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職稱論文探究我國貿易出口論文發表格式

發布時間:2015-03-04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積極培育和完善技術出口促進和服務體系。確定一批具有技術研發優勢,或者產業基礎優勢,或者市場開拓優勢的重點扶持企業,充分發揮技術優勢企業的示范帶頭作用,提高我國企業總體技術出口實力。同時進一步完善我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公共商務信息平臺

  摘要:積極培育和完善技術出口促進和服務體系。確定一批具有技術研發優勢,或者產業基礎優勢,或者市場開拓優勢的重點扶持企業,充分發揮技術優勢企業的示范帶頭作用,提高我國企業總體技術出口實力。同時進一步完善我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公共商務信息平臺、境外知識產權咨詢服務中心等建設,及時全面地做好技術貿易統計工作,進一步提高國家對技術出口企業的服務水平。

  關鍵詞:資金信貸,高新技術,金融創新

  完善稅收扶持政策。繼續對高新技術企業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同時要加強對技術出口現行優惠政策的宣傳,充分發揮政策的引導和扶持效應。根據技術發展趨勢和國際市場的預測,適時推出新的適用的稅收鼓勵政策,簡化管理程序。對技術出口所必須的進口貨物,可以考慮給予延期出境或出口退稅等優惠政策。?

  資金信貸的扶持和金融創新。從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沒有資金信貸的參與,沒有融資的支持,就沒有高新技術持續研發與迅速的產業化,也就無法形成新的增長點,無法推進產業結構的升級。我國科技成果研發和轉化的各個環節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特別是科技成果轉化投資具有高風險性,許多中小企業為此望而卻步。因此,我國可以有條件、分步驟地發展高科技風險投資,實現高科技與金融資本的融合。金融支持應當在銀行信貸、風險投資和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等方面有所突破,建立適合高新技術產業成長各個階段特點的投融資體系。目前,中國的風險投資業只占GDP的0.025%,與美國的風險投資業占GDP的1%相比,發展空間巨大。我國應當大力鼓勵、支持發展風險投資業,實現風險資本與高科技的融合,把社會游資引導到高新技術產業中來。?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技術創新和技術轉讓。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既包括對國內創新成果的保護,也包括對我國技術及其產品在國外的保護。技術貿易是以知識產權為主要交易內容的貿易活動,目前絕大部分知識產權的內容,如專利權、商標權、專有技術和計算機軟件著作權已經成為國際技術貿易的主要標的。因此,知識產權與技術貿易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加強可以促進技術貿易的發展。隨著世界范圍內科技成果向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趨勢發展,知識產權制度成為現代國際社會經濟與科技合作的基本條件之一。不僅是在國際技術貿易領域,在國際貨物貿易、國際服務貿易及其他領域都需要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我國應借助已經加入的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公約,尤其是WTO《知識產權協議》作用,為技術的跨國移動創造良好的環境。?

  企業在技術出口和“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中普遍感到國際化商務人才缺乏,現有的畢業生中許多外語不過硬,業務也不精,更缺乏競爭意識,無法勝任此類工作。根據對部分企業經理人的調查,國際化商務人才不僅需要掌握一般的商務知識,尤其需要能透徹了解并嫻熟地運用國際貿易、企業財務、國際商法、國際運輸、國際金融、國際稅務、國際旅游、國際展覽和電子商務等,而且還要有很高的外語溝通能力和很強的競爭與團隊意識。我國在技術貿易發展方面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說到底就是這方面人才的差距。無論是遠期目標還是近期目標的實現都離不開人才,而人才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需要自己培養人才,同時也要大量引進國外人才。通過國際合作與交流、請進來與派出去的方式,大力引進海外智力,促進高校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進而培養出更多適應國際化發展需要的創新型國際技術貿易人才。

  一、技術出口將是我國沖破貿易摩擦重圍的重要路徑?

  后危機時代是指隨著危機的逐漸緩和而進入相對平穩期。但是由于固有的危機并沒有或是不可能完全解決,而使世界經濟等方面仍存在著很多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緩和,原本預期的中國企業面臨的國際貿易保護壓力卻并沒有減輕,反而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據商務部透露,2010年前8月,我國共遭遇來自17個國家或地區的貿易救濟調查案48起,總涉案金額64.8億美元。2010年以來,美國已對我國產品發起337調查13起,較2009年全年增加62.5%,且案件數量還在不斷上升。除了上述措施外,還有其他針對中國產品的貿易保護措施。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貿易摩擦不僅來自歐美,還有相當一部分來自發展中國家,這表明針對中國產品的貿易摩擦正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擴散論文。?

  對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分析?

  一是金融危機發生后全球經濟面臨再調整,國際金融秩序也正在改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際資本流動速度放緩,各國經濟將面臨一段較長的低增長期,各國更加注重內外均衡發展,通過結構調整尋求新的競爭優勢。而我國經濟得到恢復并保持著較高的增速,對外貿易持續大量順差。2009年我國貿易順差為1 960.7億美元,2010年1—5月貿易順差為353.9億美元。因此,我國制造業產品出口很容易成為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目標。?

  二是隨著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融入經濟全球化,參與國際分工,我國部分產業與發展中國家產業同質性趨強,競爭面擴大。我國原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勢正受到來自這些國家的挑戰,有些產業競爭力相對在遞減,在這些產品出口上,與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和貿易摩擦正在上升。不僅如此,金融危機過后,發達國家提出要重振制造業,一些國家還表示要通過擴大出口來減少國內貿易赤字,這使得我國的中高端產品面對發達國家的直接競爭,最典型的案例是2010年9月16日,歐盟委員會再次對我國數據卡發起反補貼調查,涉及金額約41億美元。?

  三是我國外貿出口增長仍未從根本上擺脫數量增加、規模擴張和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出口的質量、結構和效益都有待于進一步提高。這主要體現在:出口產品層次較低;自主品牌產品出口較少;出口價格不高,貿易條件有惡化的趨勢。目前,中國對外貿易的增長方式主要還是依靠價格競爭和數量型擴張,并嚴重影響著中國貿易結構的優化。中國具有比較優勢出口產業主要是:紡織、鞋類、皮革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國際分工中位于產業鏈條最低端。雖然近年來中國出口額中,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較大比重,但仍然是低附加值環節,高新技術產品主要源自加工貿易。?

  四是我國的貿易結構不平衡、不合理。長期以來,我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三部分不能夠同步發展,對外貿易仍然主要倚重貨物貿易。雖然近幾年我國服務貿易得到快速發展,在2005—2009年間,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從?1 571億美元增長到2 868億美元,增長了約1.8倍,年均增長16.2%。我國服務出口的世界排名從2005年的第八位升至2009年的第五位。但是,我國服務貿易總體仍落后于貨物貿易,服務出口額占對外貿易總出口額的比重維持在9%左右,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而我國技術貿易發展更是落后,尤其是技術出口占我國對外貿易比重非常低,以許可貿易方式技術出口為例,2009年專有權使用費和特許費出口僅有4億美元,占當年服務貿易出口額的0.3%;與其他國家相比,2007年專有權使用費和特許費出口,美國為286.1億美元,日本為232.2億美元,英國為151.3億美元,而中國僅有3.4億美元,數據是根據商務部服務貿易司網站公布數據整理。與上述國家技術出口發展水平有很大差距,與我國貿易大國的身份極不相符。?

  針對我國對外貿易發展遇到的問題,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未來中國出口貿易的發展路徑。“十二五”外貿規劃的核心是調結構、轉變外貿增長方式,那么就應該更重視質的增長、進一步弱化數量指標。大力發展包括技術貿易在內的服務貿易,積極促進技術尤其是許可貿易方式技術出口,提高專利、專有技術和商標的專有權使用費和特許費占我國出口貿易的比重,使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出現質的轉變,沖破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產品的重圍。?

  二、技術出口的產業、貿易和收益效應:以發達國家為例?

  1.技術出口的產業效應?

  20世紀60—70年代以來,全球范圍內產業結構發生重要變化,出現了產業結構重心逐漸向信息產業和知識產業等所謂“第四產業”偏移的現象。與此相適應,發達國家的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產業逐漸被信息、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所替代,制造業的產值和就業比重不斷下降,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和份額不斷增大,呈現出產業結構高技術化、融合化、國際化和服務化的特征。以美國為例,美國制造業產值不斷下降,其占GDP比重由二戰后的40%下降到2002年的13.9%,就業比重從最高時的35%降至2005年的10%左右。由于其跨國公司將技術及其生產環節分包甚至完全退出生產,出現了“虛擬制造現象”, 如耐克公司除最關鍵的氣墊系統外全部由外部提供,阿迪達斯公司已將95%的制造環節轉移至其他國家,通用電氣明確提出要由制造公司轉變為多元化的服務業公司。據美商務部統計,約有2 500家美國公司將生產和技術轉移海外。在這場變革中,發達國家尤其是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并伴隨著技術轉讓推動著全球范圍內產業結構的轉變。?

  20世紀80年代后期,在日本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日元大幅升值的背景下,伴隨著大量的技術轉讓,日本對外直接投資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迅速發展。1990年,日本對外直接投資額達到505億美元,占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21.6%。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的目的呈現出多樣性,例如,擴大對外貿易、建立國際生產和銷售網、獲得或者利用東道國廉價的資源和生產要素、向第三國出口和向日本返銷等。其中建立國際生產銷售網成為新的重要的投資目的。日本為了適應其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把生產低附加值產品和勞動密集型、資源消耗型產業和技術轉移到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國內集中進行高附加值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的生產和研發,最終實現有利于日本的國際分工體系[1]。技術出口對貿易結構的改善?

  20世紀70—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開始進行貿易結構的調整,普遍重視技術轉讓和技術產品出口貿易。發達國家貿易結構調整的基本特點:一是技術出口速度加快,二是技術出口中高技術出口,包括高技術產品和高技術服務出口比例不斷提高。早在20世紀70年代,發達國家的出口貿易結構就開始向技術出口方向發展。到了80年代中期,隨著高技術產業的發展,主要發達國家均加快了技術出口步伐。例如,1975年,美國的技術出口額430億美元,法國19.6億美元,德國30.8億美元,英國49.3億美元,日本22.4億美元;到1985年分別為,美國655億美元,法國50.9億美元,德國50.4億美元,英國96.8億美元,日本98.2億美元;而到了1993年,美國已達到2 039.8億美元,法國165億美元,德國156億美元,日本360億美元。其中,1975—1985年間,主要工業發達國家技術出口額平均增長73.1%,而1985—1993年間,其技術出口額的平均增長速度達到206.5%[2],直到現在,發達國家的技術出口仍占世界技術出口額的80%以上。?技術出口企業的收益效應?

  轉讓技術會給技術轉讓一方帶來許多利益:其一,會帶來可觀的回報收入,甚至是高于轉讓方本身的正常收益率。其二,使轉讓方企業能夠保持自身的市場份額和市場競爭力。其三,通過技術轉讓擴展該企業的業務開展到不夠完善的國家和市場,由于多樣化和全部的效應可以降低整體風險。其四,通過向不發達國家或地區技術轉讓,可以使轉讓方能夠取得或保持一個較高的業務增值率。其五,轉讓方能夠利用接受方國家的資本市場,從而使所獲得資金來源的成本更低些,渠道更加多樣化。?

  我們用著名的“戈登增長模式”,即股票評估模式來解釋技術轉讓給企業帶來的收益。公司的股票價值(P)等于該股票的預期股息收益(D?1)與投資人所要求達到的收益率(k)和股息增值率(g)之差的比值,完整的公式為:P=D?1/(k-g)。以上所有關于技術轉讓能夠帶來以下五個好處:其一,有助于增加P的價值,即轉讓方企業的股票價值,進而增加了股票持有人的財富價值。例如在轉讓方企業取得較好的收益后,將能夠支付更多的股息,而且本身業務也得到更快速的增長。這些都會有助于取得更高的股票價值。其二,技術轉讓實質上是一種防御作用,可以阻止D?1和g在企業經營中下降,進而可以阻止該公司股票價值P的下降。其三,即降低風險或多樣化使得投資人降低所要求達到的收益率k,這也將導致公司股票價值P 的升高。其四,即通過增加g值而增加P值。其五,通過降低k值來增加P值(由于資金來源的多樣化),或者通過增加股票預期股息收益D?1值,來增加公司股票價值P(由于較低的融資成本)。因此,當一個企業發現技術轉讓將利大于弊,或是收益大于成本時會積極地利用其掌握的技術參與到向不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技術轉讓中去。

  三、我國技術出口發展特點

  我國技術出口是指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通過貿易、投資或者經濟技術合作方式轉移技術的行為。包括:專利權轉讓、專利權實施許可、專有技術轉讓、商標使用許可授權、計算機軟件許可,以及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等。主要貿易方式有:許可貿易、技術咨詢與技術服務、加工貿易、國際直接投資以及高新技術產品和設備出口等。其中,許可貿易是技術貿易最基本形式,主要圍繞著專有權利使用和特許經營。與技術引進不同,我國技術出口起步較晚,可以說是從改革開放后才開始發展。從1980—2010年30年間,我國技術出口經歷了從探索階段到較快發展階段。?

  1.我國技術出口的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980—1985年)是探索階段,其特點主要是:無計劃、自發地進行。出口主要以新技術、新工藝等軟件技術為主;以工業發達國家為主要出口國;國家沒有明確的歸口管理部門、管理法規及相應鼓勵、扶植政策;技術出口額很小,成交金額每年約1 000萬美元。?

  第二階段(1986—1995年)是初步發展階段,其主要特點是:確定了歸口管理部門、技術出口政策、審批權限和程序。這一階段開始了有組織、有管理的技術出口工作,出口金額和品種逐年增加,以技術出口帶動成套設備出口的項目增加,出口國別地區擴大到了發展中國家。?

  第三階段(1996年—現在)是快速發展階段,這一階段,我國技術出口貿易發展很快,特別是1999年開始實施的科技興貿戰略,使我國高新技術產業迅速得到發展起來,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逐漸成為外貿出口新的生力軍。這期間,技術咨詢和許可貿易等也得到一定發展。據商務部統計,1997年我國出口獲得的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只有5 500萬美元,技術咨詢費3.46億美元,到2009年,這兩項金額分別是4億美元和186億美元,是1997年的7.27倍和53.76倍。? 當前我國技術出口的主要特點?

  (1)我國技術出口發展時間短,貿易格局不合理。近些年來,我國高新技術發展迅速成為技術出口的主力,咨詢服務有較快增長,在技術出口中的比重持續上升。相比之下,我國許可貿易方式的專有權利使用費和許可費雖有增長,但在技術出口和整個服務貿易中的比重卻變化不大。例如,自1997—2009年13年間,我國專有權利使用費和許可費占全部服務貿易比重有6年是0.2%、有6年是0.3%,還有1年是0.4%,基本沒有改善。數據是根據商務部服務貿易司公布統計數據計算而得。2009年,我國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出口4億美元,占全部服務貿易出口額的0.3%;進口111億美元,占服務貿易進口額的7%,逆差107億美元,成為我國僅次于運輸服務的第二大服務貿易逆差行業。?

  (2)總的來說,我國技術出口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外資企業,尤其是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外資企業出口額遠高于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例如,2010年上半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外資企業的出口金額為1 814.6億美元,占總額的83.5%;國有企業的出口額為152.5億美元,占總額為7.0%。外資企業的出口額遠高于國有企業和其他企業之和,是技術出口的主要主體(如表1所示)。

  表12010年上半年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情況

  數據來源:根據商務部產業司數據整理而得。

  (3)我國技術出口市場比較集中,主要依賴中國香港、美國和歐盟。中國香港仍為我國技術許可和服務許可的第一大出口市場,其次為美國和歐盟,三者合計約占我國專有權利使用和許可服務出口總額的70%以上。美國、歐盟和日本是專有權利使用和許可服務逆差的主要來源地;咨詢服務出口主要集中在中國香港、美國和歐盟這三個國家或地區,合計占咨詢服務出口總額的70%以上。歐盟和日本仍為我國咨詢服務的前兩大進口來源地,而中國香港超過美國,成為第三大進口來源地。三者合計約占我國咨詢服務進口總額的1/3。我國與中國香港地區、美國的咨詢服務貿易均呈順差狀態,而咨詢服務貿易逆差主要來自歐盟、日本和韓國。

  (4)進料加工貿易、來料加工裝配貿易是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主要方式。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方式主要依靠加工貿易、一般貿易和其他貿易幾種方式。2010年上半年,按加工貿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術產品金額為1 725.0億美元,占全部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的79.3%,一般貿易金額為321.9億美元,占比為14.8。其中,進料加工貿易和來料加工裝配貿易金額為?1 517.4億美元和207.6億美元,分別占同期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的69.8%和9.5%?梢,加工貿易是目前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主要方式(如表2所示)。?

  從以上數據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技術出口發展很弱,主要表現在:專有權許可費占比過小,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額占比過大;技術出口主體仍以外資企業為主,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集體企業等技術出口規模較小;技術出口市場比較單一,忽視了對發展中國家市場的開拓,沒有發揮我國成熟產業和技術對發展中國家的比較優勢。筆者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有:首先,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影響技術出口的來源。一直以來,我國科技水平綜合實力不斷提高,但是生產水平卻相對滯后,原因是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比較低。據湯姆森路透最新預測,“中國將是明年世界上公布專利數量最多的國家”,但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僅有8%左右,遠遠低于發達國家50%左右的水平,這說明我國的科技資源存在著巨大的閑置和浪費。其次,技術創新不足,許多技術發明真正價值不高,影響出口技術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再次,貿易慣性,過度依賴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方式。盡管我國技術出口總額中高新技術產品所占比重在迅速增加,但大多只是專業化于其中的勞動密集型加工環節,這種局面嚴重制約貿易結構的優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對技術出口貿易的認識不足。長期以來,我們對技術貿易缺乏全面完整的統計制度和有效地手段,使得對技術出口缺少全面和及時的了解。我們也出臺一些鼓勵成熟技術和含有技術的機械設備出口的優惠政策,但優惠政策宣傳不到位,對企業不能起到很好的政策鼓勵和引導作用。對技術貿易人才培養缺乏長遠的戰略目標和科學的專業培養方式。此外,人們對技術轉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普遍認識不足。上述問題嚴重影響我國技術出口貿易的發展,不利于對外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結構優化。?政策性建議?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