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淺談如何加強當下企業經濟管理制度論文刊發

發布時間:2014-06-17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

摘 要: 論文摘要:企業應根據內部控制框架結構,結合企業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并公布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管理層應當定期對本企業的內部控制設計的有效性和執行的有效性進行評估。并定期對外公布內部控制的具體評估報告。 關鍵詞:內部控制,控制環境,控制框架, 中國集體

  論文摘要:企業應根據內部控制框架結構,結合企業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并公布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管理層應當定期對本企業的內部控制設計的有效性和執行的有效性進行評估。并定期對外公布內部控制的具體評估報告。

  關鍵詞:內部控制,控制環境,控制框架,中國集體經濟

  本文選自《中國集體經濟》致力于傳播國內外經濟動態和信息,為廣大科研工作者和實踐者提供交流研討平臺,探討與企業相關的生產、經營、管理、科技、政策法規、教育培訓等方面的理論和實踐,征集優秀稿件。

  引言

  自2011年5月以來,在美上市的中國概念股正遭遇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信任危機。國內股市對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視而不見,現在終于輪到國際股市檢驗了。這其實是目前中國企業普遍存在的誠信缺失問題。從瓊民源、紅光實業到銀廣廈等等,肯定還存在沒有被查檢、揭發的財務舞弊案。驚嘆之余我們又能想到些什么,這其中的原因是錯綜復雜的,而其內控的極端薄弱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如何認識到內部控制的重要性?制定合理的內部控制框架是規避現代企業內部控制關鍵。

  在1994年修改的《內部控制——整體框架》中對內部控制作了如下的描述:內部控制是由企業董事會、經理階層和其他員工實施的,為營運的效率效果、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相關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標的達成而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

  本文首先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分析了目前公司財務舞弊的現狀,重點從控制環境方面分析我國上市公司在內部控制中存在的問題,進而通過運用COSO內部控制整體框架的要求,分析產生舞弊的原因,從而建立合理的企業內部控制整體框架。

  一、基于企業內部環境原因

  (一)控制環境

  控制環境是企業內部控制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著企業的風格,關系著整個企業的控制意識,是內部控制其他部分的基石。它主要體現于公司組織結構、董事會的作用、人力資源、企業文化管理等方面。

  1、公司治理結構

  由于受資本市場以及各利益相關方者權利制衡的影響,各個企業中利益相關者在企業中占據的地位不同,其表現出來的公司治理結構就不同。在我國,國有企業、國有控股企業和國企改制后的國有獨資公司普遍存在著所有者缺位的問題,公司的董事和董事會并不能真正代表所有者的權益。加上市場發育的不完善和管理觀念的缺乏等原因,容易產生“內部人”控制的現象,而內部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在不斷侵害小股東的權益。

  其次,董事會沒有真正發揮作用,在一個企業中,董事會要擁有技術、才能和智慧,并且要嚴格積極履行監督管理和引導協調的職能。而事實上,董事會形同虛設,在實際的工作中,董事長權力過大,存在重大事項無標準,決策無民主的現象,經常忽略經營者和普通員工的意見。這樣一來,舞弊自然而生了。

  2、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政策

  在現在企業中,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往往會存在諸多短期行為。一方面是公司高層管理人員選拔人才時以貌取人,或者是隨意用人。銀廣夏就是一個典型,他選拔他的一個長相佼好的員工出任地區總經理,不懂財務也不懂管理。另一方面公司部門選拔人才時排除異己,任人為親,專挑對自己阿諛奉承的人,招聘時挑選自己的親朋好友填補空缺,不去注重其能力。逐漸形成一個“壟斷”地位,腐敗現象成風。

  3、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的中樞神經,要充分認識到企業文化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重要性。企業文化一直以一種無形的力量影響著企業。從近年來國內上市公司出現的內部控制時效案例來看,一些管理者的誠信觀、道德觀、價值觀出現了問題,使得內部控制的執行力度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因此,企業內部控制環境還應從企業文化作為切入點,應該把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的一種制度,營造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為企業的內部控制創造激勵機制。

  (二)從企業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四方面分析

  COSO報告提出內部控制整體框架中,除了控制環境這個要素外,還有其他四個方面的要素,對內部控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下面將從以下三方面分析舞弊產生的根由:

  1、企業缺乏相應的風險評估控制

  隨著企業的發展,企業一般都會有這樣一種趨勢,企業喜歡做大,但忘記做優。也就是說放棄在自己熟悉的領域深層次開發,不去提升自己的競爭能力和競爭優勢,而是選取多元化經營。多元化經營雖然是企業發展的捷徑,但也會為企業帶來不可忽略的風險。因為經營者會分散的企業管理資源,自己的強有力的核心競爭優勢慢慢受到同行業的威脅。孫子有這樣一句話,“無所不備無所不寡”,也就是說一旦經濟環境發生相反的變化,競爭加劇,企業便會有“不正常”活動產生,于是為舞弊的滋生創造了條件。

  2、控制活動方面原因

  一般來講,其不足主要表現在對關鍵控制點的把握不夠,找尋不到真正的控制關鍵點。特別是在一些小型企業或者是未完全改制的老國有企業,其經濟業務的授權與批準沒有得到嚴格的控制,不相容職務沒有得到完全分離,并且企業對復核這一基本程序顯得不夠重視,沒有建立備查帳等等。往企業更深層次考慮,不少企業沒有形成績效指標的控制機制,從而不能將企業運營資料和財務資料進行合理的比較,得不到合理的修改和矯正,面對企業超出預期的結果或者不尋常的趨勢,企業管理者不能采取正確的措施來處理,從而釀就差錯的根源。

  3、信息與溝通方面原因

  信息與溝通的效果會在很大程度上關系到企業內控的效率,因此對企業信息活動控制時,企業管理層必需注意信息與溝通渠道的通暢和效率,為有效的企業的內控創造條件。由于所有者缺位與內部人控制問題,導致了其內部信息不對稱,從而導致信息不能很好的傳遞,為企業內部存在欺瞞現象埋下伏筆。而且在不少企業中,向上溝通和向下溝通都受到阻礙。企業第一線的員工,他們獲得的信息一般是最準確和最快的,但由于有些企業沒有建立正常的溝通渠道更或者是企業管理層根本就沒有意愿聆聽下級的建議等一些企業文化的影響,從而其有價值的信息就得不到很好地反饋,或喪失及時性,這樣也為舞弊的滋生創造了條件。

  二、構建合理的內部控制整體框架

  其實,我們對內部控制的定位,一直都站在制度基礎審計的角度上。隨著COSO2報告的提出,我們開始對此有所借鑒,現在我們的好多研究者都是站在了公司治理、改善企業現狀的角度上。但是,我們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呢,怎樣才能一針見血地洞穿內部控制的薄弱環節。在此,結合上述分析的原因,談談一些設想:

  (一)健全管理機構,理清管理責權

  一系列舞弊的根源,很大一部分與管理機構不健全、權責不分明有關。管理者權利過分集中,又缺少有效的內部控制,往往會給企業帶來潛在的、不確定風險。從公司治理來看,除了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審計部門外還必須建立獨立的審計委員會。機構設置及定位如圖1-1。   通過上圖可知:審計委員會既授董事會委托又授監事會指導,既具有獨立性又擁有充分知情權,授權以外的重大事項則通過董事會的批準。董事會的主要職責在于判斷決策事項的機會和風險性是否在董事會認可的范圍內。獨立審計委員會的職責與內部審計不同,是通過不定期的監督來檢查公司運作中有無違反授權范圍或存在隱瞞的事項,這就確保了企業能在明確職責、健全管理機構的基礎上來認知并化解潛在的舞弊風險。

  (二)確保董事會在內部控制框架構建中的核心地位

  在我國,公司制企業雖然都設立了董事會,但對一部分企業來說,董事會并未發揮應有的作用。針對這一情況,政府應制定更為具體的規范強化董事會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從我國《公司法》規定的董事會、股東大會、總經理之間的權責劃分來看,董事會在公司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董事會應該對公司內部控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運行負責。外部控制不能取代內部控制的功能。董事會是股東利益的代表,對內部控制來說,以董事會為主體的內部控制是最合適的手段。

  (三)加強道德規范建設的可操作性

  職業道德是會計人員在職業中應遵循的行為準則,會計人員在會計活動中是否遵循會計工作行為準則,恪守良好的職業道德規范,直接關系到內部控制的有效實施。因此,要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嚴密的內部會計控制體系,是遏止做假的重要工具,是實施自動防錯、查錯和糾錯,實現自我約束、自我控制的重要手段。同時,要加大對違反職業道德規范的處理力度,以此來約束和管制會計人員的職業行為。建立內審質量考評體系,不斷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

  (四)切實加強預算管理,建立合理的預算機制

  目前,我國尚有相當部分企業未建立合理的預算機制。根據《公司法》有關條文規定,從總體上看,在我國由總經理作出最終決定的企業比重最大,由董事會作出最終決定的數量次之,由專門的原機構做最終決定的企業明顯少于前兩者,這種現狀與我國企業為建立健全的預算機制有關,因而滋生了預算中的內部人控制現象。因此建議,在董事會下設預算委員會,具體負責預算的制定、實事工程、監控等工作,只有這樣,企業最高決策者才能適時制定出最優方案,通過內部控制的保證下不折不扣的得到貫徹,充分發揮預算委員會的職能作用。

  (五)控制的自我評估

  企業應根據內部控制框架結構,結合企業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并公布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管理層應當定期對本企業的內部控制設計的有效性和執行的有效性進行評估。并定期對外公布內部控制的具體評估報告。當發現企業內部控制中存在問題時 ,應采取相應措施,改善公司內部控制保證公司內部控制有效運行。 通過內部控制的自我評估,確保內部審計人員和管理人員共同對公司的風險進行雙向控制。有利于共同采取措施,防止內部控制薄弱環節的產生,促進各部門更有效的履行責任。

  綜上所述,構建內部控制框架體系所有在美上市企業都要建立的門檻。在國內企業內部控制度相對落后的情況下,借鑒西方模式建立的內部控制框架時,要針對我國實際情況抓住關鍵因素分重點、逐步地建立。在制定內部控制制度時與崗位責任制相結合,從而可以更有效的參與到企業內部控制中。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制定相應措施,將其納入考核企業經濟責任指標之一,可先在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率先執行,然后以點帶面,逐步推廣。

  總之,內部控制框架的構建體系是企業內部控制的一種理想框架,它對企業加強內部控制有著積極的影響。它使管理者加強了企業管控力度、提高了企業管理者的信心。它使上市公司在行為約束上增加透明度。從保護投資者角度來看,能使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具有真實性和可靠性。從規范健康、有序的資本市場來看,它能促進我國證券監督和管理機制的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李鳳鳴.內部控制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3

  [2]王立勇.杜絕內患——企業內部控制系統分析[M] .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12

  [3]楊有紅.關于控制環境的研究.會計研究,2005年第5期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