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10-09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大中小學構建教師發展共同體,能夠彌補大中小學教師各自的不足,有效提升教師教育教學、科研能力及幸福獲得感,促進區域教育事業的長足發展。教師發展共同體活動可分為職前職后發展共同體、教學共同體、教研共同體、衍生共同體四種類型。行政單位與共
摘要:大中小學構建教師發展共同體,能夠彌補大中小學教師各自的不足,有效提升教師教育教學、科研能力及幸福獲得感,促進區域教育事業的長足發展。教師發展共同體活動可分為職前職后發展共同體、教學共同體、教研共同體、衍生共同體四種類型。行政單位與共同體成員需要共同努力,才能使組織充滿活力。
關鍵詞:大中小學教師,共同體,意義,反思
“共同體”一詞來源于英文Community,開展共同體的具體實踐也首先源自歐美,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美國的霍爾姆斯小組正式提出建立“大學-中小學伙伴關系”,此后,大學與中小學共同協作研究在全球范圍內展開[1]。在我國,大學與中小學協作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前以大學單方面知識輸出為主,大學通過函授等學歷教育,提升中小學教師的學歷和職稱,促進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和能力提升。
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大學與中小學之間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的伙伴協作關系,兩者之間平等互利,協同合作,因地制宜開展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嘗試與探討,形成了豐富的總結成果和探索研究。由于協同合作牽涉到兩個獨立運營的的工作單位,合作機制建立掣肘因素多,加之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體制機制不斷改革帶來一系列變化,教師職前職后發展教育成為一籃子工程,使大中小學協同合作紐帶聯結更緊,而新問題也不斷產生需要探討解決,大中小學教師建立教師發展共同體的理論意義和實踐仍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和進行反思。
一、建立教師發展共同體的理論意義
深化大學與中小學之間的協作,構建教師教育學習發展共同體,形成高校教師與中小學教師之間、高校在校師范生與中小學有經驗的教師之間、高校教師與中小學學生之間、高校在校師范生與中小學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建立大中小學教師發展聯盟、大中小學師生教學相長聯盟,促進職前職后教師的專業技能鍛煉和專業發展、創新能力培養一體化,打破大中小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理念等隔閡,形成連貫相通、脈絡清晰的育人模式,加強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對話,這些既是教師教育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也是教育機制改革與發展的基礎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大學和中小學自身的發展
從大學來看,與中小學的合作有利于自身的發展。作為向應用轉型的地方大學,理論研究需要與實踐相結合、以現實需要為依托,與中小學結成共同體,可使大學從基礎教育實踐中不斷汲取營養,使教育理論研究具有更強的實踐意義,更好實現為地方服務的功能。從中小學來看,與大學的合作也有利于中小學的發展;A教育育人理念改革勢必出現許多前所未有的問題,教學單位僅憑以往的管理育人經驗遠遠不夠,大學以其系統的教育理論和專業知識、自由獨立的思維方式為中小學實踐注入新鮮的血液,為中小學存在的問題提供多維解決視角,有利于促進中小學的學校變革。
(二)有利于大中小學學生培養
目前,中小學與大學在教育目標、教學內容等方面銜接不上,已有許多專家在關注和呼吁解決這一問題。構建大中小學教育共同體,以中文專業為例,有利于中文專業和中小學學生學科知識、能力培養一體化,促進中小學學生正確對待本國語言和傳統文化,積累對語言的感知,培養對包括漢字在內的本國文化的敬重和熱愛,促進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素質可持續發展。高校中文系與中小學學校協同培養,利用中小學的教學課堂、有經驗的教師指導中文系學生的職業技能,讓中文專業學生能夠在大學期間多次到教學崗位參與實踐,有利于學生專業技能培養,形成正確地職業角色意識,清晰自己的職業規劃和能力要求,從而使學生能夠在實踐和學習過程中主動彌補不足,不斷完善自身素質。
(三)有利于大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身份認同和增強幸福感
大學教師長久關注理論而不與實踐結合,許多教師都感到這是一大欠缺。同時,在大學教學過程中,面對剛進入大學的學生能力和知識方面的缺陷、思維方式固定化和學習興趣缺失,高校教師總想對中小學教育教學提出些自己的看法。而中小學教師面對剛大學畢業的新同事,驟然直面中小學教學和學生管理,表現出諸多能力不足,不由想對大學教育提出建議。
以前由于大中小學各自為政,互為壁壘,這些存在的問題只能是在閑話中淹沒。而建立教師發展共同體,大中小學教師溝通渠道暢通,大學教師深度介入并參與中小學教育教學活動,雙方通過指導在校大學生實踐、分享心得,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共同研究課題,打破了相互之間的壁壘,消弭了教師長久單個作戰、獨自成長,既無人指導,又無人分享的狀態,有利于培養教師的歸宿感和身份認同感,提高教師職業幸福指數。
(四)有利于形成科學合理的育人理念
長久以來,我國的教育是中小學以升學為指揮棒,大學在流于形式的新模式中因循守舊,教育改革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是中國的,但解決此一問題的理論大多來自歐美他國。雖說他山之石,可以借用,但常常是使用他國理論還沒有來得及消化,就要急忙丟棄,因為新的理論又要落實來指導實踐了。建立教師發展共同體,中小學及教師在互動中關注和思考教書育人理念,反思育人模式,有助于逐漸擺脫中國教育理論長期依賴他國輸入的局面,有利于教學工作者在反復實踐中逐漸形成符合本土教育實際和人才成長規律的育人模式和理念。
(五)對區域發展具有深遠的實際意義
每個人都要經歷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影響到每一個人。建立教師發展共同體,可以提升教師個人專業能力、更新育人理念,更好給社會和地方教育產出全面發展的公民和人才,高校服務地方作用得到最大彰顯,地方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以此平臺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大而長遠的實際意義。
二、教師發展共同體的實踐類型及反思
新教師對工作充滿熱情和憧憬,老教師雖然有一定的職業倦怠,但專業發展和提升是每個在崗者的心理期望,所以大中小學教師對參與教師發展共同體都不拒絕。教師發展共同體活動可以分為四種類型,即職前職后發展共同體、教學共同體、教研共同體、衍生共同體。職前職后發展共同體主要是讓富有經驗的中小學在校教師與大學教師一起指導在校大學生教育實習、見習。
大中小學教師共同切磋,達成一致認識,來培養實習、見習學生的實踐能力。這種共同體每年在實習或見習期間,持續一段時間,在實習或見習結束后,這種關系則處于松散狀態,前后交流只是偶爾請中小學教師來大學做講座而維持。等到第二年實習或見習時間,這種共同體又活躍起來,所以它的存在是藕斷絲連、間歇式的。教學共同體是有相對固定的主題或相對固定的對象而開展的交互式教學活動。共同體成員開展公開課時大家一起參與聽課評課,或就某一新教師的課程一起跟蹤聽課,共同評課,在相互探討中達成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或手段的認識。
或者是就某一課程開展同課異構,以便反思、提升教學質量。當然,還有一種相對官方的大中小學教學共同體開展活動的契機,那就是因為有文件或所在單位規定,高校教師必須到中小學去聽課或上課多少節,或參與中小學教學多長時間,這樣,中小學教學共同體的連接和活動開展更頻繁。應該說,教學共同體的內容更明確,開展方式也為全體成員熟知,開展活動方式多樣,活動成效與組織都充滿活力。教研共同體是大中小學教師都認為十分必要,可開展起來卻有些艱難。
首先高校教師熟悉的是高校,對中小學的情況不熟悉,而中小學教師,他們清楚中小學狀況,在實際教學中常常有不少棘手問題想解決,但苦于不知如何去提煉和結撰表達。兩者在一起溝通,常常會覺得各自關注點不同,甚至各自對對方的問題不感興趣,高校教師在指導中小學教師的時候,總是感覺不大被對方認同或對方壓根不能領會。
再有,想做教研的中小學教師不少,但真正能夠付諸行動的人卻少之又少,大多數人望而卻步,使得這種教研共同體受惠的僅僅是少數個體,而大多數成員,仍然處于未參加共同體之前的狀態,從而使共同體作用發揮有限。還有一種是在共同體中衍生的小共同體。因為興趣、關注點或研究內容相近或互補,其中幾個人會單獨開展針對性更強的教學或教研活動,這也是共同體常會出現的現象。[2]
應該說,通過建立大中小學教師發展共同體,成效明顯。大中小學要相互溝通、資源共享、共同培養人才現在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但客觀的說,它還遠沒有達到應有的顯著效果。雖然共同體建設在歐美已經具有實效,在我國也已經取得了長足發展和積累了寶貴經驗,但每一個教育實踐都是既具共性又具特殊性的過程,有可資借鑒的一般經驗,更需要依據執行者、實施者的具體情況而恰當調整和應對。每一個共同體具體到實踐操作層面,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妥善處理。從高校與中小學雙方或多方行政單位來說,所參與單位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合作機制,在行政角度給予支持和倡導,促使雙方平等、常態、深入開展合作,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同時,為共同體的健康發展,行政干涉又要注意適度,行政單位既要提供平臺和發展的支撐條件,同時搭建平臺之后又要讓共同體相對自由、自主地開展活動。其次,行政需要長期關注共同體的存在狀態并適時給予鼓勵和提醒。不管是中小學教師還是高校教師,各自有自己的日常教學工作,常常容易因為忙而慢慢忽視共同體活動,最后導致共同體名存實亡。
這時候行政單位恰當地提醒、督促甚至是創造機會非常必要,因為有來自單位的關注,對共同體成員也具有鞭策和約束作用。再有,大學教育學者看重理論,中小學教師關心如何操作,如何使兩者沒有疏遠感,溝通暢通、合作愉快,既需要共同體成員之間慢慢磨合和多進行交流,同時也需要行政單位適時給予正確地引導,促使教師發展共同體真正建立富有生機活力的紐帶。
從共同體內部來看,教師共同體首先需要一個好的領頭人,他要為人熱心,有號召和組織能力,還要在專業方面可以引領大家,給共同體成員提供專業幫助。其次,要有與領頭人關系要好、興趣一致并熱心共同體事務的支持者,這樣共同體業務工作才能較好開展。再有,參加共同體的成員都有維護組織的認識和行動。當然,除了人員組成要素之外,共同體運行良好,還要全同體成員在自由、自愿的基礎上,凝練出共同的發展目標,達成共同的利益機制,在真實情境下相互幫助解決問題,成員之間在工作學習方面產生相互的依賴感,有利于共同體長久發展。此外,共同體是人組成的,組織相對松散,所以要特別注意建立情感聯結,假如共同體成員彼此信任,相互欣賞,有良好的情感交流,將有利于共同體健康發展[3]。
總之,大中小學構建教師發展共同體,能夠彌補大中小學教師各自的不足,通過合作、探究、分享,有效促進教師個體教育教學、科研及人格的健康發展,提高教書育人的能力,對教師個人和區域教育事業的長足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佐藤學,鐘啟泉.學校問題透視——形成學習共同體[J].全球教育展望,2003(07):6-11.
[2]吳鐵鈞.中學教師教學共同體的類型及其運行狀況[J].基礎教育研究,2016(15):39-42.
[3]佐藤學.邁向基于協同的高質學習[J].中國德育,2016(07):31-34.
[4]杜淑珍,張雁玲.專家引領型大學英語教師學研共同體構建[J].高教學刊,2017(21):16-20.
[5]張玉榮.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課堂學習共同體構建[J].高教學刊,2016(12):34-35+37.
[6]阮顯政.淺議學習共同體的概念、特征及意義[J].高教學刊,2017(05):193-194.
[7]鄧倩文.學習共同體:“高”“大”銜接的立交橋——構建大學生學習共同體的實踐探索[J].高教學刊,2016(14):19-21+24.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