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創新思路

發布時間:2018-04-08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

摘 要: 互聯網應用人群在逐漸增多,互聯網也步入了多元化時代,互聯網的廣泛應用為大學生獲取信息提供了便利,對于傳統的校園文化建設也帶來了沖擊。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既是學校發展的基礎,也是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水平及綜合素質的有效路徑,為學生樹立了良好的精神

  互聯網應用人群在逐漸增多,互聯網也步入了多元化時代,互聯網的廣泛應用為大學生獲取信息提供了便利,對于傳統的校園文化建設也帶來了沖擊。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既是學校發展的基礎,也是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水平及綜合素質的有效路徑,為學生樹立了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正確的世界觀,在“互聯網+”時代,更加需要將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結合起來,將這種創新思維應用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校園文化,文化建設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結合起來,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就是李克強總理2015年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提出的“互聯網+”概念。

  淘寶、京東等購物網站是互聯網與傳統百貨市場的結合,支付寶、余額寶是互聯網與傳統銀行的結合,互聯網與傳統交通的結合便有了優步、滴滴打車等,而互聯網與傳統的紅娘相結合,便出現了各種交友網站和平臺。“互聯網+”這個時代機遇,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增強校園文化的吸引力和活力,這些問題值得思考。

  校園文化建設工作是高校對在校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臺,是全面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依托,是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精神面貌的主陣地,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新時代下高校全員育人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環節。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一些不良社會文化通過網絡傳播給大學生,對校園文化構成了巨大的沖擊。多樣性的網絡內容對大學生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很多大學生在享受網絡便捷的同時也沉迷于虛擬的網絡世界。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缺乏一定的辨別能力,虛擬網絡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校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1 互聯網影響著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1.1 互聯網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正面影響

  (1)互聯網開闊了高校校園文化的視野。“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 ”“象牙塔”等說法,說明了大學的相對獨立性,也說明了大學生們相對有限的文化活動范圍。不止是大學生,甚至部分教師都與社會沒有太多的交集。而隨著互聯網平臺的發展,大學生能快速獲取外界的信息,這使大學生的思想活動空間更加廣闊,也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開闊了視野,提供了思路。

  (2)互聯網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供素材。互聯網拉近了大學與社會的距離,也讓大學文化更加多元。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高校校園網絡也迅速成為大學校園文化的一個展示平臺。網絡環境中豐富多樣的素材、快捷發達的媒介載體,為高校校園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素材——網絡技術將任何信息都可以快速地進行分析整理,并快速地以圖片、文本、音頻和視頻等方式傳播。廣泛的素材帶來了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建設形式,高校校園文化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大大增強,高校校園文化的滲透力快速提高,將校園文化內涵的深度和廣度都擴展到了極致。

  (3)互聯網為高校校園文化提供了展示平臺。在互聯網普及之前,高校一直與外界聯系較少,也一直固守傳統文化,并沒有成為時代的主流、社會的主導;ヂ摼W共享性和互動性的特性使校內外信息的互通交流不斷加速,在高校中所發生的事件,經過互聯網的傳播,很快成為社會的焦點,增強了高校在社會中的影響力。“走出高校,走向社會”——高校校園文化向社會展現著它的獨特魅力,互聯網也成為了高校展示自我形象的平臺。

  1.2 互聯網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負面影響

  (1)互聯網信息的良莠不齊沖擊高校校園文化導向;ヂ摼W時代到來之前,教師的權威對學生有著深刻的影響。學生的思維模式和人格養成都與教師的培養息息相關,高校校園文化呈積極向上態勢。而在互聯網環境下,大量生動具體的圖片、視頻信息更便于理解和傳播,勝過傳統的說教。教師的權威性減弱,師生關系得以重構,互聯網與傳統高校校園文化產生了激烈的碰撞。良莠不齊的信息充斥著大學生的生活,許多大學生沉迷網絡、陷于迷惘甚至墮落。高校校園文化積極向上的主流導向在互聯網環境中也就無從談起。

  (2)外來文化的強勢擴張沖擊高校校園文化傳統。隨著互聯網的深入發展,很多外來文化走入了校園。外來文化繁榮了校園文化,同時也對校園文化傳統構成了強烈的沖擊。外來文化的交流實踐和融合碰撞,都蘊藏著外來文化強勢擴張的威脅。很多大學生在與多樣的外來文化交流的同時并不會進行正確吸收。諸如自由主義、極度功利主義、無政府主義、拜金主義等負能量的外來文化,讓大學生迷失成長的方向。

  2 建設“互聯網+高校校園文化”,打造校園文化品牌

  2.1 建設正能量的“互聯網+校園精神文化”

  許多高校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上都有較大的投入,如校園美化、文化設施建設、校園環境完善等,但是在校園精神文化方面較為薄弱、有待提高。校園文化活動往往還是停留在學校傳統的內容上,校園文化活動只注重活動本身,形式上缺乏創新,學生參與度不高,活動效果不明顯,對大學生精神層次的提升作用也并不明顯。建設“互聯網+校園精神文化”,利用學生喜歡的互聯網,實現各類信息的交互和碰撞,從全員育人、深度育人的角度來開展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工作。利用互聯網的優勢,高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校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等,都可以將微博公眾號、微信公眾平臺、QQ群等網絡平臺作為主陣地,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2.2 重視管理多元的“互聯網+校園新媒體”

  高校都有校園報社、校園編輯部、校園廣播站等,而互聯網的興起讓這些校園傳統媒體的關注度大大降低。社會上很多的媒體單位推出了各種網頁報紙,手機報等,極大地引起了高校學生的關注度。高校校園也開始流行新型媒體,校園中也開始傳播很多學生自己制作的網頁、打造的公眾平臺。網絡媒體的興起,一方面需要高校提高對網絡媒體的認識,重視網絡媒體并將網絡媒體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由學校統一領導管理,F在,大部分高校都設置了獨立的網絡管理組織機構,包括校園網絡站、網絡信息中心、青年媒體中心等等,都由專門的工作人員管理。另一方面,想要提升校園文化建設成效,網絡媒體平臺的建設和呈現都顯得特別重要。

  校園文化建設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目的是實現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引導,當代大學生生活在網絡時代下,每天通過電腦、手機等終端獲得海量信息,將更多的注意力也集中在網絡中,因此,關注學生之關注,及時調整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的形式,與學生間建立最有效的聯系,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工作。高校要支持校園網絡媒體的建設,加大校園手機媒體建設中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保障校園網絡媒體的建設發展。

  2.3 打造便利有效的“互聯網+校園服務平臺”

  高校校園內的廣大師生都在應用手機媒體網絡,將校園服務的陣地向手機互聯網轉移,從服務結構、服務形式、服務內容等方面逐一調整,打造新的校園平臺體系,將互聯網時代性、開放性、凝聚性、創新性的特點與校園平臺服務充分融合,并從制度上完善和保障網絡時代下的校園安全。以“讓數據多跑路、讓學生少跑腿”的服務宗旨,上線“互聯網+校園服務平臺”,比如依靠互聯網實現圖書借閱查詢、成績查詢、教師查詢、校園卡充值等功能。通過電腦、手機客戶端等多種方式登錄“互聯網+校園服務”平臺,集快速導航、特色直達、新聞瀏覽、便民服務、校園公示等多種模塊,實現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模式。

  網絡是社會文化的一個新型載體,并不是高校校園所特有的。在高校校園文化中,學生是主體核心。高校校園利用“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思維融入校園文化之中,更好地發揮校園文化的作用,繁榮校園文化,傳播正能量,將中國青年的好故事、好聲音傳遞到校園中,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推薦閱讀:當代教育與文化論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這篇當代教育與文化論文發表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擔負著文化傳播的重要任務,校園文化也會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那么如何建設高校校園文化呢?論文從文化生態學的視角分析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論文進行了如下解析,并探討了地方高校校園文化和地方社會發展的相互關系。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