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2-19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高等教育面臨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大學教師是高校發展的基石,決定著未來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如何更好地實現大學教師發展已成為新時代的研究熱點。本文從大學教師發展的發展方式、組織制度以及發展動力等三個維度出發,結合互
【摘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高等教育面臨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大學教師是高校發展的基石,決定著未來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如何更好地實現大學教師發展已成為新時代的研究熱點。本文從大學教師發展的發展方式、組織制度以及發展動力等三個維度出發,結合“互聯網+”時代大學教師發展面臨的發展瓶頸,通過借鑒國內外的發展經驗,構建適合我國大學教師發展的三元對策體系,以期滿足大學教師在“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需求,進而推進高等教育質量的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教師發展
一、問題的提出
通過CNKI文獻分析法搜索“互聯網”這個關鍵詞,可以查到210573條記錄,通過CNKI文獻分析法搜索“互聯網+”這個關鍵詞,可以查到139921條記錄,“互聯網+”是當今研究比較熱門的話題。然而所查詢到的有關“互聯網+”的相關文章與本研究所定義的“互聯網+”側重點有所不同。通過CNKI文獻分析法搜索“大學教師發展”這個主題,可以查到190條類似相關記錄。
其中,2001~2009年以前的大部分文獻傾向于關注大學教師的專業發展和組織發展這兩個方面,2009~2013年大部分文獻傾向于借鑒日本、美國、英國、澳大利亞、俄羅斯以及北歐一些國家在大學教師發展方面的經驗,部分論文還對大學教師發展的理念和發展模式進行探討。
曾有書籍針對中國和歐洲的大學教師發展進行比較研究以及中外大學教學發展中心進行研究。然而,通過CNKI文獻分析法搜索主題“互聯網+大學教師發展”卻很難查詢到類似的記錄,“互聯網+大學教師發展”研究目前還是一個有待進一步開發的領域。
二、相關概念解析
關于“互聯網+”時代的概念,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8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提升至98.3%,以手機為中心的智能設備,成為“萬物互聯”的基礎[1]。這些數據表明互聯網經濟正在快速發展并加速了“互聯網+”時代的影響力。
本文將“互聯網+”時代定義為以計算機、網絡和智能手機為物質基礎,構建萬物互聯的高科技人工智能時代。關于大學教師發展的內涵,潘懋元先生(2017年)指出:“大學教師發展內涵包含三個組成部分:學科專業水平—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實踐能力;教師職業知識與技能—教育理論、教學能力;師德—一般學者的人文素質、教師的職業道德[2]。”
潘教授指出大學教師發展的動力決定大學教師發展的有效性,應構建強有力的外部激勵機制,從而激發大學教師追求自我發展的內部動力機制。本文將大學教師發展定義為實現大學教師在學科專業水平、教師職業知識與技能以及師德等三個層面全面發展的目標而設計并實施一系列發展項目的活動和過程。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互聯網+”時代對高等教育領域的沖擊進一步加劇。“互聯網+”時代對大學的教學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對大學教師在知識重組和能力建構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意味著大學教師如何應對“互聯網+”時代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不斷提高、改善,甚至創新自己的教學水平至關重要。
三、“互聯網+”時代大學教師發展面臨的挑戰
從大學教師發展方式層面看,“互聯網+”時代大學教師面臨著互聯網所帶來的教學改革機遇和挑戰,同時,也面臨著更新自身知識體系以便更好地提升科研水平的壓力。從大學教師發展組織制度的層面看,大學教師發展中心如何更好地為大學教師提供“互聯網+”時代所需要的各種發展資源迫在眉睫,如何更好地利用所提供的項目充實自己是大學教師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從大學教師發展動力層面看,“互聯網+”時代大學教師發展面臨外部動力有余,內部動力不足的情況。
1.大學教師發展方式層面。
從大學教師發展的內容看,大學教師發展方式主要包含了教學發展和科研發展。首先,“互聯網+”時代顛覆了傳統的學習方式,大學生獲取知識更加便捷,大學教師的學習方式與教學方式也應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大學教師的教學發展方式應呈現出線上和線下交互的特點。
其次,“互聯網+”時代知識更新速度加速了大學教師原有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老化的速度,科學研究不僅能夠促使大學教師更好地學習如何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有效地獲取信息和重組信息,而且能促使大學教師進一步更新自身的知識體系,“互聯網+”時代為大學教師科研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和更多的選擇方式。
如何更好地利用網絡時代所提供的便利,進行科研創新是每個大學教師都面臨的一個難題。面對教學和科研發展難題,大學教師應把握發展機遇,努力提升自我的發展水平。與此同時,高校也對大學教師發展起到了不容小覷的作用,為大學教師教學和科研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和物質條件,大力實施大學教師教學和科研發展項目是提升大學教師教學和科研水平的重要保障。
2.大學教師發展組織制度層面。
從大學教師發展組織制度層面看,目前與大學教師發展最密切相關的組織機構是大學教師發展中心。2012年教育部同意批準廈門大學教師發展中心等30個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為“十二五”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示范中心[2],標志著大學教師發展中心的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目前,大部分大學教師發展中心所提供的發展項目大多需要大學教師到現場參與,缺少大學教師通過網絡可以直接在線參與的發展項目。
現場參與的發展項目耗費路程往返的時間,變相地減少了大學教師參與的熱情。再者,大學教師發展項目大部分在大學教師發展中心所設立的高校內進行,受益者局限于大學教師發展中心所在高校的在職教師,縮小了大學教師發展中心發展項目的影響范圍,降低了影響力度。“互聯網+”時代如何更好地利用網絡技術和平臺為全國大學教師提供隨時參與科研的發展項目是大學教師發展中心面臨的新機遇和挑戰。
3.大學教師發展動力層面。
潘懋元先生(2017年)指出:“大學教師發展的動力包括外部動力和內部(自我)動力[3]。內部動力和外部動力在促進大學教師發展的過程中起著相輔相成的作用。“互聯網+”時代,大學教師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外部動力。隨著時代的發展,網絡科技使知識日新月異,大學生獲取教學資源的渠道多元化,造成大學教師面臨自身知識結構被加速老化和自身教學水平被落后的局面,大學教師面臨的外部動力,破壞了大學教師自我價值判斷的穩定性,引發大學教師在教學和科研發展方面的巨大內部發展需求。
從大學教師的內部(自我)動力層面看,大學教師對自我價值的追求是大學教師內部動力的源泉。大學教師作為高級知識分子,自我價值的追求是實現自我最重要的途徑,即實現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最高級的層次。為了不斷平衡自我價值判斷和實現自我,大學教師必須努力地學習如何更好地在“互聯網+”時代生存和發展。根據2014年對中國大學教師進行調查的分析報告顯示。
57%的教師認為科研壓力大,其中12%的人感到科研“嚴重超負荷”;39%的教師認為教學壓力大,其中8%的人感到教學“嚴重超負荷”;51%的人認為總體工作“超負荷”,16%的人感到“嚴重超負荷”,也就是說,三分之二的教師認為他們的學術工作超負荷[4]。從調查報告的結果看,國內大學教師的發展面臨著教學和科研壓力過大的局面,部分大學教師面臨外在發展壓力超負荷。大學教師發展呈現出外部動力過足,內部動力不足的發展局面。
四、“互聯網+”時代大學教師發展對策研究
1.實現以在線教學為主旋律的跨學科研究。
“互聯網+”時代,以網絡為基礎的教學改革是大勢所趨。在國外,美國密歇根大學教與學研究中心(CRLT)是美國最早建立的大學教師發展中心,它為大學教師的教學和科研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在教學技術方面,密歇根大學教師常用的教學技術為教學片斷錄制、在線討論平臺、在線錄像會議、在線寫作工具、個人應答系統(PRS)、課堂表現系統(CPS)、學生反饋系統(ARS)、課堂展示技術、材料和文件分享平臺、投影技術和測試與評分技術等,密歇根大學教與學研究中心(CRLT)向大學教師推薦在運用以上各種教學技術時應使用的有效軟件。
與此同時,密歇根大學教與學研究中心重點講解翻轉課堂,并指導大學教師從教育技術的類型、大學教師自身的興趣以及范例工具等三個層面考慮如何選擇合適的教育技術[5]。美國密歇根大學教與學研究中心(CRLT)非常注重提升大學教師融合教育技術與教學等能力,學術研討會是該中心對大學教師進行培訓的重要方式,這些以小組討論、工作坊、啟發式談話等形式進行的研討會旨在啟發大學教師如何更好地整合現代教學與技術,并展現自己的教學成果。
美國密歇根大學教師發展中心的在線教學技術指導以及教育技術研討等發展項目,對“互聯網+”時代國內大學教師發展中心在教學發展項目研制方面具有啟發意義。在科研方面,跨學科研究是大學教師科研發展的趨勢。美國密歇根大學雖也倡導跨學科研究,但是英國的劍橋大學更致力于研究和學術卓越,為孕育和滋養各種學術靈感提供一個更富有創造力和支持力的學術環境。除了6個學院持續進行的基礎科研活動外,劍橋大學還明確了一些科研戰略研究計劃和網絡科研項目[6]。
除此之外,英國的劍橋大學還成立跨學科研究中心,中心通過應對跨學科挑戰和在關鍵理論領域建立一個共同的跨學科視野,來擴大單個院系的研究重點和研究戰略。一個跨學科的研究中心通常是為了達成一個為期6年的戰略研究目標和成就,一般需要獲得3個以上相關院系的支持和學校研究政策委員會的許可[7]。英國劍橋大學的科研戰略研究計劃和跨學科研究中心,對“互聯網+”時代國內大學教師發展中心如何更好地提供科研發展項目提供借鑒。
2.構建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大學教師發展E家”。
“互聯網+”時代下,隨著信息大量高速傳播,大學教師發展中心發展過程中應解決如何對最新的信息進行存儲整合以及更新傳播的問題。促進大學教師發展中心與時俱進的方法是推行大學教師發展中心信息化管理發展模式,實現以互聯網為基礎,教育部主推,各大學教師發展中心和互聯網虛擬大學教師發展社區助推,大學教師為主導,四維一體的新發展模式。
研制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大學教師發展項目,實現大學教師發展中心全球信息資源共享跨越式發展模式。實現四維一體的大學教師發展中心新發展模式應從組織結構、功能定位和運行機制等方面進行相應的改革。從組織結構層面看,教育部應設立教育部直屬的大學教師發展中心管理機構,可由原先直屬的高校教師培訓中心負責組建。教育部不再增設新的教師發展中心,通過整合現有的國家示范性大學教師發展中心,將現有的大學教師發展中心發展成地區性的教師發展中心示范基地。
從功能定位層面看,國家層面的大學教師發展中心管理機構的主要工作是負責研發并及時更新升級大學教師發展軟件,并對30個國家示范性大學教師發展中心的工作情況進行線上和線下評估和管理。現有的30個國家示范級大學教師發展中心應本著“互聯網+”時代所提倡的專注思維,通過整合校本資源,專門研發和提供幾項擅長的線上和線下大學教師發展項目。
從運行機制層面看,大學教師發展中心運行機制包括外部運行機制和內部運行機制兩大機制,這些運行機制分別由管理機制、激勵機制、監控機制和反饋機制四維一體的運行子機制構成。運行子機制都是在大數據的基礎上,通過創新原有的管理機制,引進新的發展模式,實現大學教師發展中心、教育部所屬的大學教師發展中心管理機構以及大學教師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大學教師可以通過手機終端關注教育部直屬的大學教師發展中心管理機構提供的軟件即“大學教師發展E家”,參與線上大學教師發展項目,同時享受現有大學教師發展中心的發展機構所提供的線下咨詢和服務項目。
3.實現以雙動力系統為基礎的大學教師發展體系。
從大學教師發展的內部動力層面看,“互聯網+”時代大學教師面臨教學和科研雙重發展壓力,超過一半的大學教師認為總體工作超負荷,大學教師發展呈現內部壓力過高的狀況。根據壓力曲線的原理,壓力與個人表現呈拋物線狀,只有在適度壓力下,人的表現才能達到最優狀態,長時間感到壓力的存在,身體就可能會引發由于持續的應激狀態所引起的一般性適應綜合癥(GAS)[8]。
由此可見,只有讓大學教師處于適度壓力下,才能讓大學教師更好地展現他們的才華。根據唯物辯證法內外因相互作用原理,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要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大學教師自身發展的意愿才是推動大學教師發展的根本原因。大學教師應積極分析自身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引發自身壓力的根源,并主動尋求外界的幫助,以便更好地解決外部壓力對自身可能帶來的應激狀態。
為了避免大學教師健康受到威脅,大學應及時重視大學教師的發展狀態,為大學教師提供解決問題所需要的一切政策、物質支持和咨詢幫助。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等國外大學教師發展中心針對大學教師在不同發展階段提供不同的教學和科研服務。國內有個別大學教師發展中心為大學教師提供個性化的咨詢服務,如:北京師范大學教師發展中心、哈爾濱工業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也有針對大學教師提供在線咨詢服務,如:浙江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廈門大學教師發展中心和中南民族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
這些中心常年配備教學名師和咨詢委員會為大學教師提供咨詢服務。只有為大學教師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才能進一步激發大學教師實現自我的發展意愿。大學教師應該積極參與大學教師發展項目,著力提升自身科教水平,促進個人成長,勇于突破職業生涯瓶頸。從大學教師發展的外部動力層面看,構建適應“互聯網+”時代大學教師發展需求的評價制度是大學在“互聯網+”時代保持發展后勁的關鍵環節,它能為大學教師在“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動力支持。建立能為大學教師提供緊缺發展項目的大學教師發展中心至關重要。
美國密歇根大學教與學研究中心(CRLT)為大學教師提供獎教金、研討會和工作坊、教務長教學研討會、職業導向、咨詢、學生反饋、教學督導、教學成果獎、教育獎金評價等發展項目都充分體現了大學教師的發展需求[9]。大學教師發展中心應積極協調大學教師發展內外部動力,將大學教師發展的壓力控制在適度范圍,促使大學教師化壓力為動力,以便更好地推進大學教師發展。
綜上所述,“互聯網+”時代對大學的教學質量及大學教師的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學教師如何不斷地進行知識重組和能力構建,進而創新自己的教學和科研水平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領域。從大學教師發展方式層面看,“互聯網+”時代大學教師面臨著互聯網所帶來的教學改革機遇和挑戰以及更新自身知識體系以便更好地提升科研水平的壓力;從大學教師發展組織制度的層面看。
“互聯網+”時代大學教師發展中心面臨如何更好地利用網絡技術和平臺為全國大學教師提供隨時可以參與的發展項目的新機遇和挑戰;從大學教師發展動力層面看,“互聯網+”時代大學教師發展面臨外部動力有余、內部動力不足的狀況。根據大學教師在“互聯網+”時代面臨的挑戰,結合國內外大學教師發展研究成果,本文得出結論:“互聯網+”時代大學教師發展的對策為大學教師應以在線教學為主旋律,通過互聯網實現跨學科研究!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8-06-3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批準廈門大學教師發展中心等30個“十二五”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示范中心的通知[EB/OL].2012-10-31.
[3]潘懋元.大學教師發展論綱—理念、內涵、方式、組織、動力[J].湖北:高等教育研究,2017,(1):62-65.
[4]沈紅.中國大學教師發展狀況—基于“2014中國大學教師調查”的分析[J].湖北:高等教育研究,2016,(2):37-46.
[5]CenterforResearchonTeachingandLearning.ChoosingYourTechnology[EB/OL].2018-04-15.
[6]UniversityofCambridge.ResearchatCambridge[EB/OL].2018-04-15.
[7]UniversityofCambridge.InterdisciplinaryResearchCenters[EB/OL].2018-04-15.
[8]ElizabethHolmes.教師的幸福感:關注教師的身心健康及職業發展[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16-20.
[9]CenterforResearchonTeachingandLearning.ForFaculty[EB/OL].2018-04-15.
教育類刊物推薦:《高等教育研究學報》(季刊)創刊于1978年,是經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公開發行的正式期刊。目前是軍內院校唯一獲準有CN刊號、ISSN刊號的高等教育研究學術期刊。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