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7-21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新世紀的初葉,在面臨激烈的國際競爭和WTO的嚴峻挑戰形勢下,關于中國經濟中壟斷與競爭的爭論此起彼伏,各種反壟斷、促競爭的改革方案受到種種阻撓。那么,究竟應該如何認識這些事關中國國際競爭力的重大戰略性問題呢?我們認為,應該從中國國際競
論文摘要:新世紀的初葉,在面臨激烈的國際競爭和WTO的嚴峻挑戰形勢下,關于中國經濟中壟斷與競爭的爭論此起彼伏,各種反壟斷、促競爭的改革方案受到種種阻撓。那么,究竟應該如何認識這些事關中國國際競爭力的重大戰略性問題呢?我們認為,應該從中國國際競爭力的現狀和演變出發,用國際競爭力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來指導我國的產業競爭政策。而在這之前,作為本文的引言,也為了借以警醒中國當前經濟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各樣從本位主義出發、“屁股決定腦袋”的反對競爭、保護無效率和低效率的行業壟斷的思潮和行為,我們首先回顧一下經濟學關于競爭、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基本理論。
一、競爭、競爭力與國際競爭力的基本理論
(一)競爭的經典定義和現代解釋
著名的《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是這樣解釋競爭的:“競爭系個人(或集團)間的角逐;凡兩方或多方力圖取得并非各方均能獲得的某些東西時,就會有競爭。競爭至少與人類歷史同樣悠久,所以達爾文(Darwin)從經濟學家馬爾薩斯(Malthus)那里借用了這一概念,并像經濟學家用于人的行為那樣,將它應用于自然物種。”對競爭的關注是普遍的,它不僅是經濟學家和生物學家研究的對象,更是企業家常常思考的問題。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靈魂。關于什么是市場經濟,經濟學家們曾作了各種各樣的解釋,可以說各有各的說法。但是,有一點是他們共同承認的、不會有異議的,那就是:市場經濟之所以存在并成為現代社會惟一可行的發展道路,是因為市場經濟可以創造最有效的競爭條件,而競爭使市場經濟成為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有效率的經濟制度。所以,展現競爭,就是發揮市場經濟最大的優越性;遏制競爭,就是扼殺市場經濟的生命之源。
中國放棄已經走了幾十年的計劃經濟道路而轉向市場經濟,經過2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政府、企業和個人都已逐步適應競爭社會的生活,競爭意識和風險意識都有很大的提高。可以說這是中國20多年改革開放在“軟件”方面的最大收獲之一。
(二)競爭力的重要性和基本含義
由于競爭對于市場經濟的重要性,現代社會中各個經濟活動主體的競爭力便顯得具有生死攸關的意義。正如著名學者詹姆斯·雷利哈特所說:“競爭力已經被提升到與自然法則同等的地位,就像重力法則,是一種不容懷疑和無法抗拒的力。”每個競爭主體的競爭力有強有弱,但是任何個人、企業、產業和國家都不會沒有競爭力。就像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不能脫離重力的影響一樣,競爭力是影響社會經濟發展進程的基本力量:它對那些需要發展的企業,那些希望保持其工作的個人,那些希望持續增加國民生活水平的政府都有直接影響。沒有競爭力的個人就無法謀生,沒有競爭力的產品就沒有市場,沒有競爭力的企業就會倒閉,沒有競爭力的產業就會消失,沒有競爭力的國家就不能存在。所以,正確理解競爭力的內涵和作用機理對于我們的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是有用的。
競爭力具有相對與絕對兩種含義:從絕對意義上講,一個個人、一個企業、一個產業或一個國家的競爭力是多少,就如同我們衡量人的體重、企業的產值、國家的面積一樣,要有一個帶有某種計量單位的客觀數值。而從相對意義上講,競爭力只能衡量競爭主體之間的相對位置,通過比較排名來相對地體現。遺憾的是,迄今為止,經濟學還沒有找到一種合適的計量尺度來像物理學測度重力那樣準確地測度競爭力的大小。所以,現有的關于競爭力的度量大多采用相對度量或者采用相關的經濟指標來代替。從統計學上講,絕對競爭力采用的是定距尺度,而相對競爭力采用的則是定序尺度。
從分析主體的范圍來講,競爭力具有四個層次:產品競爭力、企業競爭力、產業競爭力和國家競爭力。產品競爭力的最直接體現是其市場占有率,企業競爭力的最直接體現是其贏利能力,產業競爭力的最直接體現是其生產增加值的能力,國家競爭力的最直接體現則是國家在社會協調發展、環境得到保護的情況下保證其GDP增長的能力。
(三)國際競爭力及其基本決定關系
一個國家只要走上市場經濟的道路,國際貿易的發展就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各國經濟的國際化是大勢所趨,信息技術革命加速和強化了這種趨勢。從一國內部發展起來的市場競爭,必然會沖破國家界限,形成國際競爭。同時,世界范圍內形成的國際競爭也必然滲透進每一個市場經濟國家,使各國的國內市場成為國際市場的組成部分,使市場競爭成為國際經濟現象。
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只有9.8%。 隨著改革開放事業的迅速發展,我國的對外經濟來往越來越蓬勃。1985年,我國的外貿依存度為23.26%;1990年,外貿依存度為29.98%;2000年,中國的外貿依存度達到43.91%。有道是,“國內市場國際化,國際競爭國內化”。現如今,國際競爭就發生在我們的面前。
國際競爭力是指一個國家在全球市場經濟的競爭背景下,為國內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在保持良好的國際收支狀況的前提下,與其他國家相比較,實現經濟增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企業是國民經濟活動的基本單元,是增加值的創造者,企業競爭力是國際競爭力的核心。提高國家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在于為企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國內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環境,而企業競爭力的提高才能最終帶來整個國家競爭力的提升。
國際競爭力理論認為,國內經濟、國際化、政府管理、金融體系、基礎設施、企業管理、科學技術、人力資本等因素反映了國家為企業的營運提供有利國內環境的能力,是國家國際競爭力的八大投入因素,國際競爭力的強弱最終決定于這八個因素。同時,國家國際競爭力水平的高低還取決于是否能夠維持四對關系的平衡:一是國家的輸出擴張能力和引進吸收能力的平衡;二是國家的競爭力資產和競爭力過程的平衡;三是國家的全球性經濟活動與國內家園式經濟活動的平衡;四是公民的社會凝聚力和個人冒險精神的平衡。這八大因素和四對平衡關系為我們提供了關于國際競爭力的因素、機制和效應的基本思維框架。
二、中國國際競爭力的現狀與演變
(一)中國國際競爭力總體水平及其演變
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注: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Management Development即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簡稱IMD,在瑞士洛桑。)是世界上研究和評價國際競爭力的權威機構,其年度報告《世界競爭力年鑒》,現已成為世界各國政治領袖們把握全球競爭力格局及其變化趨勢的重要參考、跨國公司領導者們投資決策必不可少的咨詢依據和世界學術界關于國際問題研究的主要文獻。這份報告為我們深入認識和分析世界各國的國際競爭力提供了基本的理論框架和數據支持。根據IMD1996—2001年的《年鑒》數據,中國的國際競爭力總排名自1996—2001年的六年間,經歷了一個由上升到下降的波動過程。1996年排名第26位,1997年第27位,1998年上升到第24位,系參評以來的最好水平,1999年下降為第29位,2000年下降為第31位,2001年則進一步下降為第33位,達到近六年來的最低點。當然,需要說明的是,2001年IMD 的評價體系中新增加了受沙尼亞和斯洛伐克共和國兩個國家,而其中的愛沙尼亞名列中國之前,所以按照與2000年可比的口徑來講,2001年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名次應該說只比2000年下降了一個位次。
如果考慮到IMD《年鑒》所使用的評價數據的滯后關系, 那么這一評價結論就比較客觀準確地反映了近六年來的中國國際競爭力演變過程。在IMD的《年鑒》中,占有評價權重1/3的軟指標數據一般是即時數據,而占有評價權重2/3的硬指標一般都具有滯后期。我們可以將這些指標按照滯后期的情況分為五種:(1)不滯后的。例如,國際電話成本,一般使用的就是當年數據。(2)滯后一年的。例如,各種GDP指標,2000年《年鑒》中使用的是1999年數據。(3)滯后兩年的。例如,旅游收入,2000年《年鑒》中使用的是1998年數據。(4 )滯后三年及三年以上的。例如,能源使用密度,2000年《年鑒》中使用的是1995年數據。(5)若干年的平均值。例如,貿易條件指數,2000年《年鑒》中使用的是1995—1998年的平均值。在近200條硬指標中,上述的第(2)、(3)兩種情況占大多數,第(4)種情況較少,第(1)、(5)兩種情況很少。
根據上述情況,我們可以這樣解釋中國國際競爭力總位次在近五年中的曲折性變化。隨著改革和開放的深入發展,中國成為世界上經濟最活躍、增長速度最快和最有發展潛力的國家之一,其國際競爭力從大趨勢上來看是處于不斷的上升之中。如果我們假定數據平均滯后一年半的話,那么1998年的中國排名第24位的最好成績恰好反映的是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前的1996年后半年至1997年上半年的中國國際競爭力狀況。之后,亞洲金融危機對中國國際競爭力的影響逐漸顯現,這些影響體現在1999—2000年《年鑒》中對中國國際競爭力的排名之中。到2000年的《年鑒》中,中國的國際競爭力位次比1998年下降了7位,變成了第31位。但是,我們必須指出的是亞洲金融危機對于日本、韓國等國家的負面影響要遠遠大于中國。日本的國際競爭力由1996年的第4位下降到了2000年的第17位,到2001年更是下降到了第26位;韓國由1996年的第27位下降到1999年的第38位,2000年恢復到28位,2001年繼續保持第28位的名次。由于中國有堅實的經濟管理基礎,領導決策層的迅速反應以及強有力的宏觀經濟政策,有效地限制了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程度,在1999年最困難的時期仍然取得了7.8%的較高經濟增長率。2000年是中國經濟轉折的拐點,已逐步走出需求不足、消費低迷、增速放慢的困難期。我們可以預期,在未來的五年內,中國的國際競爭力總體水平將有一個較大幅度的提升。
(二)中國國際競爭力的主要決定因素分析
1.國內經濟
國內經濟要素主要反映一國或地區宏觀經濟的總體狀況。包括7 個方面的內容:(1)增加值,用分別按匯率、 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國民總收入,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地下經濟以及預測等9 項指標反映生產與收入總量及發展水平的競爭力。(2)投資, 反映國內投資總額及增長的資本形成競爭力。(3)儲蓄,反映儲蓄總量及增長的積累競爭力。(4)最終消費,反映居民和政府最終消費與增長的最終消費需求競爭力。(5)經濟部門運行效率,反映農業、工業、服務業及零售業實際增長的部門運營競爭力。(6)生活成本,反映消費價格、生活費用、 房租等方面的生活成本競爭力。(7)適應性,反映經濟改革、生產的再配置、公司與政府是否迅速適應經濟周期變化等方面的適應性競爭力。
2000年中國國內經濟實力國際競爭力排名比1999年急劇下降,名列第18位,國內經濟要素成為影響中國國際競爭力總名次下降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這一領域里主要是最終消費和適應性兩個子要素的競爭力不行,2000年都排在第26位。這一領域中的強項還是反映“儲蓄”和“增加值”兩個子要素,各自排名第5位和第6位。需要說明的是,盡管中國的國內經濟實力要素的國際競爭力排名在2000年大幅下滑,但是仍然是中國國際競爭力八大要素中表現最好的要素之一,僅次于“政府管理”要素排名第16位的表現。
2.國際化
國際化要素通過一國或地區參與國際貿易與投資的程度反映其對外開放和在國際市場上的綜合實力。包括8個方面的內容:(1)反映貿易收支、服務收支以及經常項目收支狀況的國際貿易運營競爭力。(2 )反映商品及服務出口額及發展水平、出口產業結構、旅游收入、出口市場多元化、出口信貸與保險的出口競爭力。(3 )反映商品及服務進口額及發展水平、進口產業結構、進口傾向的進口競爭力。(4 )反映貿易條件、匯率穩定度、匯率政策的競爭力。(5 )反映證券投資資產及負債的競爭力。(6)反映資本國際流動的外國直接投資競爭力。(7)反映對外政策法規、投資規模、風險與人員流動的國家保護競爭力。(8)反映全球化與區域貿易、貿易依存度以及民族文化開放的國家開放競爭力。
2000年的中國“國際化”要素排名也是急劇下降,比1999年下降了17位,名列47個參評國第35位,國際化要素也是影響該年度中國國際競爭力總排名下降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這一領域中,IMD 對中國“國家保護”子要素的評價很差,名列47個參評國中倒數第2位的位次(46位)。由于IMD 《年鑒》中關于國家保護對于國際競爭力影響的評價都是采用德爾菲法獲得軟指標,數據沒有時滯。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在給IMD提供評價意見全球各地的3263位企業高層人士的眼中,中國當前的國家保護程度很嚴重,阻止外國商品和服務進入國內市場的程度是47個參評國中最強的,在47個參評國中最不能容忍外國投資控制國內經濟,是47個國家中對于內外資企業最不能平等對待的國家之一(46位),是47個國家中對于公共部門的經濟合同最不能充分地對于外國競標者開放的國家之一(46位),政府對于涉外經濟合同的干預程度最強。我們不難判斷,近幾年來中國的媒體和輿論中對于“國家經濟安全”概念大肆渲染和推廣,可能是造成海外企業界人士對于中國“國家保護”和“開放度”方面的評價急轉直下的一個重要因由。
3.政府管理
政府管理要素反映一國或地區政府對國際競爭力積極影響的能力。主要由6個方面構成:(1)反映政府國內和國外負債狀況、財政赤字、公共財政管理以及國家儲備的政府債務競爭力。(2 )反映政府就業比重、政府一般支出與軍事支出的政府支出競爭力。(3)反映稅收、稅種、稅率、社會保障等財政政策的競爭力。(4)反映政府政策執行、法律、體制、透明度、行政干預以及腐敗的政府效率競爭力。(5 )反映價格控制、政府補貼、環境保護、就業與失業管理以及反壟斷的政府參與經濟競爭力。(6)反映公平、社會秩序和凝聚力的社會公平與安全競爭力。
2000年,政府管理仍然是中國國際競爭力八大要素中表現最好的領域,排名第16位,與上年持平。其中的“國家債務”子要素排名第1位,是最大的強勢項目之一;“財政政策”子要素的表現也不錯,排名第2位;這兩者是中國政府管理對于國際競爭力提升的重要作用途徑。中國政府管理對于國際競爭力作用的不利一面在于“政府干預”子要素方面。海外企業界人士對于中國的產品和服務質量的法律保證體系、政府價格控制、失業法律保障體系、競爭法律和政策保證公平競爭的能力等方面的評價不高,導致中國“政府管理”子要素的排名位居第44位。
4.金融體系
金融體系要素主要反映一國或地區金融市場和服務質量的競爭力。由4個方面構成:(1)反映利率、資金成本、信用等級的資本成本競爭力。(2)反映信貸、地區資本進入、國外資本市場開發、 出口信用代理和風險資本的金融效率競爭力。(3 )反映證券市場規模與規范化的證券市場運行競爭力。(4)反映中央銀行政策、銀行規模、利差、 金融機構法律監管與透明度、金融教育與技術人才的金融服務競爭力。
2000年,IMD 對于中國金融體系的評價比1999 年下降, 又回到了1998年第42名的位置。各個要素的排名均在第33位之后,其中最差的是“資本的易獲得性”子要素,位居第46名。從具體指標來講,中國金融體系在以下三項指標上排名世界最末位:進入本地資本市場對外國公司的限制程度,金融教育,金融人才的可獲得性。金融體系已成為制約中國國際競爭力提升的一個重要因素。
5.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要素反映一國或地區滿足其企業經營基本需求的資源和基礎設施體系的能力與服務水平。由4個方面構成:(1)反映基礎設施計劃融資、各類交通運輸及分配體系效率、健康基礎設施、電力成本、可耕地、城市化等基本基礎設施競爭力。(2)反映電信投資、 計算機使用及水平、網絡、信息技術及電子商務、電話、工業機器人等的技術基礎設施競爭力。(3)反映能源消費、 能源自給率及能源進口的能源自足競爭力。(4)反映紙張紙板回收率、廢水處理、 廢氣排放的環境競爭力。
2000年,中國基礎設施國際競爭力與1999年持平,位居第42 名。2000年,IMD在基礎設施要素下首次增加了反映寫字樓租金、 勞動力雇用規則彈性、電話線占有率、國際電話費水平等方面的“商務基礎設施”和反映總醫療支出占GDP比率、公共醫療支出占GDP比率、醫護人員占人口比率、健康基礎設施滿足需求的程度等方面的“健康基礎設施”兩個子要素,中國分別名列第46和第43位。
6.企業管理
企業管理要素反映企業經營、企業形象和企業創新等方面的管理實力。由4方面構成:(1)反映綜合要素生產率及其增長、勞動生產率、部門生產率等方面的生產率競爭力。(2)反映勞動報酬、 產業單位勞動成本、服務性職業年薪、經理報酬等方面的勞動成本競爭力。(3 )反映公司規模、國內產品價質比、廣告費用、公司信譽以及公司董事會等方面的公司運營績效競爭力。(4)反映公司創新、經理人員、 國際經營、股東價值、產業關系、勞資爭議、雇員培訓、過程管理、企業家冒險精神與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管理效率競爭力。
2000年中國企業管理的國際競爭力比上年下降了1位,名列第37 位。主要的問題還是在“公司表現”和“生產率”兩個方面。
7.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要素反映科學與技術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綜合實力。由5個方面構成:(1)反映研究與開發總支出、企業研究與開發支出以及人均研究與開發支出等方面的研究與開發支出競爭力。(2 )反映研究與開發總人數、企業研究與開發人數、人均水平、合格工程師及技術工人的可得性等方面的研究與開發人員競爭力。(3)反映企業技術合作、校企合作、技術開發的財力及法律支持等方面的技術管理競爭力。(4)反映獲諾貝爾獎、基礎研究、科學教育等方面的科學環境競爭力。(5)反映國民專利獲取及保護等方面的知識產權競爭力。
2000年,中國科學技術國際競爭力的排名比上年下降了3位, 位居第28位,系1996年以來的最低點,比1998年的最高點第13位下降了15位。問題主要在于“知識產權保護”和“R&D支出”兩個子要素。
8.國民素質
國民素質要素反映人力資源的可得性和質量等方面的競爭實力。由7個具體方面構成:(1)反映人口規模、結構、負擔系數和預期壽命等方面的人口特征競爭力。(2)反映勞動力資源及其變化、 勞動力結構、熟練勞動力、人才外流的勞動力特征競爭力。(3 )反映就業及其部門結構、就業改善、工作時間的就業競爭力。(4)反映失業水平、 失業結構的失業競爭力。(5)反映教育體系、初等教育、高等教育、 師生比、公共教育支出、文盲率、經濟知識普及等等的教育結構競爭力。(6)反映城市人口、收入分配、生活質量、財產權、 人文發展以及醫療救助等的生活質量競爭力。(7)反映勞動者積極性、 國民靈活性與適應性、機會均等、社會價值觀等的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競爭力。
2000年,中國國民素質國際競爭力比上年下降了兩位,位居第29名。劣勢主要在“生活質量”、“失業”和“教育結構”三個子要素上,分別排名第44、40和40名;優勢在“人口結構特征”和“就業”兩個方面,都位居第1名。
三、面向WTO的中國國際競爭力戰略
(一)借鑒國際經驗,是調整我國產業競爭政策的基本出發點。從國際競爭力理論來說,產業的國內市場競爭強度與其國際競爭力成正比,許多國家的經驗表明,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都是經過國內市場嚴酷的競爭與淘汰之后才逐步進入國際市場,獲取國際競爭力優勢地位的。是著名國際競爭力專家邁克爾·波特在總結10多個國家眾多產業發展過程的案例之后所得出的一個產業國際競爭力發展規律,已得到管理學和經濟學界認同。我國產業自80年代以來的發展歷程也證實了這一理論。在80年代初,我國家電市場幾乎完全被日本產品占領,國內生產的電視機、冰箱等在日貨面前幾乎沒有什么競爭力。但正是由于家電市場的開放和國外企業的競爭,使得國產家電產業在巨大的生存壓力下大力進行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提高產品的競爭力。進入90年代中期以后,中國的家電產業不僅奪回了國內市場,而且在國際市場取得了明顯的競爭優勢。相反,汽車制造業等中國制造業產業,則在市場保護與沒有競爭壓力的環境下止步不前,至今還是處于國際競爭的劣勢之中。
國內市場競爭強度與國際競爭力關系的要點在于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也就是說企業只有在面對強有力的市場競爭力壓力之時才會真正進行技術和管理創新,而這種創新正是競爭力的源泉。
可惜的是,在中國目前存在大量不利于提高產業競爭力的壟斷現象,在大多數產業的國內市場競爭強度還不夠的情況下,我國競爭政策的導向竟然是傾向于限制競爭、保護壟斷。這幾年,無論是新聞輿論、學術界,還是政府主管部門,批評不正當競爭、警示過度競爭的多,很少有人提起高強度市場競爭對于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正面作用。最近關于中國電信產業改革方案的討論中,有許多人是站在部門利益的角度,反對競爭的。我們認為,中國的政府部門、學術界應該從美國政府和司法部門肢解微軟公司的行動中很好地體味一下,因為我國前兩年還在流行將幾個特大型國有企業捆綁在一起來“制造”世界500強企業, 并借此提高產業國際地位的企圖。我們應該認真體會一下“肢解一個微軟、救活一個產業”這句話究竟是什么意思。
(二)在面臨WTO所帶來的巨大競爭壓力下, 我國不具比較優勢的資本密集型制造業必須在緩沖期結束之前提高其自生能力。具體來講,依其產品的市場特性,可分成兩種方式來進行調整:一是對于那些國內市場容量很大的資本密集型制造業部門,可以采用以市場換資本的辦法,吸引外國的資本,來降低資本的價格。外國資本在其母國的相對價格低廉,引入外國資本之后,不僅可以使這些企業的資本成本降低,而且可以促使外國技術和管理經驗的進入,進一步提高企業的質量和經營水平。二是對于那些國內市場規模有限,或產品已不再有市場需求的制造業部門,除了極少量關系到國防安全必須由政府以財政繼續給予支持以維持生產外,其他沒有市場前景的企業,應該進行轉產,由企業自己尋找、轉入生產符合我國比較優勢而又具有市場前景的產品。在過去,資本密集型的企業集中了我國最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如果創造條件給予轉產,當中有不少企業可以利用人力資本上的優勢,找到新的具有競爭力的產品。
(三)競爭力戰略的指導思想既要立足于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又要注意創造新的競爭優勢,這是現代競爭力理論有別于傳統的單純依靠比較優勢的重要創新。比較優勢理論的核心在于資源稟賦說,認為一國產業國際競爭力主要決定于其資源稟賦結構,要提高一個國家總體的資本密集度和技術水平,必須先提高要素稟賦結構的水平。但是競爭優勢理論則認為:產業國際競爭力=競爭力資產×競爭力過程,這表明通過技術和管理的創新可以彌補資源稟賦的劣勢,或者調整資源稟賦的結構,獲取新的競爭優勢。這一理論對中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戰略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簡言之,建立符合WTO要求的企業制度, 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是我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戰略的重要內容。
加入WTO對于中國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只要我們能夠實事求是, 按照國際競爭力內在的規律來調整我國的制造業產業結構,并善于利用外國的資本來彌補我國國內產業資本不夠充裕、資本成本偏高的缺陷,加入WTO對于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將會是機遇遠大于挑戰。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將會有一個大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James Rinehart. The Ideology of Competitiveness[J].Monthly Review, 1995,(10).
[2]Yanyun Zhao, Renzeng Wang, Haiyan Song. The Studieson Competitiveness Development for EU Service Sector inEuropean Integration Process[D]. Beijing: Academic Reportto EU-China Higher Education Cooperative Research Project (4040046/99),2000.
[3]約翰·依特韋爾,默里·米爾蓋特,彼得·紐曼.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
[4]中國人民大學競爭力與評價研究中心.中國國際競爭力發展報告(2001) 21世紀發展主題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5]李靜萍.國際競爭力理論與應用[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0。
[6]王仁曾.產業國際競爭力理論、方法與統計實證研究[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0。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