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大學教育中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相關路徑

發布時間:2018-03-09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

摘 要: 近些年,我國高等教育獲得了良好的發展,高等教育入學率也在逐漸升高,在校大學生數量也在逐年上升,高等教育規模也在擴大。而教育大國并不等于教育強國,在高等教育空前繁榮的背后,也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大學校園中丟失了一些傳統的文化,大學校園文化建

  近些年,我國高等教育獲得了良好的發展,高等教育入學率也在逐漸升高,在校大學生數量也在逐年上升,高等教育規模也在擴大。而教育大國并不等于教育強國,在高等教育空前繁榮的背后,也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大學校園中丟失了一些傳統的文化,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不容樂觀。大學教育有效性也只是一種文化特性,學校想要獲得良好的教育,必須追究文化根源。為此,學校改革應把文化建設作為提升教育力量的重點,這樣才可以真正做到教育強國。

  [關鍵詞]大學文化,校園文化,高等教育

  一、大學文化的作用及其建設的重要性

  (一)文化與大學文化

  文化,一般的定義為“人類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方面。大學文化是大學全體成員在對知識進行傳承、整理和創新過程中形成的,是與大眾文化或其他社會文化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亞文化系統,是大學在長期育人和教育實踐過程中創造和沉淀并凝聚在優良傳統中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其中的精神文化包括校園歷史文化傳承和絕大多數師生認同的辦學理念、價值取向、大學人的思維方式及精神風貌等,即通常所說的大學精神。一般來說,大學文化更多的是指大學校園所特有的精神意識環境和思想觀念氛圍。

  (二) 文化的作用

  荀子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文化的作用在于其“濡化”功能(周密,2005)。華中科技大學涂又光教授著名的“泡菜理論”認為,泡菜水的味道決定了泡出來的蘿卜白菜的味道,學校全部的工作就是調制好這個泡菜水,營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這個氛圍中去思考,理解,感悟,凈化靈魂,升華人格,完善自己,這個泡菜水就是校園文化(姚海濤,2010)。教育部原部長袁貴仁說過:“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大學的教育教學過程實質上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的文化過程。所謂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說到底都是文化育人(袁貴仁,2002)。”

  (三)大學文化的作用

  文化是無形的,又是無所不在的。它是一種傳統,一種風氣,一種比紀律隱蔽但卻更有效的行為規范,一種彌漫于整個校園、涵育學生心靈的氛圍,它對學生的影響要比一般的理解大得多,甚至超過了學生所掌握的具體專業知識,對學生的人生發展產生著更久遠更深刻的影響(徐曉村,2002)。感受過牛津大學濃郁文化氛圍的人都贊同這一觀點:牛津對學生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它的生活環境而不是其他,學生正是在所處的文化環境中通過積極主動的思考和感悟而學到東西(居安平,2007)。耶魯大學的一位畢業生說,耶魯大學給予他的不僅是具體的知識,還包括價值觀、道德觀、思考習慣等,這些對一個人一生都至關重要,但這些都不是某個個人或課程給他的,而是存在于耶魯大學的文化中(楊福家,2008)。我們說北京大學的學生有北京大學學生的氣質,清華大學的學子有清華大學學子的神韻,這都是大學文化浸潤的結果而非其他。大學內在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正是它的文化影響。

  大學校園文化,除了能夠提高學生和教師的文化修養,還是學術、思想創新的根本動力。專業課程所給予學生的僅僅是將來為社會服務的知識和技能,而一個人,只有掌握了先進的科技知識和學術方法,同時又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才算較全面地具備了創新的條件。像愛因斯坦這樣杰出的物理學家都在強調人文教育對于專業教育的絕對必要性,把那種沒有人文背景的純粹技能訓練諷刺為“馴狗術”(黃萬盛,2007)。

  (四)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對于文化的重要性,英國諾丁漢大學校長、復旦大學前校長楊福家院士指出:“大學之所以稱之為大學,關鍵在于它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2008)”南方科技大學前校長、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院士認為:“要建成一流大學,需要比硬件更深入的東西——就是文化(2007)。”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前副校長、教育部前副部長趙沁平說:“沒有文化底蘊的大學,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學;一所追求卓越的大學,如果缺乏卓越的大學文化,其永遠不可能成為卓越的大學(2007)。”大學需要個性,大學的個性既體現為學科優勢,更體現于校園文化。文化是大學區別于其他社會組織的特殊身份證,是大學的靈魂(眭依凡,2004)。校園文化現在越來越多的受到重視,有學者認為,“未來學校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學校文化的競爭”,“校園文化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二、我國大學文化建設的現狀

  (一)大學教育及文化

  教育可概分為兩大類:一是專門的、實用的知識與技能教育,作用于獲取個人現實利益和促進社會富裕與健康的發展;一是普遍的、非實用的純粹知識的教育,作用于人性的完善和社會文明的進步,二者的有機結合與貫通,才能構成完整的教育理念(嚴琳,2005)。在中國傳統大學亦即書院式高等教育中,其教育理念一直著重于純粹知識的教育與人格的培養。晚清以降,科舉制度廢除,學堂教育興盛,引進了西方現代教育模式,因為急需加入世界現代化潮流而求強國富民的焦慮,遂將教育理念轉為著重于專業知識的培養。新中國成立以后,由于急用先學以求立竿見影,20世紀50年代大學院系調整,專業教育壓倒一切,人文教育地位下降,理工大學的人文學科建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目前,我國普遍把大學定位在“人才工廠”,學校的大樓和大師都屬于“生產工具”,學生就是大學的“產品”,就業率是檢驗產品合格的標準(郝英奇,2008),F代高等教育所培養的是所謂的“專家”,而不是“學者”,是分門別類的“專業技術人才”,而不是具有人文素養的社會主體。近些年來轟轟烈烈的大學建設中,我們注重的往往是大樓、大校園、大設備的投入,卻忽視學科、學術、學風以及人本等精神內涵的發展,浮躁學風、官僚作風、學術腐敗等在大學校園中隨處可見,學習風氣不濃,學術水平下降。

  (二)大眾文化對大學文化的影響

  近年來,在文化產業化的推動下,大眾文化興起,電視、網絡、報紙、街頭隨處可見的都是大眾文化的影子,曾經的藝術電影大師也轉向拍商業片。在此背景下,大學校園文化也逐漸沾染上了大眾文化的風氣,熱衷“K歌”比賽,癡迷于周星馳的“無厘頭”,網絡論壇基本都是沒有思想、沒有文采的“水帖”,“電游”更是大多數學生的“必修課”,文學、藝術等活動在高校校園難覓蹤影。有學者調查,對于“大學生應當成為無神論者”,26.5%的學生持“反對”態度,29.5%的學生表示“不清楚”;對于“應當加強對大學生進行無神論教育”,17.9%的學生持“反對”態度,23.1%的學生表示“不清楚”(冼德慶,2008)。在科技迅猛發展、學生皆以電子產品“武裝”自己的今天,這樣的調查結果令人震驚。今天的大學生已經失去了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

  (三)現有制度文化的局限

  在提高教育有效性方面,許多學校的努力方向往往是尋求一種有效的、規范的學校運行模式,如學校安全管理制度、學生成績管理制度,教師績效考核制度,等等,其核心就是試圖建立一種技術性的規范體系,使學校像其他社會組織一樣按照某種規范模式有序運行,這樣做的結果就使得學校組織愈來愈科層化,而科層化的結果則使教育工作愈來愈機械化、封閉化,教師愈來愈像雇員,教育愈來愈像技術操作。

  (四)校園文化理解的狹隘化

  校園文化最怕制度文化過于刻板化,環境文化過于世俗化,精神文化過于政治化。一講制度文化建設,似乎只有嚴肅校規校紀;一講環境文化建設,似乎只有不惜代價斥巨資建高樓大廈;一講精神文化建設,似乎只有政治理論入腦入心入課堂。大學文化的內涵之豐富、外延之博大,何致如此之狹隘?大學文化的趨同化就是大學的無文化。大學文化有改善、發展和塑造人的作用,如果大學文化發生問題,也可以壓抑、扼制、扭曲一個人(趙沁平,2007)。

  對校園文化的理解狹隘化,一是僅把校園文化理解為德育教育,忽略了校園文化在養成健全人格、培養學術品格、完善文化修養方面的作用;二是把校園文化建設理解為課堂之外的藝術教育和學生的課外文化活動,忽視了高校校園文化內容的思想性、學術性和美育性;三是對校園文化活動主體的認識單一,認為校園文化只是學生的事,忽視教師以及管理者在呈現和建設校園文化中的示范引導作用。這些傾向都窄化了對校園文化功能的認識,影響了校園文化的建設。

  (五)大學文化建設的緊迫性

  “目前我國一些大學的確設施很好,也積聚了一批人才,但是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化,這就像沒有靈魂”(朱清時,2007)。“大學校園文化的建設又十分急迫,言其急迫,還因為這個問題至今尚未引起所有人的驚醒、警覺(許嘉璐,2004)”。

  三、大學文化的建設與重構

  (一)大學文化建設的關鍵是要有好的辦學思想和理念

  朱清時院士說:“優秀大學文化的形成并不一定要很長的時間,關鍵是要有好的辦學思想和理念。”辦學理念包括辦學宗旨,指導思想,支配學校全體師生員工的價值觀念、行為模式等。表明學校是一所什么樣的學校,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是學校價值觀的集中體現,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原動力,是學校文化識別的核心。哈佛大學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在北大演講時指出,在這個變化的時代,堅持教育的功能和理想乃是致力于照亮人性之美(2008)。

  西班牙思想家、教育家奧爾特加·加塞特認為:“從嚴格意義上講,大學是為了把普通學生教育成為有文化修養、具備優秀專業技能的人(2003)。”目前,很多高校提出大學理念、大學精神、文化大學、素質教育,等等觀點,都自覺或不自覺地與高等教育這一主題相關。

  (二)大學文化建設是一個持續過程

  文化建設包括傳承和重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各高等院校都形成了自己一定的校園文化,正在或將要進行的大學文化建設,都必須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重構不是通過發布或傳播完全新的規范或觀念來個別的或集中的對已有的文化進行重新界定或改造,而是通過無數的、連續性的決策對大大小小的事情產生影響,對原有的規范和廣大師生的心向進行完善、簡化或根本的改變。

  (三)校長對學校的文化建設具有重要責任

  大學是由校長、教師、學生三部分組成,校長作為一所學校的主要責任者,在學校管理中,要遵循教育規律,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要懂得校園文化在教育和學校發展中的重要性,并善于把自己的思想轉化為全校師生的共識。北京大學校園文化的基本精神形成于“五四”時期,當時北京大學的校長是蔡元培,如果沒有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理念,也就沒有后來中國第一學府的北京大學。有人評價蔡元培為“北大之父”、“中國教育之父”,可見校長之于一所學校發展的重要。

  (四)校園文化建設的重點是教師隊伍的建設

  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建設者,高素質教師在學問和人格方面的魅力是一所大學所特有的風景。清華大學原校長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大師以及他們所在的整個教師隊伍正是校園文化的主要承載者、建設者和傳遞者。從這個角度說,校園文化的建設首先應該是教師隊伍的建設,把教師當成學校的主體,把教學與學術研究置于學校的核心位置,把學風建設作為重要工作來做,這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

  (五)校園物質文化建設

  校園物質文化包括建筑、景觀、教學活動、學術活動、科研成果等人們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外顯的東西。校園物質文化的建設,應做到布局規劃合理,建筑適用美觀,環境優美高雅,圖書館資料豐富,教學、科研設備完備先進等,使師生自覺不自覺地受到環境的熏陶,激發追求高層次文化的欲望,使學校的師生員工及社會公眾對學校的大學精神等校園文化產生認同并引導社會文化潮流。

  (六)校園制度文化建設

  制度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校園文化內容之一,它是通過學校的制度和規范,在長期的作用下形成的教師、學生、管理人員的行為自覺,具有行為規范和認識導向的作用。良好的制度文化使學校內部的溝通和協調變得容易,使教師、學生和管理人員之間容易形成共識,使他們的行為和習慣符合學校期望的方向,使學校的教學、科研工作更高效。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的保障。

  (七)大學文化建設與人文教育

  大學校園的文化建設,說到底是一種人文教育,要建設大學的校園文化,就需要加強學校的人文教育。耶魯大學的理工科在美國僅僅是二三流水平,但其一直被視為世界一流的大學,關鍵在于其人文教育(薛涌,2013)。使理工院校注入人文精神,人文院校注入科學精神,促進人文與科學的結合,把校園文化建設與對學生的人文教育聯系起來,把人文教育和科學精神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培養既具有專業技能又有人文關懷的完整的大學生。

  四、結語

  一所大學如果僅有現代化的大樓而沒有文化浸潤,不免淺薄;一所大學如果缺乏深刻的文化內涵,永遠不可能成為卓越的大學。在大學的文化建設中,要真正回歸大學的文化本質,就必須走出狹隘的、表面化的校園文化建設的誤區,變狹窄的“校園文化”為寬廣的“校園文化”。

  因此,如果學校的校區建設是大學發展邁出的左腳的話,那么你必須緊接著邁出右腳,即文化建設(眭依凡,2004)。

  [ 參 考 文 獻 ]

  [1] [美]德魯·吉爾平·福斯特.哈佛大學校長北大演講:教育是照亮人性之美之光[J]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8:104.

  [2] [西班牙]奧爾特加·加塞特,著.徐小洲,陳軍,譯.大學的使命(第3版)[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5.

  [3] 郝英奇.大樓、大師、“大”學生[J].現代大學教育,2008(1):17-20.

  [4] 黃萬盛.大學理念和人文學[J] .現代大學教育,2007(1):1-12.

  推薦閱讀:大學體育人文教育相關理論實踐思考

  大學體育人文教育理論中融入了人文教育因素,這對大學生體育教育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對于豐富體育教學方式也有一定的幫助。只有優化體育課程結構,培養學生良好、健康的生活習慣,增強個人體育技能,才可以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下面文章主要根據大學體育人文教育理論的作用,開展多樣化的體育運動項目,提升體育活動的文化娛樂功能,創新大學體育教學模式來介紹大學體育教育理論實踐。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