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變”與“不變”

發布時間:2018-10-18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大數據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有一定的區別又有緊密的聯系。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好變與不變的關系,就應該結合大數據時代的新情況,在堅持指導思想、根本任務、根本目的、主要原則不變的前提下,通過思想政治

  摘要:大數據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有一定的區別又有緊密的聯系。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好“變”與“不變”的關系,就應該結合大數據時代的新情況,在堅持指導思想、根本任務、根本目的、主要原則不變的前提下,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教育素養、教育方法、主體結構的變化來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變”與“不變”是辯證統一的關系,“變”是“不變”的實踐智慧,“不變”是“變”的本質彰顯,“變”與“不變”辯證統一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之中。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據信息理念,數據挖掘力,數據分析力,數據呈現力

高校教育

  一、文獻分析及其選題意義

  隨著互聯網、云計算、移動終端等技術的迅速發展,大數據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并受到社會廣泛重視。2012年,聯合國發布大數據白皮書,宣布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美國在2012年3月啟動了“大數據研究和發展計劃(BigDataResearchandDevelopmentInitiative)”,將大數據視為“未來的新石油”。隨后,日本、英國、德國等國也推出了與大數據相關的戰略研究。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與大數據有關的研究和推進工作。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在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要“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推進數據資源開放共享”[1]。2017年,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強調,要“善于結合實際創造性推動工作,善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2]。大數據逐漸融入科技、教育、研究、管理等各個領域。

  在教育領域,“大數據技術無疑是推進教育創新發展的科學力量”[3]。借大數據的東風,近年來思想政治教育學者將大數據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對“大數據與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越來越多的研究。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學者們從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維方式的轉變、方法的變革、實效性的提升、工作思路的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創新以及大數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等方面進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和探討。

  這些研究成果多強調大數據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改變,而鮮有涉及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變”因素,更沒有關于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變之內容”與“不變本質”之間關系的文章。毋容置疑,大數據對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巨大的變革。但在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有諸多不隨大數據時代到來而改變的一些核心內容?梢哉J為,正確認識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變”與“不變”,對于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變”

  古人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4]意思是,事物發展到了極點,就要發生變化,只有變化事物才能不斷發展。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雖未發展到“極點”,但在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順應時代的變化,不斷創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積極利用大數據推動自身的改革創新,才能在“變”中求實效,在“變”中謀發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之“變”

  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之“變”即理念之“變”。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因此,要使大數據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發生變化,首先要變革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從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數據時代實現從被動適應到主動應對、從被動借鑒到主動運用的轉變。

  1.樹立數據信息理念

  數據信息理念,即要認識到數據可以加工成信息,數據是信息的源泉。有學者預言:“在不久的將來,世界許多現在單純依靠人類判斷力的領域都會被計算機系統所改變甚至取代。大數據已經成為了新發明和新服務的源泉,而更多的改變正蓄勢待發。”[5]198大數據之所以可以成為“新發明和新服務的源泉”,是因為大數據中蘊藏著巨大的信息。

  如校園“一卡通”可以記錄學生在食堂的就餐時間、就餐地點、就餐金額等數據,這些就餐行為只是以數據的形式被記錄了下來,單獨看某個數據似乎獲取不到信息,但如果查看某個學生長期的就餐數據,就可以分析出該生一日三餐的就餐時間、就餐地點、就餐標準等具有規律性的信息。

  2.培養數據價值理念

  數據價值理念,即要認識到數據中蘊含著巨大的價值,只有對大數據進行充分的開發,數據中的價值才能充分地發揮出來。“數據就像一個神奇的鉆石礦,當它的首要價值被發掘后仍能不斷給予”[5]36。然而,目前中國對數據價值的認識還不夠,對數據的開發并不充分,數據的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正如鄔賀銓所指出的“中國人口居世界首位,將會成為產生數據量最大的國家,但我們對數據保存不夠重視,對存儲數據的利用率也不高”[6]。

  因此,大數據時代,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培養數據價值理念,充分挖掘數據中所蘊含的價值。大數據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可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和準確性。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側重于教育者的情感教化,主要是憑借教育者的教育經驗和主觀判斷對受教育者進行施教。而大數據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對大數據進行精準分析基礎之上的,從而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和準確性。

  3.貫徹數據共享理念

  數據共享理念,即要認識到孤立的、小范圍的數據所擁有的價值是有限的,只有通過數據聯合、數據共享,才能充分地開發大數據所蘊藏的價值。然而,目前中國在數據共享方面的現狀卻不容樂觀,“一些部門和機構擁有大量數據卻不愿與其他部門共享,導致信息不完整或重復投資”[6]。因此,數據共享理念亟待樹立。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指出,要“加強工作統籌,建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網,打造信息發布、工作交流和數據分析平臺,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管理系統共建與資源互享”[7]。筆者以為,貫徹數據共享理念應著重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一方面,高校內各部門之間要實現數據共享。在高校內,后勤部門掌握了學生的食堂就餐和出入宿舍數據,教務處掌握了學生的成績、選課數據,圖書館掌握了學生的借書、下載資料、進出圖書館的數據,網絡技術中心掌握了學生的上網時間、上網地點、瀏覽網頁的數據,學生處掌握了學生的性別、年齡、民族、生源地、獎懲情況等基本數據。上述各部門只有實現數據共享,形成學生的大數據,才能更好地分析學生在大數據后的言行。

  另一方面,高校與政府部門、社會團體和企業之間要實現數據共享。“當前由于缺乏有效共享機制,許多已存在數據相互獨立,尚未建立有效關聯,難以產生價值共振效應”[8]。因此,可由政府牽頭成立數據信息共享的協調機構,促進高校與社會其他部門之間實現數據共享。在實現數據共享的同時,要為數據信息共享制定制度規范,防止數據安全隱患、隱私隱患、濫用隱患。因為,在大數據時代,“提供給決策支持系統的數據是全面的,所以要求高度重視決策支持系統的數據安全問題,否則數據泄漏,對決策者可能產生不可估量的損失”[9],對數據生產者也可能會造成難以預期的影響。

  4.踐行數據跟蹤理念

  數據跟蹤理念,即要認識到數據是在不停地發生變化的,只有對數據進行實時的跟蹤,才能保證數據的時效性。小數據時代,普通數據的提取多為階段性采集,從數據采集到數據應用存在一定的時間間隔,所采集的數據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滯后性。而大數據時代,通過網絡、監控、云計算等技術所采集的數據是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即時數據,能夠充分保證數據的時效性。大數據為數據的實時更新提供了技術前提,要充分利用大數據的全過程性和即時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就要踐行數據跟蹤的理念,對大數據進行實時的跟蹤。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素養之“變”

  大數據時代,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數據素養和運用數據的能力。“數據素養(DataLiteracy),也叫數據信息素養(DataInformationLiteracy),是指科學采集、組織和管理、處理和分析、共享與協同創新利用數據信息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在數據信息生產、管理和發布過程中應遵循的道德與行為規范”[10]。

  1.提高數據敏感性

  大數據時代,數據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此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提高對數據的敏感性,善于發現和捕捉數據。當代大學生是數據的生產者,他們每天在吃飯、上課、打電話、發信息、進出門禁、借閱書籍、下載資料、網上聊天、網上購物、瀏覽網頁時,都會產生大量的數據信息。對這些數據信息的采集和提取,有助于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行為取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對大學生在上述活動中所產生的數據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才能透過大數據及時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學習狀況、興趣愛好、行為傾向等信息。從而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有效的引導和教育。

  2.增強數據挖掘力

  數據挖掘力,即要有發現數據、捕捉數據的能力。大學生所產生的數據大體上可分為三類,即日常行為數據、學習行為數據和網絡行為數據。在上述三類數據中,日常行為數據大部分可以由校園一卡通記錄,可以由后勤集團提供;學習行為數據可以由教務處和圖書館提供;網絡行為數據除了學校的信息技術中心可以提供部分數據外,大部分具體數據信息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去發現和捕捉。如學生在網頁瀏覽、網上發帖、網絡購物、微信朋友圈、QQ空間、微博所留下的信息,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去挖掘、整理成有用的數據信息。

  3.提高數據分析力

  數據分析力,即對于數據的價值、數據與數據之間的關系、數據的變化趨勢、數據的關聯性等進行分析的能力。大數據具有容量大、種類多、速度快、價值大的特征。在海量的、種類繁多的數據中提取出有價值的信息,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較高的數據分析能力。一方面,要重視數據的關聯性分析。數據的關聯性分析,主要包括分析數據與學生思想行為之間的關聯性、數據與數據之間的關聯性。如,校園一卡通上的數據顯示某位經常去圖書館的學生最近一個月去圖書館的次數減少了,不能就認為這位學生不愛學習了。

  可以分析一下該學生其他的數據信息,如校醫院的數據信息和選課信息。如果校醫院的刷卡記錄增加了,可能是因為生病了才沒有去圖書館。如果選課系統顯示該生選修的幾門選修課這個月都在開設,則說明是因為去上課了才沒有去圖書館。因此,需要教育者對學生多方面的數據信息關聯之后進行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另一方面,要把數據分析與其他工作相結合。只有把數據分析的結果與非數據分析的工作相結合,才能得出更準確的判斷。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不能唯數據而定,而要把大數據分析的學生消費情況與其他信息相結合,才能確定哪些學生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也闡明了只有將大數據分析與其他工作相結合,才能提高數據分析力的思想。該實施綱要指出:“精準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健全四級資助認定工作機制,采用家訪、大數據分析和談心談話等方式,合理確定認定標準。”[7]

  4.增強數據呈現力

  數據呈現力,即對所搜集、整理的數據進行呈現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僅要有數據采集、篩選、分析、處理和運用的能力,還要有可以把數據分析的結果呈現出來的能力。如果收集、存儲和分析的數據得不到很好的呈現,數據的價值就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大數據帶給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和效益就會大打折扣。數據呈現力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就數據論數據,而要把可利用的數據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呈現出來。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過文字、圖表、視頻等方式把對大數據的分析結果呈現出來,使數據可視化。

  三、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不變”

  “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數據時代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化所呈現出的新情況、新趨勢和新特點。而“不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數據時代對思想政治教育基礎性、根本性、原則性問題的堅守,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規律的保持。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變”應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根本任務、根本目的、基本原則“不變”的基礎之上。

  四、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

  “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適者生存的法寶,“不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長久存在的根據,那么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到底是“變”還是“不變”呢?“變”與“不變”之間是什么關系?“變”是“不變”的實踐智慧。社會在不斷地發展,技術在不斷地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只有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大數據是信息技術發展的結果。只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發展的成果,在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性質、根本規定性不變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來變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使大數據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度融合,才能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斷發展。“不變”是“變”的本質彰顯。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變”是本質,“變”是現象,“不變”是“變”的本質彰顯。正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變”是建立在其指導思想、根本任務等“不變”的基礎之上的。

  無論是網絡時代、大數據時代還是未來將出現的其他任何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變”將與其同頻共振,只是不同時代“變”所對應的內容不同。“變”的內容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在不斷變化的,而“不變”的本質是任何時代都不會改變的。“變”與“不變”辯證統一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之中。正確理解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變”與“不變”及其相互關系,對于正確、充分、合理地利用大數據,使大數據更好地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務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有學者指出“在思想政治教育與信息技術融合的過程中,要明確什么變了和什么沒有變,什么要變和什么不能變,把握好變與不變的適度關系才能在融合中有的放矢”[18]。

  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好“變”與“不變”的關系,就應該結合大數據時代的新情況,在堅持指導思想、根本任務、根本目的、主要原則不變的前提下,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素養、教育方法、主體結構的變化來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中實現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N].人民日報,2015-11-04(01).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1).

  [3]楊現民,王榴卉,唐斯斯.教育大數據的應用模式與政策建議[J].電化教育研究,2015(9):54-61.

  [4]余敦康.周易現代解讀[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354.

  [5]維克托·邁爾,肯尼思·庫克耶.大數據時代[M].盛楊燕,周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6]鄔賀銓.大數據時代的機遇與挑戰[J].求是,2013(4):47-49.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