,進行培訓教材、網絡課程、微課、幕課等信息化課程的建設。

  企業承擔農業轉移人口終身職業能力開發與培訓教育主體的責任,通過運用行政手段減免企業稅以及專項財政補貼等手段,調動企業參與投入農業轉移人口終身職業能力開發體系的積極性。圖書館、博物館、體育館等社會文化資源可以利用自身的公共文化資源優勢,為農業轉移人口終身職業能力開發提供學習課程、知識講座等,對于提升農業轉移人口的綜合素質更具優勢。通過購買服務等形式,利用一些社會民辦培訓機構的專業資源,拓寬終身職業能力提升發展渠道,豐富教育學習資源。

  (二)保障機制

  政府在多元主體參與機制中占主導地位,為構建農業轉移人口終身職業能力開發體系提供法律和資金保障。終身教育立法是開展終身職業能力開發工作的依據。通過立法,從法律上確認終身職業能力開發與教育的作用和地位,保障包括農業轉移人口在內的所有公民公平接受教育的權利,并且規定和認定相關部門對于終身教育應該承擔的責任與義務。

  對于建立新的終身教育法律體系,應該考慮到終身教育資源有效整合的相關政策和規定。通過調研目前社區教育資源的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將社區教育作為農業轉移人口開展終身教育的平臺,把高校、企業以及其他社會文化資源均納入終身教育體系中。

  為了推動農業轉移人口終身職業能力體系的多元主體參與運行機制的形成,國家和各地方政府需要在政策、法規、規劃和資金等公共政策上確立穩定的資金保障機制,保障社區教育各項教育活動和培訓的有序開展,保障農業轉移人口終身職業能力體系的建立。除了社區教育活動財政撥款以外,還應該積極拓寬資金的來源渠道。要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如企業、民辦社會教育機構等參與社區教育,獲取部分資金和贊助。

  (三)融合機制

  在終身職業能力開發體系中,地方高校作為高層次的教育機構,具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學和科研師資隊伍。在市民化進程中,地方高校教育資源應該主動融入社區教育,滿足農業轉移人口多元化的教育需求。這樣不僅可以充分體現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價值,也可體現高等教育在推進市民化進程中的重要價值。借鑒澳大利亞的“TAFE”學院、美國的“社區學院”等先進辦學經驗,我國地方高校與社區教育協同構建新型社區學院。

  新型社區學院可以滿足農業轉移人口職業能力提升與學歷提升的需求,提供多層次的教育與培訓產品。通過新型社區學院的平臺,地方高校利用自身學科和師資方面的優勢,以補償教育的方式,為農業轉移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提供機會,為農業轉移人口的職業成長及擁有更有尊嚴和幸福感的生活奠定職業能力基礎。企業在農業轉移人口終身能力開發體系中發揮主體的作用。為了適應產業升級需要和人力資源的整體發展要求,企業需要大規模地開展職工職業技能培訓,對新招收人員和轉崗人員進行技能培訓。

  通過企業與社區教育進行協同,構建企業社區教育服務平臺。在政府的引導和政策鼓勵下,企業根據自身發展的要求,發布職業能力培訓和職業技能提升需求。社區教育服務平臺通過前期調研,開發多個不同的獨立教學模塊。根據企業各類不同的培訓需求,挑選出相關模塊進行系統整合,按需求設計培訓課程。通過企業社區教育服務平臺,以市場化培訓的模式,從企業需求出發,充分激活社區教育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功能。

  積極推動擁有大量社會文化資源的公共教育資源與社區教育的融合發展,鼓勵和推動博物館、圖書館、體育場館、文化演出場所等社會公共教育資源為農業轉移人口開設社區文化選修課程,開展和提供受居民歡迎的文化和體育活動等。新型城鎮化建設是“人”的城鎮化,社區既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中日常生活的起點,也是農業轉移人口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載體,以社區為平臺,融合各類公共教育資源,具有廣泛性、直接性的優勢。

  【參考文獻】

  [1]程業炳,張德化.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障礙與路徑選擇[J].社會科學家,2016(7):42—46.

  [2]葉忠海,張永,馬麗華,賈紅彬.新型城鎮化與社區教育發展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4(8):100—110.

  [3]蔡璐,黃興華.“互聯網+”時代農民工市民化的社區教育支持[J].繼續教育研究,2018(1):38—41.

  [4]唐羚,鄭愛翔.市民化進程中新生代農民工終身職業能力提升體系構建研究[J].成人教育,2018(9):63—67.

  教育類刊物推薦:《開放教育研究》系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管,上海遠程教育集團和上海電視大學主辦的,于1983年創刊1995年更為此名,并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一本旨在傳播開放與遠程教育新思想、新理念、新技術和新方法的純學術期刊。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