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3-17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在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科技的進步來自于知識的凝聚,而人才是知識的載體,人才為企業創造出了新的知識,也引領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在現如今,知識型人才對于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有重要的作用,這些人才又來源于高校,高校如何培養出復合型人才是現階
在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科技的進步來自于知識的凝聚,而人才是知識的載體,人才為企業創造出了新的知識,也引領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在現如今,知識型人才對于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有重要的作用,這些人才又來源于高校,高校如何培養出復合型人才是現階段要研究的重點,對于科技發展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校地合作,復合型人才,人才培養
一、校地合作產生的背景
我們所稱的校地合作,主要指的是高校與高校所在的地域范圍內或者地域范圍之外的公司、企業或者政府之間的合作。校地合作對于高校和企業而言是所謂校地合作,指的是院校與院校地理位置所處區域或其他區域范圍內的地方政府、企業等部門的合作。校地合作對于高校和地方乃至國家的發展而言,是一種雙贏的模式。校地合作一方面有利于高等教育從知識理論層面向實踐層面擴展,另一方面通過人才的傳輸,也有利于社會的進步。校地合作不僅僅是一種將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其更是高校處理好于地方政府、企業和市場的關系,從而促進校地和諧相處的一種手段。
校地合作之所以產生,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使高校和地方發展帶來了挑戰。這種轉變促使高校與政府逐漸形成了相互依存,共促發展的關系,這就推動了校地合作的產生。其次,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趨勢推動了校地合作的發展。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對政治經濟發展都具有反作用,為了處理好這種反作用力,使其充分發揮作用而不是產生人才過剩的后果,高校和當地政府以及企業之間必然要尋求一種平衡,為了尋求這種平衡的關系,校地合作這種模式便應運而生。最后,交通技術以及通訊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校地合作的發展。交通技術和通訊技術的發展,使得一些傳統的就業觀念和束縛不再存在,使得人們之間的出行和溝通更加便利,這都間接的推動了校地合作的產生。
二、校地合作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障礙
校地合作這一培養人才的模式,對于高校和地方乃至國家的發展都極為有益,但是校地合作這一人才培養模式也存在著一些障礙。
(一)高校的校地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尚不健全
我國校地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起步較晚,我國的校地合作正式起步可以說來自于1982年憲法中規定的合作辦學思想,到了1984年,中共中央提出“科學即是要為國民經濟服務”,對于高校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了進行大力支持。以此為契機,在以后的20年內,逐漸形成了高校與地方政府以及企業合作的局面,并演變為校地合作。但是,正是由于我國的校地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起步晚,再加上高校重視力度不夠,因此,在這一教學模式中存在著諸如院系協作能力不強,學生積極性不高等問題。
(二)政府的對接機制尚不完善
對于校地合作這一模式中處于對接方的政府,往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現實中,一些地方政府意識不到引進人才的重要性,在高校與政府的對接中表現的十分消極,這種消極的態度往往使高校處于一個尷尬的地位,也會打消高校的人才輸出積極性,對于校地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極為不利。
(三)國家的校地合作相關法律或政策不夠全面
國家對于校地合作這一人才培養模式非常重視,尤其是我國處在建設法治國家以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時期,校地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更應該受到重視,但是我國關于校地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相關政策卻是不多,僅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及《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有所涉及,這使得校地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推進沒有政策依據,也就阻礙了這一模式的發展。
三、校地合作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對策
(一)健全校地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對于校地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首先,高校應該加強院校各部門的協作,主動承擔地方科研項目以及課題,促使知識向經濟的轉化。其次,高校應該鼓勵學生積極進行社會實踐和研究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社會實踐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后,高校應該根據地方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精準定位,進行相應的人才培養。
(二)推進政府完善對接機制
政府在校地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政府應該積極主動地對地區的發展進行調研,明晰地區發展缺口,了解人才需要,主動承擔起校地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中作為對接方的責任。在實際對接過程中,地方政府應該制定相應的政策,并與高校簽訂引進協議,同時,政府還可以作為第三方,在高校與企業之間搭橋牽線,促進高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為校地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保駕護航。
(三)國家建立全面的校地合作政策
我國的校地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起步較晚,因此在校地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相關政策上不夠完善,政策的不完善使得高校和地方政府或者企業在進行合作的時候放不開手腳,這就使校地合作這一模式難以發揮真正的效用。國家應該制定一個總綱性的政策,對校地合作這一模式進行指導,并將具體政策制定權下放各級政府,使各地政府能夠根據地方情況因地制宜的制定相應的政策,推動校地合作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廣銀.產教研融合—高等院校的一項重要使命[J].求是,2012,(1).
[2]陳三林.校地合作創新機制研究[J].科教文匯,2015,(6).
[3]羅國榮,羅秀.校地合作實現高校與地方經濟社會的互動雙贏[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6,(11).
[4]吳淦國.加強市校合作開發人力資源[J].資源產業,2005,(3).
[5]王軍云.努力加強校地(企)合作促進教育科技經濟相結合I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03,(5).
推薦閱讀:職業教育論文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現如今,很多高職院校在辦學過程中都開始采用校企合作模式了,這對學生就業和企業選擇人才來說都是很有幫助的,很多人也進行過一些研究。本文是一篇職業教育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