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2-01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不管是運動競賽的運動員,還是娛樂健身的鍛煉人員,他們在執行動作中,總是會不自覺的自言自語,這就稱之為自我談話。一般運動比較成功的成年人都會自我談話,自我控制研究表明,思維抑制比思維表達更容易造成自我控制損耗。思維表達是人的本能,自我談話也
不管是運動競賽的運動員,還是娛樂健身的鍛煉人員,他們在執行動作中,總是會不自覺的自言自語,這就稱之為自我談話。一般運動比較成功的成年人都會自我談話,自我控制研究表明,思維抑制比思維表達更容易造成自我控制損耗。思維表達是人的本能,自我談話也是現代競技心理訓練中應用最為普遍的技能之一。為此本文對自我談話的具體內涵展開研究。
關鍵詞:自我談話,運動競賽,運動員
1自我談話的定義與本質
哲學家與心理學家描述“和自己對話”的術語包括內心獨白、聽覺表象、私下演講、內心演講、自我對話、自我陳述、自我交流、言語思維以及意識流等。目前,運動心理學領域稱之為“自我談話”描述。
上述的界定都認為自我談話或是發出聲音的自言自語,或是發生在大腦內部的思維。然而,也有研究者認為自我談話也可以是非言語的肢體動作(肢體語言)。Chronic認為,自我談話可以以口頭或非口頭的形式呈現,比如一些同語、想法、笑容或眉毛的挑動等。VanRaalte等也認為,自我談話可以包括表象、內心演說、手部或身體姿勢等。Hardy等認為應該從多維的視角理解自我談話,他將自我談話描述為“與運動員對自己進行的言語有關的多維現象”。
這種自我言語主要用于調控認知、解釋情緒、提升努力以及提供鼓舞。同時,他認為自我談話應與其他認知加工概念區分,這種自我陳述可能是自發無意識的,也可能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的。自我談話的本質應包括6個維度:(1)效價維度,即積極或消極的;(2)顯性維度,即發聲或不發聲的;(3)自我決定維度,即指定安排或運動員自由選擇的;(4)動機解釋維度,即對運動表現是促進的或抑制的;(5)功能維度,即以指導技術為主或以提升動機為主;(6)頻率維度,即經;蚺紶。
以往的研究大多采用回顧式訪談或問卷獲取運動員競賽時自我談話內容并進行相應的分析,這種研究范式可能會因為遺忘效應而降低結果的準確性與全面性。因此,VanRaalte等采用現場實驗考察被試者在完成運動技能期間自我談話內容。該研究要求被試者在投擲飛鏢時大聲報告頭腦中出現的內容,由研究者與被試者分別就自我談話內容進行歸類,結果表明,研究者與被試者對自我談話內容的理解與歸類存在一定的差異。這提示,觀察者與行為者差異可能存在于以往的質性研究中,研究者應充分考慮被試者自我談話的意圖與原意。
2競技運動中自我談話應用形式與內容挖掘
早期有關體育運動中自我談話的研究主要采用行為觀察、訪談等質性研究范式。VanRaalte等對網球運動員賽場行為觀察研究發現,30%的網球運動員使用可觀察的自我談話與肢體語言。結果表明,自我談話一般發生在運動期間,地點集中于運動場所,內容主要涉及到本質、個人、任務指導、結構以及其他方面,應用自我談話的原因包括認知與動機兩方面。
3自我談話與動作表現
3.1自我談話效價與動作表現
關于積極與消極自我談話十預效果比較的研究,出現在自我談話研究的早期階段且研究數量較少。傳統觀點認為,積極自我談話對操作表現具有促進作用,而消極自我談話對操作表現具有抑制作用。然而,Tod等對自我談話與運動表現關系的系統分析則得出不同的結果。11項考察積極與消極自我談話對操作表現影響的研究分析表明,75%的研究支持了積極自我談話對操作表現具有積極的影響,沒有研究表明消極自我談話對于操作表現具有抑制作用。導致該結果的原因可能與總體研究數量偏少有關。
此外,對于積極與消極自我談話的界定也僅存在于自我談話的內容而非結果可能也是原因之一。換言之,即便是消極的自我談話內容,運動員也可能將其解釋為積極的、具有促進作用的。例如,早期Jones等提出的焦慮方向理論認為,焦慮不僅具有強度之分,亦有方向之分。所謂的方向即運動員對焦慮體驗的解釋,或解釋為對運動表現具有抑制作用,或解釋為對運動表現具有促進作用。因此,自我談話對操作表現的影響不僅在于自我談話的內容是積極或消極的,還在于操作者對其的解釋。
3.2自我談話功能與動作表現
關于自我談話與操作表現關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比較激勵型與指導型自我談話的差異。在另一項飛鏢投擲的研究中,Aghdasi發現指導型自我談話對于女青少年、兒童學習飛鏢投擲具有積極的效應,與控制組相比,練習結束后即時測試、保持測試以及遷移測試均優于控制組。對于非優勢手而言,指導型比激勵型自我談話更有效。該研究進一步支持了指導型自我談話適合處于技能學習初級階段練習者。
Dana等研究發現,激勵型與指導型自我談話對不同類型(分立與連續)運動技能學習效果具有不同的影響,指導型自我談話對于飛鏢投擲(分立技能)效果更佳,而激勵型自我談話則更有利于動力平衡技能(連續技能)的學習。然而,在評價學習效果的保持測試階段,兩者不存在顯著性差異。這提示,至少在短期學習效果層面,指導型自我談話對于精細類技能更有效。
此外,特殊人群的研究結果也支持了自我談話的任務匹配假說。Beneka等考察激勵型與指導型自我談話對膝關節半月板損傷人群平衡的影響,結果表明,激勵型與指導型自我談話均有助于促進患者的平衡表現?赡艿脑蚴,作為處于弱勢的特殊人群,激勵型自我談話能夠提升其自信心與努力程度,而指導型自我談話的作用體現在平衡能力對于膝關節損失患者來說依然是初學技能。
3.3自我談話內容來源與動作表現
鑒于以往研究均采用研究者指定自我談話內容,而沒有顧及被試者自身的語言與思維習慣。因此,考察指定自我談話與自選自我談話效果差異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Weinberg等比較自我談話內容(指導型、激勵型、兩者混合型)與自我談話內容來源類型(指定與自選)對大學生長跑運動員成績的影響。結果表明,自我談話內容與來源類型不存在主效應,但自我談話提高了運動員的成績。運動技能學習領域中反饋研究表明,與指定反饋方式相比,自我控制反饋方式更有利于技能學習,行為程序領域的研究也表明,自選行為程序效果優于指定行為程序。
3.4自我談話表述形式與動作表現
Seney等從認知任務的視角驗證提問式自我談話與陳述式自我談話對認知操作的影響差異。PuchalskaWusly等對此的驗證得到了類似的結果。這提示,自我談話效果存在語言學表達的差異,而這種語言學差異具體體現在個體的語言表述習慣與思維習慣上。因此,該研究間接支持了自我談話內容來源類型可能對操作表現產生主效應的假設。
綜上可知,自我談話能夠促進動作表現。然而,大多數研究以大學生、青少年、學生運動員等為被試者,競技水平較低,針對高水平精英級并結合競賽表現的實證性研究較少。因此,現有的自我談話與動作表現關系研究成果,對于豐富體育教學手段或改進動作技能學習具有指導意義,但自我談話是否促進高水平運動員動作表現,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4自我談話的影響因素
4.1個人因素
影響自我談話的個人因素,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成就目標。鑒于前期的研究均以消極自我談話為主,Harwood等探討了目標定向與積極自我談話的關系,結果顯示,高任務中等自我定向者比低任務中等自我定向者、中等任務低自我定向者使用更多的積極自我談話。近期,Zourbanos等考察體育教學情境下自我談話與成就目標的關系,結果顯示,目標定向與能力知覺對中學生的積極與消極自我談話具有累加與交互效應。這提示,能力知覺與目標定向會影響體育教學情境中學生的自我談話,該研究結果與競技運動情境中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此外,狀態焦慮可能是另一個影響自我談話的個人因素。鑒于自我效能感是自我談話與動作表現關系的重要中介因素,成就目標得到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然而,運動員的其他人格特征(心理堅韌性等)也可能影響其自我談話的內容與效價。此外,東西方學生自我談話的差異也為運動員自我談話的人格特征差異提供間接依據。因此,未來研究可在人格方面對運動員自我談話的影響因素進行更為廣泛的研究。
4.2情境因素
關于影響自我談話的情境因素可分為兩類,一類與競賽情境(比賽進程)有關,另一類與隊內環境有關。VanRaalte等首先對影響自我談話的競賽情境進行研究,確立影響運動員自我談話產生的比賽進程因素。Hatzigeorgiadis。則將比賽進程擴展至運動員目標期望的實現與否,該研究支持了VanRaalte的觀點,即運動員的自我談話與其競賽中預期目標實現與否有關。
除了教練員之外的隊內環境因素中,其他諸如團體凝聚力、團體情緒、組織氛圍、領導行為、人際信任等,也有可能影響運動員的自我談話。顯然,未來研究可從團體心理學的視角開展更多關于隊內環境因素的自我談話研究。此外,有關教練員言行對運動員自我談話的影響研究大多屬于相關性研究,難以確定其因果關系,未來應在方法學層面進行突破,采用實驗性研究揭示自我談話與情境因素的因果關系。
5研究展望
5.1加強本土化研究,研制中國文化背景下的自我談話測量工具
薩巫爾·沃爾夫假說認為語言結構是文化結構的本源和決定因素,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認為社會文化結構是語言的決定因素。此外,日常生活經驗也告訴我們,語言表達習慣與社會文化、民族習俗等存在密切聯系。由此可見,無論從研究角度,還是立足于大眾經驗,語言與文化之間的密切聯系是顯而易見的。
自我談話既是一種內部言語,也是一種思維表現。個體的思維方式、認知觀念受到先天遺傳與后天環境的影響,而后天環境中的社會文化又充當著重要的角色。Peter等,比較東亞與歐美學生在自我談話運用以及自我談話對操作表現的影響差異,結果發現,與歐美學生相比,東亞學生更多運用消極自我談話。因此,探討中國文化背景與競技體育體制下優秀運動員自我談話內容與結構、研制中國文化背景下的運動員自我談話測量工具尤為必要。
5.2介入認知神經科學技術,揭示自我談話的內在機制
認知科學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心理學研究中。認知科學技術的引入可以解答個體認知行為發生過程中大腦神經活動的規律,為解密“大腦黑箱”提供硬件支持。以往競技運動心理學的研究更多是通過對比的方式了解運動員之間行為學指標差異,而行為學指標對應的腦生理層面機制沒有得到解答,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技術恰恰解決這一不足。已有研究發現,發聲與不發聲的自我談話均涉及到大量腦區域的參與,而國內一項研究也表明,自我談話與視覺表象技術對肌電、a波、日波以及θ波均存在顯著性影響。
5.3引入壓力情境,提升競技運動研究的生態學效度
運動技能學習階段理論認為,處于自動化階段的高水平運動員在技能執行過程中是無意識的、自動化的、無需付出意志努力的。因此,通過自我談話保持技能執行過程的專注度可能是不必要的,甚至可能出現逆效應。例Tod等對自我談話與動作表現關系系統分析的結果表明,消極自我談話對于操作表現不具有負性影響,可能的原因是自我談話與動作表現關系的研究中大多數被試者的競技水平較低且沒有引入壓力情境。顯然,優化競技壓力下運動員自我談話應用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因此,如何在高生態學效度的條件下,考察自我談話干預技術對高水平運動員操作表現的影響,是未來自我談話領域值得關注的重要方向。
推薦閱讀:大學體育教學模式創新探索增強學生體質
目前高校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健康狀態日漸下滑,這是令高校教育工作者頭疼的問題,他們不僅要注重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還要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因此大學將體育教學融入到了新課改中,在學生數量逐漸增多的前提下,增強學生體質,創新教學模式是高校人才培養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針對大學體育教學出現的問題展開研究,探索教學創新模式,以多樣化教學形式提升體育教學水平。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