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3-12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根據制度經濟學的有關研究,可供選擇的主導組織形式主要有市場組織、企業、政府及中介組織(即中間性組織)等幾種。如果把企業與政府一并列為等級組織,則大體上就是市場組織、等級組織和中間性組織(中介組織)三種形式。假定這三種組織形式都是可行的,
摘要:根據制度經濟學的有關研究,可供選擇的主導組織形式主要有市場組織、企業、政府及中介組織(即中間性組織)等幾種。如果把企業與政府一并列為等級組織,則大體上就是市場組織、等級組織和中間性組織(中介組織)三種形式。假定這三種組織形式都是可行的,那么,相應的選擇就意味著:(1)若通過等級組織完成交易,亦即將農戶按照等級制度組織起來,則農戶的直接交易轉變為組織內部的管理交易或配額交易(實質為計劃交易)。這兩種交易均為完全間接交易,所不同的在于前者以企業為間接體,后者以政府為間接體,亦即農戶的交易行為由直接交易轉變為管理交易是以企業組織的直接交易為依托的,而轉變為計劃交易或配額交易則是以政府安排的直接交易為依托的。相應地,這種情形可稱之為間接交易模型。在這種情況下,農戶的市場交易行為轉變為組織內交易行為,相應地,其個別交易成本轉化為組織內的管理交易成本或計劃交易成本。這樣一來,社會交易成本或制度運行成本就等于組織內管理交易成本或計劃交易成本與等級組織的個別交易成本之和。
關鍵詞:經濟學,交易管理,成本制度,經濟論文發表
若將組織內管理交易成本或計劃交易成本定義為間接交易成本,則社會交易成本等于間接交易成本與等級組織的個別交易成本之和。(2)若通過市場組織完成交易,則農戶各自在互相獨立的情況下以單個主體的角色進入市場,通過直接與有關的組織或個人完成交易。這種情形可稱之為直接交易模型。在這種情況下,每個農戶都要直接發生實體內容基本相同的交易行為,產生個別交易成本;總體交易成本或社會交易成本就是個別交易成本之和。(3)若通過中介組織完成交易,亦即通過“準市場、準企業”或“準企業、準政府”的組織形式達成交易,則農戶的直接交易將發生更為復雜的變化。當通過“準市場、準企業”的中介組織完成交易時,農戶的直接交易轉變為組織內的準管理交易與準市場交易;相應地,這種情況下的社會交易成本等于這種中介組織內的交易成本與各種中介組織的個別交易成本之和。當通過“準企業、準政府”的中介組織完成交易時,農戶的直接交易轉變為組織內的準管理交易與準計劃交易;相應地,其社會交易成本則等于這種中介組織內的交易成本與各中介組織的個別交易成本之和。
中國的農業技術轉移過程中,一個較嚴重的弊病就是近年來農技推廣事業受到很大沖擊。由于對農技推廣性質上的認識不清和對市場機制的片面理解,以及受急功近利短期行為的影響,不少地方政府在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放松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放棄了對農技推廣的組織和支持,在機構改革中大幅度地削減了農業推廣事業經費,實行所謂的“脫鉤”、“斷奶”政策,致使農業推廣體系出現了危局。
在中國農業技術擴散轉移過程中,另一個嚴重的問題是農業科研、技術推廣與農民教育培訓彼此分離,缺乏統籌協調。一方面是農民教育培訓工作與農技推廣工作間缺乏有效聯系,結果農民不僅文化素質低下,而且獲得新技術信息的機會嚴重缺乏,致使技術創新成果擴散的速度大大減低;另一方面農業科研和推廣分屬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門管理,二者之間沒有建立起經常直接進行信息交流的機制,這種科研與推廣工作的不銜接不可避免地使農業科技系統內部技術轉移的效率低下。
在農民逐漸走向市場化的過程中,農業生產投資中存在的大量的潛在沉淀成本,嚴重導致了農民投資的不足,影響了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沉淀成本降低了資源的流動性,影響了農戶的投資行為,使標準競爭模型難以成立,生產要素的最優配置難以實現。具體來說如下:(1)沉淀成本也構成了潛在農戶的進入壁壘。由于潛在農戶考慮到了沉淀成本的存在,與在位農戶相比,他進行投資的可能性要小,即他進入一個新的行業或產業會由于沉淀成本的存在而受到阻礙。(2)沉淀成本造成的潛在農戶的進入壁壘也會阻礙在位農戶進行負投資。因為在位農戶退出后,在重新進入(投資)新的市場或產業時有沉淀成本,這種沉淀成本越大,農戶進行負投資(退出)的激勵就越小。(3)沉淀成本對在位農戶投資有逆向影響。一旦經營虧損,農戶在進行負投資時需要承擔沉淀成本,沉淀成本越大,在位農戶就越不愿進行投資。這就意味著沉淀成本對投資有負面影響。(4)沉淀成本可能會使農戶沒有任何激勵參與資本市場。(5)沉淀成本可以產生不可逆行為和滯后效應,而滯后效應以不可逆效應為特征。
農產品從以前的短缺到現在的供過于求,由此形成了農產品的買方市場,隨之也出現了新的問題和矛盾——農產品“賣難”農民增收困難。分散農戶小規模的生產與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是新階段制約農業發展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農戶的分散、弱小以及非法人狀態的經濟屬性。具體來說:(1)科技和資金投入不足由于中國農業經濟底子薄。主要是分散的小規模生產,農村經濟還帶有半自給自足的性質,使得分散農戶難以成為農業經濟的投資主體,加之農業多元化投資體制以及完整的市場財政調控體系尚未建立健全,由此導致整個農業經濟的資本投入相對不足。另外,基礎設施陳舊老化,科研體制和科技服務體系難以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加上分散、弱小的農業生產經營者對農業科技的吸納能力很弱,使得整個農業經濟的技術含量低,技術供給不足。(2)農產品面臨買方市場,農民增收難度大。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市場機制使得農業生產按照整個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來配置資源,資源配置效率大大提高,產品比以前大為豐富,由此形成了農業經濟的發展主要受市場約束的狀況。農產品供大于求,增產不增收,全面買方市場業已形成。(3)二元經濟結構沒有消除。雖然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近年來二元結構和二元制度漸漸松動,但二元制度的骨架依然存在,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之間依然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農民并沒有真正進入農產品的加工與流通領域。這一因素反過來也阻礙了農村市場體系的建設和發展,進而限制了人才和其他要素的流動與配置,制約了農業與農村經濟的發展。
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將面臨這樣一個現實:在家庭承包經營這一基本制度下,小規模農戶經濟將與現代化經濟共存。純粹的市場組織、企業組織、政府組織和準政府組織對中國農業經濟來說都不是有效的經濟組織形式。(1)集體經濟組織普遍對農民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一些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逐步改造為企業化的組織。集體經濟組織總體上存在著服務功能不強、積累功能弱化、封閉性強、合作屬性較弱以及很難以獨立市場主體的身份參與經濟活動等一系列問題。(2)目前各種類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普遍存在規模不大,覆蓋面小,實力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和穩定性較差等問題。新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育和成長相當緩慢,在為農民提供技術、信息、資金、物資和產品銷售等服務等方面發揮的作用還很有限。目前合作組織普遍存在規模不大、發展速度不快、管理制度不健全、改組、解體過于頻繁、穩定性較差等問題。(3)中國農產品行業協會幾乎是空白,在體制上沒有真正代表農民利益的組織和團體。僅有的幾個行業協會都靠政府“輸血”,業務范圍往往僅是引入新的品種,指導生產,幾乎不涉足流通領域。建立農民協會的設想早就提出來了,但一直沒有付諸實施。
不少農民對采用先進科技有一種依賴、安貧、守舊、求穩的心理。貧困地區農民受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的影響,和外面交往很少,有的一輩子也許沒有出過門。他們需求不高,思想僵化,情感麻木,無所追求,對新事物缺乏注意力,對科學技術興趣不大,這種安貧心理是進行農業科技推廣的最大障礙。在不少農村貧困地區,農民“山溝”意識很濃,習慣走“貧窮—扶貧—再貧窮—再扶貧”的路子,他們寧可苦熬不愿苦干,“等靠要”思想嚴重。“反正共產黨不讓餓死人”,依賴政府。有了依賴心理的農民對科學技術不聞不問,向他們推廣科學技術無動于衷,他們認為自己掏腰包學技術是不可思議的事。這種依賴心理也嚴重阻礙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農民往往喜歡用自己過去的經驗與現在事物相比較,經驗中沒有的事,沒見過、沒聽說過就很難相信,更不愿意接受。表現出一種守舊心理。在橫向比較中,他們往往僅僅著眼于本地區,感到遠方的事情猶如天方夜譚,可望而不可即,這種守舊心理嚴重制約了農民開闊眼界,阻礙著對科學技術的采用。同時農民自身單薄的經濟實力,不穩定的自然條件及瞬息萬變的市場等風險因素,使許多農民形成了求穩心理。在生產和經營中,總是采用穩扎穩打,按部就班的策略。他們害怕失敗,因為失敗將影響經濟收入,甚至危及溫飽問題。因此他們面對科學技術總是顯得謹小慎微、瞻前顧后。這種求穩心理是捆住不少農民手腳,阻礙農民采用科學技術從而影響農業經濟。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