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10-09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如何來加強對高年級閱讀教學管理呢?同時這方面的技巧有哪些呢,通過什么方式來加強對其管理呢?為此本文做了相應的介紹。文章選自:《中學語文教學》,《中學語文教學》(月刊)創刊于1979年,由首都師范大學主辦。本刊是全國性中學語文專業學術期刊。創辦20余
如何來加強對高年級閱讀教學管理呢?同時這方面的技巧有哪些呢,通過什么方式來加強對其管理呢?為此本文做了相應的介紹。文章選自:《中學語文教學》,《中學語文教學》(月刊)創刊于1979年,由首都師范大學主辦。本刊是全國性中學語文專業學術期刊。創辦20余年來形成了學術性和實用性相結合的辦刊特色,在國內同類刊物中獨樹一幟,頗受廣大讀者好評。近年來,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全面展開,本刊登載了大量有關文章,成為業內人士了解教改動態的重要窗口,交流研究成果的重要平臺。
摘要:語文,是新中國人文教育科學中以典范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以啟迪并發展學生智力為根本目的、以同化現代化的書面語言交際規范和同化現代化的中華民族共同人文心理為任務的基礎學科。語文課堂教學價值的價值體現在教學中,既要將語文知識與能力這一顯性目標內化為學生自身的需求,又要能將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隱性目標滲透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實踐活動中,成為學生自身的感悟,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融合于語文一體。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價值。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管理,教師職稱
一、從情節歸納人物性格
以寫人為主的課文,通常是在具體的情節中,隱含著人物的性格。因此在教學中,可以先組織學生從文本中找出描寫人物的具體情節,然后通過捕捉情節中某些關鍵詞、句,充分感受人物當時當場的表現,最后將不同學生從不同情節中感受到的理解進行概括、整合,從中歸納完整的人物性格。就像《“鳳辣子”初見林黛玉》(人教版第十冊)一文,就可從品讀王熙鳳的多處情節語言,具體品讀“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一句和王熙鳳贊美林黛玉的一段及最后王熙鳳說的一段話。在一一品讀這些語句后,引導學生試著從中歸納出王熙鳳熱情大方、潑辣張狂的人物性格特點。這樣可以讓學生親歷由言語細節到人物性格的歸納全過程,不但能對閱讀結論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能逐漸形成由細節到整體的獨立閱讀能力。
二、覓細節歸納事物特點
對于描寫事物的文章如《長城》(人教版第七冊)、《白楊》(人教版第十冊)等,則可從文字細節描寫中歸納出事物的特點。先讓學生找出文中具體描寫長城的語句:1)“城墻頂上鋪著方磚,十分平整,像很寬的馬路,五六匹馬可以并行。”;2)“這一段長城修筑在八達嶺上,高大堅固,是用巨大的條石和城磚筑成的。”,引導學生在仔細品味這些語句后,體會包含其中的要點。再將這些來自多個學生的不同感悟進行梳理、篩選、整合,歸納出文中長城高大堅固的特點。
三、用歸納的思維發現規律
存在于文中的構詞特點、描寫方法和寫作特色以及多篇文本間的表現主題等,都需要學生經歷由個體到一般的歸納過程,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規律的發現和知識的內化。
1.發現字詞的組合結構。仔細研讀文本能發現作者選用詞語時的組合結構存在著一定的共性。在教學中,先引導學生對這些詞語進行深入細致的比較,從中自主地發現它們的構詞特點,進而歸納出相同的組合結構,以實現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獲得真正的學習收獲。如《火燒云》(四上冊第4課)中有許多描寫火燒云顏色的詞“紅彤彤、金燦燦、半紫半黃、萄葡灰、茄子紫”等。課堂中便可以讓學生先劃出這些詞語,然后將其投影于屏幕上,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后進行分類,進而發現其中的構詞特點。當學生經歷這樣由點到面的歸納性的閱讀行為后,他們對這些詞語的組合結構熟記于心,就能由此聯想到生活中相似的詞匯“綠油油、半黑半白、檸檬黃”等等,更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2.發現句段的描寫方法。課文作者在進行句段描寫時,通常會采用較為相似的方法。這個知識點便是教師在閱讀教學時,必須引導學生充分的朗讀、比較、歸納等閱讀行為后所擁有的學習收獲。在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反復比較語段中的句組,經歷由感性到理性的梳理、整合、歸納的思維過程,最終獲取相同的描寫方法。如《火燒云》四上冊第4課中,作者對火燒云形態變化的描寫“一會兒,天空出現一匹馬……;忽然又來了一條大狗……;接著又來了一頭大獅子……”,通過比較歸納后,學生就可清晰地總結出其中的描寫方法“出現———模糊———消失”。學生在這種描寫方法指導下,不但能輕松地仿寫“又出現了一頭大象……”,還可以幫助學生完成句段的背誦。
3.發現篇章的寫作特色。教材中有些文章是以寫作特色取勝的,尤其是那些小小說如《橋》(人教版第十冊)。平凡的人物,平常的故事,但文章中簡潔有力的語言,卻是它的制勝法寶。對于小學生而言,要正確理解這一點卻不是件易事。故而就需要走“歸納”的途徑。先組織學生細細品讀文中描寫人物或環境的語句,在充分感知并深入理解后,將文中極具特色的語言集中于大屏幕:1)“黎明的時候,雨突然變大了。像潑。像倒。”2)“水漸漸竄上來,放肆地舔著人們的腰。”3)“木橋開始發抖,開始痛苦地呻吟。”,并引導他們進行針對性的思考:從這些語言中你發現什么?此時學生便會從整體的視角閱讀這些語句,在主動的思考分析后發現投影中語句共有的特性,進而逐步歸納出文章簡潔有力的語言特色。
4.發現群文的主題共性。當前中高段語文教材中是以主題式單元編寫的,在同一組中是圍繞某個主題而選編文本的。實際教學中可采用歸納的思維,先組織學生學完整組課文,然后引導他們從整體的角度審視這一組課文所表現的共性主題,幫助學生真正實現閱讀收獲。如四上冊第一單元分別是《觀潮》、《雅魯藏布大峽谷》、《鳥的天堂》和《火燒云》,當學生全部學習了這四篇文章后,可將課題寫在黑板上,引導他們想一想文章的異同,進而歸納出共同的表現主題:對大自然的喜愛與贊美。總之,歸納法在小學中高段閱讀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然無論對老師或是對學生,由傳統的演繹教學定勢轉變為梳理歸納,需要由淺入深的逐步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不斷歸納中學會“歸納”。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