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1-04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轉變一線管理者的心智模式,通過內部激勵促使其提高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效能。具體方法有三:一是增加高層領導對一線管理者的人文關懷。通過舉辦各類文娛活動,深入了解一線管理者的個體需求,包括工作、家庭、學習等各方面,使其感受到來自高層管理者的
摘要:轉變一線管理者的心智模式,通過內部激勵促使其提高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效能。具體方法有三:一是增加高層領導對一線管理者的人文關懷。通過舉辦各類文娛活動,深入了解一線管理者的個體需求,包括工作、家庭、學習等各方面,使其感受到來自高層管理者的關注,提高組織歸屬感和向心力,通過互信互惠的心理機制激發其主動性;二是解讀企業未來的戰略發展規劃。
關鍵詞:人力資源,經濟建設,管理
由于缺乏對企業未來藍圖的全面認識,一線管理者在實踐過程中難免“目光短淺”,通過解讀未來戰略規劃,使一線管理者明確個人在未來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同時引導其從全局視角和長期視角思考問題,扭轉過于偏重短期財務目標和生產目標的短視主義的狹隘視角,從而激發其創造性;三是明確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效能的意義。如上文所述,許多一線管理者對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意義存在片面認識,因此,在人力資源管理實踐開展之前,必須做好充分的動員工作,通過總結上一期實踐活動所帶來的組織效能轉變,提高對本次實踐活動的重視,糾正一線管理者錯誤的觀念,從本質上激發其積極性。調整一線管理者的激勵制度,通過制度激勵促使其提高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效能。動機的期待價值理論是早期動機認知理論的代表,托爾曼在動物實驗基礎上提出:行為的產生是由于對某個目標的期待,即行為的動機是期待得到某些東西,或者企圖躲避某些討厭的事物。因此,引導一線管理者執行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行為,可以將某些目標作為誘餌,例如基于薪酬獎勵的績效管理和基于職業晉升的職業發展規劃。首先,可以將人力資源管理實踐納入公司一線管理者的績效考核指標中,由于該指標較難量化,可以采用基層員工評價、人力資源部門評價和上級主管評價的方式,對一線管理者的人力資源管理實踐進行評估,引導一線管理者在追求績效工資時認真完成人力資源管理實踐,如表所示;此外,將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效能納入公司的職業晉升評估中,明文規定一線管理者必須達到一定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水平,才能符合晉升條件;最后,將一線管理者的晉升路徑從“單通道”的“技術路徑”改為“雙通道”的“技術+管理路徑”,鼓勵一線管理者提升自身的管理技能。多管齊下,從制度層面明確人力資源管理實踐的重要性。
一線管理者需對自身工作進行內容整合,為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提供時間支持。將個人工作按輕重緩急調整重組,將某些常規重復的工作分配給下屬員工,并于每月計劃中預留出固定時間進行人員管理工作,提高個人工作效率,從繁重的日常工作中解脫出來,活躍地參與組織戰略管理過程。
人力資源專業人員需和一線管理者之間建立心理契約,為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提供技術支持,包括服務支持與行為支持。服務支持是指一線管理者在實行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中,人力資源部門提供管理辦法、溝通方法等正式支持;行為支持是指人力資源部門對一線管理者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中的行為予以長期關注,并對其給予提醒、糾正、鼓勵等非正式支持。人力資源管理實踐單憑人力資源專業人員或一線管理者是無法完成的,通過尋找兩者有效的合作方式,從達成共識的角度出發,建立心理契約,才能合成理想的“結晶”。
人力資源管理實踐的成功開展,要求一線管理者具備人力資源管理相關知識與技能。一方面,人力資源管理相關知識有助于一線管理者正確理解人力資源部門政策的要義,并能結合個人實際工作內容與部門生產現狀,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基層員工闡述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思路;另一方面,當一線管理者具備人力資源管理相關技能時(如科學的面試技巧),那么他與人力資源人員一起面試時,便能合理甄選出與崗位需求相匹配的人選,避免受到首因效應或暈輪效應等非理性思維的左右。隨著A公司進一步追求規模經濟效益,基層員工數量上升,一線管理者的人力資源管理能力面臨更大的挑戰。然而,由于A公司的一線管理者主要來自基層員工內部晉升的渠道,多為汽車維修、汽配生產、模具加工等工科出身,因此該群體無論在學歷、管理知識、管理技能或協調能力等方面都難以契合企業高速發展的戰略要求。一線管理者也時常抱怨“員工管理工作很難開展”,例如,在績效考核工作中,由于一線管理者無法深刻理解公司績效管理的目標和方法論,導致一線管理者在考核員工時,總是根據個人主觀態度而非客觀績效指標進行評價,考核結果公信力不足。由此可見,一線管理者有限的人力資源管理知識技能制約著人力資源管理效能的提升。
動機是指一線管理者執行人力資源管理實踐的意愿,它能通過內部激勵與制度激勵產生。就內部激勵而言,當一線經理認識到人力資源管理實踐對團隊士氣、人員管理的積極作用時,意識到團隊管理應著重長期績效而非短期績效時,一線管理者將從思想上對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予以重視,并自發形成內在動力以執行人力資源管理實踐;制度激勵是指組織的績效考核制度、職業晉升制度中規定一線管理者的績效考核指標以及職業晉升條件,從制度層面明確員工未來的努力方向,使一線管理者明白“該往哪里跑,如何跑得快。”在A公司一線管理者的面談中,他們紛紛抱怨,“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是額外的工作和職責,打亂了正常的生產節奏,而且實踐后并沒有給生產帶來效益。”他們認為,完成生產計劃就是團隊優秀績效的表現。然而,近期生產班組內員工情緒不穩定,休息時間突發多次員工口角與沖突等破壞性行為,一線管理者卻認為這是人力資源部門沒有認真履行員工關懷的職責所致,可見一線管理者對人力資源管理實踐的忽視無形中正阻礙著公司的正常生產作業。在制度激勵方面,A公司一線管理者的KPI考核指標中并沒有涉及人力資源管理職責,而是非常重視生產任務達成率、產能目標和利潤創造水平等生產經營指標。同樣,在職業發展制度中,一線管理者的晉升條件中對其人力資源管理能力也鮮有提及,并且,公司對一線管理者的晉升渠道采用“單通道”——技術路徑,對于這群年輕的、資質較為薄弱但在職業發展上有更高追求的一線管理者而言,生產任務和生產技能無疑比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有更大的實際意義。
即使一線管理者具備有效執行人力資源管理實踐的能力與動機,假如缺乏參與機會,那么一線管理者將“無用武之地”。參與機會是指組織具有支持個體表達意見的程序,包括三種具體形式:一是一線管理者具有充足的時間執行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二是一線管理者得到人力資源專業人員的支持;三是一線管理者的人力資源管理職責權力在制度上得到明確授權。伴隨著汽車產能的逐步提升,A公司對一線管理者的生產業務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一線管理者必須保證生產工作任務按時按量達成,還需要承擔員工管理、財務支出、技術指導和采購需求發起等管理職責,因此,他們時常因生產經營職責與人力資源管理職責之間的沖突和先后順序感到矛盾,而工作負荷量與時間壓力通常導致一線管理者在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方面的時間和精力投入不足。部分一線管理者表示,他們曾為了處理生產管理上的任務,完成生產計劃,非正式地拒絕人力資源任務,F階段因老員工的離退休以及新員工的不斷加入導致基層隊伍青黃不接,一線管理者不得不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在基層員工生產技能的指導、培訓與監督上。公司一線管理者總是基于“常識”指導人力資源管理實踐,從而導致各部門對同一政策的實踐結果截然不同,而在此過程中,人力資源部門未能承擔對各部門一線管理者的實時指導與監控,無法令各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保持在同一“軌道”上。公司一線管理者的工作說明書中,并沒有明確定義其在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的權力與責任,從而導致一線管理者的人力資源角色模糊不清。同時,公司人力資源人員對哪些工作應該分配給一線管理者也不甚清晰,有些人力資源專員表示,“一線管理者的執行效果不佳,我們寧可自己來監督基層員工。”從權利下放觀來看,缺乏明確的職責將導致一線管理者在執行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中缺乏個人控制感,無法調動個人積極性,從而導致一線部門與人力資源部門雙方缺乏互動,不利于長期有效溝通。
基于工作分析完善一線管理者的任職資格。A公司在選拔一線管理者時,往往從基層員工中選擇技術骨干予以提拔,然而,一名優秀的生產工也許并不具有匹配的人力資源管理能力,因此,還應該根據該崗位的實際需求,分析該候選人是否具備人力資源管理潛能。而當內部招聘渠道未能挑選到合適的一線管理人員時,亦可考慮采用外部招聘的方式,通過網絡、勞動力市場或推薦等方式尋覓合適人才。其次,通過在職培訓提高一線管理者的人力資源管理知識技能。A公司現有的培訓體系中,一線管理者的培訓課程集中在生產技術、生產計劃控制等旨在提高業務能力的課程,而對管理能力的培訓課程屈指可數,培訓內容淺顯粗糙,最終導致培訓效果評估并不理想。無論是專業知識與技能還是人力資源知識與技能,都是對一線管理者的人力資本投資,通過培訓以提高個體的綜合能力,特殊的“雙重身份”決定一線管理者的培訓內容必須“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管理知識與專業知識不能偏廢其一。未來培訓規劃中,需根據一線管理者的任職資格開展相應的人力資源管理培訓項目,從績效管理、招聘與錄用、員工關系等模塊具體細分到一線管理者需要提高的子項目,同時積極倡導人力資源專業人員參與其中,結合專業知識分享管理實踐經驗,有的放矢地提高一線管理者人力資源管理實踐能力。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