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1-05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消費市場秩序混亂主要表現在: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市場,坑蒙拐騙活動屢禁不止,亂漲價、亂收費、亂攤派限制了農村消費; 農村市場監管薄弱,許多農民信息閉塞,缺乏必要的商品消費知識,辨真識偽的能力弱,自我保護意識不強,使制假售假者大有可趁之機。從吃穿等
摘要:消費市場秩序混亂主要表現在: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市場,坑蒙拐騙活動屢禁不止,亂漲價、亂收費、亂攤派限制了農村消費; 農村市場監管薄弱,許多農民信息閉塞,缺乏必要的商品消費知識,辨真識偽的能力弱,自我保護意識不強,使制假售假者大有可趁之機。從吃穿等日雜用品到種子農資、醫藥建材、電器、機械等什么都有假,偽劣產品、過期產品充斥農村市場,害得農民苦不堪言,想買不敢買,嚴重影響了農民購買商品的積極性。
市場經濟是高度社會化和市場化的商品經濟, 它通過市場機制將社會資源有機地配置在一起, 把一切經濟活動都納入市場體系之中或與市場緊密聯系起來。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指引下,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已初具規模, 無論是有形市場還是無形市場均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從國民經濟市場化的程度來看, 城鎮市場的發展迅速, 市場化程度遠遠高于農村; 而農村市場的發展較為緩慢,市場化程度普遍低下, 這就使得我國市場化程度呈現不均衡的狀態。此外, 我國有8 億多農民, 這是我國最大的市場主體, 又是最大的消費群體, 因此建立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 就不能忽視農民的參與, 輕視農村市場的開拓。只有農民參與市場的程度得到提高以及農村市場體制的進一步完善, 國民經濟市場化的進程才會加快。而國民經濟市場化程度的加快, 最終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
長期以來, 中國經濟保持著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由于沒有廣大的城鄉經濟交流,沒有有效的市場連接, 中國城市與農村被以戶籍制度為代表的體制分割開來, 城市經濟的工業化與現代化處于自我循環之中, 農村經濟的工業化和現代化被排斥于城市經濟發展之外, 工業文明的積極成果沒有被鄉村廣泛吸收, 農村經濟繼續保持著自身的封閉型特征。這種城鄉市場分割的局面既不利于形成全國統一的城鄉市場, 也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而開拓農村市場是打破城鄉分割格局, 實現城鄉一體化的有效途徑。首先, 農村市場為生產者、經營者提供了交換其產品的場所。鄉鎮企業的興起, 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其次, 農村市場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如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金融服務業、旅游餐飲業、信息服務業等等。再次, 農村市場的發展, 促進了以市場為軸心的小城鎮的形成。而在農村發展小城鎮,然后向標準化的城市過渡, 是我國縮小城鄉差別的根本途徑。
積極穩妥地開拓農村消費市場, 是關系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大問題。是關系到農村流通領域改革與發展、農村穩定與繁榮的重大舉措,對于刺激總需求,拉動國經濟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社會生產的最終目標就是促進居民消費, 而消費反過來又推動經濟的發展。經歷了20 多年的改革開放的歷程之后, 我國經濟開始由供給約束型向需求約束型轉化, 居民的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轉換已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動力。據有關資料統計, 目前我國農村消費市場遠遠沒有達到飽和程度; 占人口總數70 %的農村居民的消費總額還達不到占人口比重30 %的城市居民的消費總額。如果將農村消費品零售總額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提高到“九五”時期50 %的水平, 將會增加3 500 多億元的消費品零售額, 整個國民經濟也將新增8 000 多億元的消費需求?梢, 農村市場的啟動, 消費需求的增長, 對于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 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消費市場得到了快速發展,一是廣大農民的消費觀念有所更新,追求現代生活方式逐漸成為共同愿望。過去短缺經濟時代形成的約束型消費已逐步轉變為拓展型消費,“過好日子”,“追求時尚”的消費觀念逐步深入人心。二是農民購買力增強,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收入的增加形成了現實購買力。耐用消費品由千元級向萬元級乃至幾萬元級發展,“穿衣講高檔,吃飯講營養”的生活現象已不少見。嫁女娶媳禮品已由過去的小四件(自行車、手表、收音機、縫紉機) 開始向大四件(電視機、摩托車、電冰箱、VCD) 轉變。三是農村消費結構發生明顯變化,追求精神生活消費越來越多。農民用于衣食方面的消費已大大減少,而用于文化娛樂、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消費大大增加。不少農民已不滿足于物質上的享受,而追求更多的精神享受。圖書、報刊、VCD 等進入家庭的現象相當普遍,少數農民還參與到旅游、甚至出國的行列。四是農村市場如雨后春筍,不斷壯大成長,不僅數量增加,而且市場質量也大有提高。五是消費渠道逐漸增多,消費信息不斷加快。過去那種僅靠國有商業或集體供銷社渠道供求的格局已被徹底打破,代之以國有、集體、個體等經營方式,廠家直銷、展銷等形式也空前活躍。消費的花樣、內容也比過去豐富多彩。信息傳遞開始轉向現代化、網絡化,使消費信息靈通快捷。
消費效益是單位消費支出的消費成果。農民經;ㄥX較多, 得到的消費成果卻較少。(1) 適合農民的消費品不多。許多企業只把眼光盯在城市消費者身上, 片面開發多功能的高精尖產品, 廣告促銷、售后服務僅僅針對市民, 而非農民。因而產品價格較高, 不適合農村消費者。(2) 農民的消費習慣不良。迷信消費和人情消費普遍存在, 令農民騎虎難下。農民的食物結構不合理。糧食消費比例太大, 畜產品比例太少, 不能保證營養的平衡; 動物食品消費多集中在節日和生日, 造成了營養的浪費; 煙酒消費的比重逐年上升, 而文化教育方面的消費卻較少。(3) 缺少消費知識。農民普遍缺乏營養學、烹飪技能、衣著搭配、衛生保健、家電使用維修等知識, 即使有了消費的經濟條件, 也不能獲得良好的消費效益。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