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6-13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礎,不論是知識教育還是素質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公民教育是每個出生在這個國度里的人都有權接受的教育,如在未成年前須接受的義務教育,以及此后的職業技術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本文是一篇 教師論文發表 范文,主要論述了公民
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礎,不論是知識教育還是素質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公民教育是每個出生在這個國度里的人都有權接受的教育,如在未成年前須接受的義務教育,以及此后的職業技術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本文是一篇教師論文發表范文,主要論述了公民教育內容的完善與整合。
摘 要:公民教育關系到公民現代人格的形成與完善,關系到社會的全面發展與進步。實現公民教育內容的完善與整合,是完善公民教育體系,完善思想政治理論的需要。
關鍵詞:公民教育,教育內容,完善
一、公民教育的內涵
公民教育是以現代社會的發展為背景,以培養公民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為目標,以知識的傳授、價值觀念的形成以及技能的訓練為內容的現代教育,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關鍵,是現代教育的本質與目的的重要體現。
二、我國公民教育內容存在的問題
1.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現代社會發展不適配
公民教育內容是公民教育的性質和發展狀況的具體體現,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雖在不斷發展和調整,但及時有效的教育內容創新不夠,反映現實社會與人的發展要求的教育內容未能及時整合到教育系統中并付諸實踐,難以與現實狀況相銜接,在時代和人的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受到沖擊,致使學生出現了一些消極、抵制情緒,導致教育效果不佳。
2.現有教育涵蓋內容不全面
現代社會不僅要求公民具備思想政治、道德素養,還要求具備現代民主法治觀念等適應現代民主社會特點的資格要求;不僅要具備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價值觀念、道德品性,還要求具備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自身所必需的社會經驗與能力等等。然而,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并未能充分涵蓋這些內容要求。
三、完善公民教育內容,培養現代公民
公民教育是將個體的人格與行為引導到正確的方向并使之達到一定高度和水平,以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要求的實踐活動,是培養與造就現代公民的基礎工程。教育內容的科學選擇與創新是公民教育成功的前提與保證。
1.強化主體意識的培養
首先,培養與提高學生的自我意識。必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鍛煉、自我提高的意識與能力。要遵循教育發展以及人的發展規律,堅持“以學生為本”,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培養學生平等觀念以及獨立思考、創新的意識與能力等。其次,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就要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社會公共生活實踐中,強化學生在參與公共生活中的社會責任感和積極主動的精神,使之了解并遵循公共生活的規則,學會現代民主生活方式,養成社會公共生活習慣,形成一定的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生活的技能,提高學生行使與維護自身權利、履行義務的意識與能力等。
2.促進民主法治觀念的養成
我國《小學德育大綱》將民主與法制觀念的啟蒙教育列入小學德育內容中,如要求教育學生懂得在集體中平等待人,少數服從多數,個人服從集體等基本理念;學會過民主生活,知道國家有法律,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知法、守法,學習和遵守與小學生生活有關的一些規則與規定等。在《中學德育大綱》中將培養學生民主和法制觀念、憲法、刑法等法律知識,自由和紀律的關系等列為德育內容,為培養學生民主法治觀念提出了內容要求。
3.加強民族精神的培育
首先,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就是要著力于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必須立足現實,使學生了解現階段的中國國情,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其次,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就是要著力于時代精神的培養。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既要繼承優良傳統,又要體現時代進步的要求,從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進步中汲取營養,不斷豐富和發展民族精神的內涵,使學生吸收到更為新鮮的教育元素。最后,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就是要著力于創新精神的培養。要使之認識到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樹立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思想;認識到學習是創新的基礎,努力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以開放的精神面向世界,虛心學習世界其他民族的長處;積極引導學生積極探索,開拓進取,勇于創新。
4.推進傳媒素養發展
媒介自成一個行業,但它已滲透到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成為教育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必須突破過去技術性、工具性的傳媒素養教育理念,不斷拓展傳媒素養教育內容的內涵,加強學生應對信息社會,服務自身、服務社會的意識與能力,將之塑造為現代社會的“信息公民”,顯得尤為重要與迫切。
5.加強國際視野與責任意識的拓展與培養
在培養符合本國發展需要的合格公民的同時,培養學生能夠超越一國國界,從世界整體意義上認識世界、處理國際事務、處理本國與他國關系的意識與能力已成為不可回避的時代課題。為使中國能夠更好地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抓住全球化帶來的機遇,更好地發揮作為世界大國的作用,塑造良好的國際形象,就必須不斷深化“世界公民”的內涵,豐富國際主義的教育內容,加強“世界公民”的國際視野與責任意識的培養。
參考文獻:
[美]梅爾文・德弗勒,桑德拉・鮑爾-洛基奇.大眾傳播學諸論[M].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1.
教師論文發表期刊推薦《中學課程輔導(江蘇教師)》(半月刊)創刊于2011年,本刊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