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4-29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在生態旅游中,森林生態旅游占主體地位,因為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森林生態旅游是人類社會進人工業化以后發展起來的新興旅游業,是現代社會高度城市化導致人類追求自然、返樸歸真、尋根求源心態的具體體現(王紅姝,2000)。我國于1982年9月成立了第一個國家
論文摘要:在生態旅游中,森林生態旅游占主體地位,因為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森林生態旅游是人類社會進人工業化以后發展起來的新興旅游業,是現代社會高度城市化導致人類追求自然、返樸歸真、尋根求源心態的具體體現(王紅姝,2000)。我國于1982年9月成立了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即張家界森林公園之后,全國各地在具備典型的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的林區又建立了一批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轉變傳統林業靠木材生產為主的經營模式,開始了森林生態旅游的探索。本文選自《新西部》。《新西部》雜志是由陜西省社會科學院于2000年6月創辦的國內首份以西部大開發為主題的刊物。伴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步伐,《新西部》堅持“以平民視角關注人的生存,以紀實風格展示西部風物”,將國家有關西部開發的政策及其變化和涉及西部發展的重大事件、焦點人物、熱點話題、權威資訊,及時而又多角度地呈現給讀者,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好評?朓SSN:1009-8607,CN:61-1368/C,郵發代號:52-78。
1西南民族地區森林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現狀
1.1西南民族地區森林生態旅游資源豐富
西南民族地區的森林生態旅游資源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以廣西為例,廣西森林覆蓋率超過58%,居全國第四位;森林景觀和物種資源豐富,是全國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省區之一。廣西還有許多古、大、珍、稀、奇的名貴樹種,是罕見的旅游資源。如被譽為“植物界大熊貓”的銀杉,全球僅在中國有分布,而廣西是數量最多的省區。有“茶族皇后”美稱的金花茶,20多個品種都分布在廣西。此外,廣西金秀圣堂山萬畝變色杜鵑,貓兒山的高山原始矮林等等,這些珍貴的樹種都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保護價值和科研價值,是十分吸引游客的森林旅游資源。廣西也是全國野生動物分布最多的省區之一,多種動植物群落和動植物種類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森林景觀,為開展森林科普考察、野生動植物觀賞等專項森林旅游活動提供了極好的條件。廣西地貌景觀奇特,主要有喀斯特巖溶地貌景觀、丹霞地貌景觀、石英砂巖峰林地貌景觀、花崗巖地貌景觀等。其中雄奇險峻的喀斯特巖溶地貌景觀以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黃猄洞天坑森林公園為代表;雄偉壯觀的丹霞地貌以“丹霞之魂”的八角寨國家森林公園為代表;石英砂巖峰林地貌景觀以金秀大瑤山為代表;花崗巖地貌以大容山國家森林公園和五皇山森林公園為代表,都是森林旅游發展中獨具魅力的特色資源。云南省的森林旅游資源豐富,森林環境原始,面積為940萬hm2,占國土面積的62.9%,森林類型和生物物種多樣。全省有森林面積940萬hm2,占國土總面積的33.6%,是云南省各類資源中最多、最大的可再生自然資源。全省有各種高等植物1.7萬多種,占全國總數的62.9%,森林中珍稀物種種類和數量占全國一半以上,其富集度居全國首位。云南省森林生態旅游資源的特點是:一是資源類型多樣,有利于開展多種旅游;二是資源原始、古老,開發價值高;三是后備資源多,開發潛力巨大。
1.2西南民族地區森林生態旅游開發現狀分析
當前,西南邊疆民族地區的森林生態旅游發展較快,但整體水平還是比較落后,其中的旅游資源優勢還遠遠沒有開發出來。從數量和面積來看,截至2009年底,全國共建立森林公園2458處,總經營面積1652.5萬hm2。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730處,國家級森林旅游區1處,經營面積1151.93萬hm2;省級森林公園1073處,面積402.08萬hm2。但是,廣西的森林公園數量和經營面積分別僅占全國的1.56%和1.99%。從經營情況來看,2009年全國森林公園共接待游客3.32億人次(其中海外游客912萬人次),旅游收入226.14億元。但廣西2009年森林公園接待游客340.9萬人次,旅游收入4.06億元,分別僅占全國的1.03%和1.80%。從規模來看,2009年,全國共有126處森林公園接待游人數超50萬人次,46處超100萬人次,廣西僅有1處即八角寨國家森林公園超50萬人次(55.0萬人次),占全國的0.6%;2009年,全國共有204處森林公園旅游收入超1000萬元,其中58處超5000萬元,34處超億元。廣西僅有4處超1000萬元,占全國的1.96%。從當地旅游業中的份額來看,廣西森林旅游業在廣西旅游業中的地位也偏低。2009年,廣西旅游業共接待旅游人數達1.18億人次,旅游總收入為701億元,旅游總收入相當于全區GDP的9.1%。而當年廣西森林旅游共接待游人數530萬人次,僅占全區旅游人數的4.5%;森林旅游總收入為4.9億元,占全區旅游收入的0.7%。在云南省,類似的問題同樣存在。云南省的森林生態旅游開發程度較低,而且還存在已建景區開業率較低的問題。截止2011年,全省39個國家級和省級森林公園中,僅有16個正式營業,開業率僅達41%。自然保護區的整體市場轉化率則更低。西南民族地區森林生態旅游開發的整體水平偏低,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資金投入不足,管理體制不順,等等。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森林生態旅游產品比較單一,沒能很好地利用其中的人文旅游資源開發出組合型的、更高質量的森林生態旅游產品。突出表現在:森林生態旅游開發沒能更好地和蘊藏其中的人文旅游資源緊密結合起來。西南民族地區的森林生態旅游開發要實現新的飛躍,必須更加深刻地認識蘊藏在森林中的少數民族人文旅游資源,特別是其中一直不被人重視的跨國民族文化和“僑”文化等獨特的人文旅游資源,走一條森林生態旅游的人文品牌道路。
2西南民族地區少數民族文化和跨國民族文化
2.1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文化
西南民族地區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包括曾經輝煌的青銅文化,聞名海內外的南詔文化、貝葉文化、東巴文化,等等。該地區是稻作文化和茶文化的發源地,各民族獨特的民居、歌舞、神話、習俗、服飾、宗教信仰等民族文化構成了西南民族地區的一大特色。據統計,云南各少數民族每年共有至少65個傳統節日,如傈僳族的“三方玄舞”,彝族的“火把節”,傣族的“潑水節”,等等。這些節日形式各異,各具特色,蘊涵著豐富的傳統民族文化,與秀麗的山水相映生輝,構成獨具民族風情特色的森林旅游資源。
2.2西南地區的跨國民族文化
西南地區是民族地區,還是邊疆地區,這種地理位置還孕育了一種比較特殊的民族群體,即跨國民族?鐕褡迨侵:地域相鄰或不相鄰,屬世居或規模遷徙形成,一般在邊界線兩側或附近地區,在族源、語言、基本文化特征等方面有相同或相近的認同感,而在國家歸屬上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政治認同要求,被現有政治地理(領土)邊界線所分割,分屬于不同國家政治實體的同一文化民族或族群(周建新,2002)。我國西南地區(云南、廣西兩省區)與緬甸、老撾、越南三國接壤,國境線長達5080km,有17個民族跨國界而居,他們是:壯族、傣族、布依族、苗族、瑤族、彝族、哈尼族、景頗族、傈傈族、拉枯族、怒族、阿昌族、獨龍族、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和京族。其中,除京族是跨海疆而居的跨國民族外,其余16個民族都是跨陸地邊界而居的民族。另外,在中國還沒有被確認為單一民族的克木人同樣跨界而居(劉稚,2007)?鐕褡宄嗽诘鼐壧卣魃媳憩F為跨國而居的形式外,還有很復雜的人文和政治內涵。首先,“跨國民族”是一個有特定的歷史含義的概念。其次,“民族”一詞偏重“文化民族”的內涵,而“跨國民族”的內涵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第一,具有共同的歷史,包括共同的政治經歷、共同的族源等;第二,各分支仍然基本上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及心理素質;第三,各部分仍然具有共同的族屬認同和民族感情。在旅游方面,由于兩國居民屬于同一個民族,這能有效地吸引他們越過邊境,來看看異域的“自己”。而且,他們相互之間語言相通,更能消除旅途中的語言交流障礙,從而更好地完成旅程。廣西、云南與東南亞鄰國歷史交往源遠流長,官方和民間的社會、政治、文化、商貿交往十分頻繁。一方面,兩地在語言、飲食、氣候、民俗文化、生活習性方面都有眾多的相似之處,這使得東南亞游客在云南會有熟悉的感覺。另一方面,兩地畢竟是跨境交流,經濟和社會發展程度不同,其適度的差異性對越南游客也產生吸引力,在廣西、云南也能體驗到異國的文化、飲食、風俗習慣等。
3西南民族地區的“僑”文化
在西南邊疆民族地區,除了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還存在另一種文化旅游資源“:僑”文化。自古以來,西南邊疆地區不斷有人外遷到越南、老撾、緬甸等東南亞鄰國,成為華僑華人,目前統計已超過600萬。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末,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發生三次較大的“排華”事件,導致數十萬華僑被迫回到中國成為歸難僑(又稱“難民”)。當時安置在廣西、云南等西南邊疆民族地區的歸僑達20多萬。目前,西南邊疆民族地區共有歸僑僑眷近200萬人,絕大多數集中居住在廣西、云南的58個歸僑安置農林場,包括廣西的22個華僑系統的華僑農林場、10個林業系統的林場、13個農墾系統的農場和云南省的13個華僑農林場。西南邊疆民族地區大量的華僑歸僑和僑眷,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僑”文化。
3.1“僑”文化是多種文化交融的結果
在民族文化方面,這些歸僑群體幾十年乃至幾百年以前是居住在廣西、云南,他們屬于不同的民族,帶著不同的民族文化。這種文化經歷了幾十年乃至幾百年的變遷,但仍然在他們的身上有所保留。特別是他們遷居越南等國家時,往往是成批遷移的,在越南等國定居是也往往成批居住的,這有利于他們的民族文化的傳承。比如,中國的瑤族歸僑大部分去越南的時間比較短,他們去了越南以后,大部分也是聚住在一起,所以瑤族傳統保留得比較明顯。實際上,中越邊境跨國民族大部分是因為從中國遷居越南而形成的。分居中越邊境線兩側的跨國民族都保留著自身民族的文化特色。在原居住國文化方面,這些歸僑群體大都保存的比較完好。特別是1978年從越南歸國的歸僑,他們回國時間只有30多年,33歲以上的人口都是在越南出生的,40歲以上的人口對越南的文化有清晰的記憶和完好的保持。據筆者的走訪了解,在歸僑群體,他們還潛藏著基本完整的原居住國文化,包括原居住國語言、生活習俗等等,盡管他們平時已經不太表現出來。在現居住地文化方面,這些歸僑群體經歷了幾十年的融合過程,大都已經可以融入現居住地及周邊的文化。實際上,隨著歸僑安置場內歸僑僑眷群體交往范圍的逐漸擴大,他們和居住地及周邊人員的交往也逐漸增加,他們往往是更多地融入居住地及周邊的文化。
3.2“僑”文化包含廣泛的跨國親緣
在廣西、云南的歸僑僑眷群體中,大部分在海外有比較直接的親緣關系,而且海外親緣關系的社會網絡復雜。同時,廣西、云南歸僑僑眷的跨國親緣分布很廣,因為廣西、云南的歸僑大都是因為戰亂而返國的,期間往往是一個家族甚至是一個家庭成員分散在不同國家。據聯合國難民署統計(截至1985年9月),全世界共有印支難民153萬人。中國,共接受27萬華僑、華人。這種背景給歸僑們帶來廣泛的跨國親緣。有些歸僑原來在越南等原居住國有兄弟姊妹好幾個,撤離時由于混亂或者意見不一,結果分別撤到不同的國家。比如云南紅河華僑農場先后安置過1900多名來自印尼、緬甸、柬埔寨、日本、馬來西亞、越南和印度的歸國華僑,后來有些歸僑先后到第三國和港澳地區定居,與世界上17個國家和地區有親緣關系。西南邊疆民族地區“僑”文化的上述特征,對該地區發展東南亞游客的入境游是有非常積極的意義。正是由于這種“僑”文化的紐帶,能夠吸引大量的東南亞游客進入廣西、云南。而該地區的歸僑僑眷基本上居住在農林場,他們的“僑”文化實際上是廣泛意義上的森林生態旅游資源的組成部分。
4森林生態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的聯姻
及其品牌定位西南民族地區有豐富的森林生態旅游資源,也有豐富而獨特的人文旅游資源,而且這些人文旅游資源大部分是在森林中孕育,在森林中成長,在森林中發展,森林和人文渾然一體。所以,讓兩種旅游資源實現聯姻,走出一條人文型的森林生態旅游品牌之路,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可行性。
4.1森林生態旅游資源與人文旅游資源聯姻必要性
要發展森林生態旅游,當前往往不能靠單一的旅游產品來支撐,而是需要和其他旅游資源相結合。近年來,森林生態旅游和其他旅游資源在形式上不斷結合。比如休閑旅游、探險旅游、山地旅游、民俗旅游,等等,都開始把空間融入到森林等生態環境里面進行,和森林生態旅游開始緊密結合。這給森林生態旅游開發帶來了更多的發展空間,也是森林生態旅游發展的趨勢所在。要發展森林生態旅游,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優勢定位。在西南民族地區,由于具備森林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這兩個方面的突出優勢,所以,在該地區實行森林生態旅游和人文旅游的聯姻,探索森林生態旅游的人文品牌路徑,應該可以為該地區的森林生態旅游發展開拓廣闊的空間。森林生態旅游和人文旅游相聯姻,其必要性主要是由森林生態旅游、人文旅游各自的弊端決定的。
4.1.1森林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局限
按照森林生態旅游客體的來源區分為三類:一是原生型,即原生的、自然的森林生態區域,基本上屬于自然保護區;二是人文型,這類景觀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歷史文化的積淀,也是最可供人觀賞的旅游景觀,這里不僅留有濃重的文化底蘊,而且也有較好的自然森林生態環境相襯托。三是再造型,這是指現代人再造的、有別于自然型和人文型的森林生態旅游區,主要體現在城市的人造森林公園等。上述3種森林旅游資源的開發,其中原生型森林旅游資源開發最容易遭受“生態中心論”者的攻擊。筆者認為有一點可以達成共識:自然生態系統確實有其整體性和完整性之所需,對人的活動有其排斥性;生態旅游不應該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如果從這個共識出發,原生型森林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對生態的破壞已經越來越凸顯,原生型森林生態旅游的開發空間已經不大。至于再造型森林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則往往局限在城市周邊,有其空間局限,而且需要極大的資金投入。所以,再造型森林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的空間也有限。正是如此,人文型森林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就成為一個可以努力開拓的空間。
4.1.2人文旅游資源開發的局限
人文旅游資源可以分為有形和無形兩種。有形的人文旅游資源包括村落、建筑、圣廟、禮拜堂、食物、編織、雕刻、衣服、家具、民間工藝品,等等。無形的人文旅游資源包括世代傳承的家庭生活、神話、民俗、民歌、舞蹈、傳說等。有形的人文旅游資源往往具有不可復制性的特點。無形的人文旅游資源則往往具有對有形人文旅游資源的依附性的特點,離開了有形的人文旅游資源作依托,無形的人文旅游資源很難再保持其本色。對人文旅游資源進行開發,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資源的有限性。因為有形的人文旅游資源具有不可復制性,這本身就決定了它的有限性。而無形的人文旅游資源具有依附性,這實際上也決定了它的有限性。實際上,當前一些地方對人文旅游資源過度開發,已經遭遇一個對文化的破壞問題,這已經引起了很多人文學者的擔憂。另外,對人文旅游資源開發,也需要有多重旅游資源的組合。對人文旅游資源進行單一開發,產品具有單一性,往往難以適應旅游者的消費需求。所以,人文旅游資源的開發,也需要在旅游資源的組合方面探索新路徑。對于西南民族地區的民族文化和“僑”文化來說,由于它們身處森林之中,而森林生態旅游正在興起,所以,它們選擇和森林生態旅游資源聯姻,就是一個比較好的發展路徑。
4.2西南民族地區森林生態旅游人文品牌戰略優勢
4.2.1西南民族地區森林生態旅游人文品牌戰略的理論依據
森林為西南民族地區少數民族提供延續生命的物質產品,也是森林造就了他們各種文化精神生活,是文化形成的前提條件之一。沒有森林就沒有少數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比如在西雙版納,是我國至今唯一還保存著大面積熱帶雨林的地區,郁郁蔥蔥的浩瀚林海孕育著豐富的生物種類。這里聚居著傣、哈尼、瑤、布朗、基諾等10多個兄弟民族,他們世代生息繁衍在這片林海中,其生存和發展的過程所需的物質生活,均密切依賴于當地的森林。他們與森林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創造出打滿“森林烙印”的獨具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梢哉f,沒有森林就沒有各民族傳統文化的形成。既然森林生態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在客觀上是聯姻一體的,那么,在進行旅游資源開發時,將它們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規劃,也就是一個天然的優勢之所在。
4.2.2森林生態旅游開發宜走人文品牌的實踐依據
實際上,從當前我國比較有名的森林生態旅游景區來看,往往存在著森林景觀與人文景觀共存的現象。比如在森林旅游區范圍內,或存在著寺廟、道觀,或者存在著一些名人遺跡、歷史古跡等。這種文化共存使歷史文化以一種獨特的形式融入森林旅游文化之中,成為森林旅游文化中的一個組成因素,使得中國森林旅游的文化內涵在文化上具有了歷史文化的深刻內涵,也使得中國的森林旅游在文化上具有了歷史的凝重感,從而顯示出森林旅游文化的厚重,這是中國森林旅游文化獨特的地方。實際上,森林景區往往包含宗教建筑、古橋、古道、古村、名人故居與墳墓、名人手跡、古建筑、古遺址、古墓葬、摩崖石刻,等等。例如,篙山國家森林公園有馳名天下的少林寺。瑯哪山國家森林公園極得人文之勝,擁有全國四大名寺之首的醉翁亭、歐陽修親手建的豐樂亭、唐代名剎瑯娜寺。千島湖國家森林公園有紀念明代清官海瑞的海公祠。在廣西,良鳳江國家森林公園利用位于城市周邊的區位優勢,推出休閑養生食品,開發蝴蝶婚慶文化項目,打造南寧市首家戶外婚慶基地,還以菩提樹、天寧寺為依托挖掘佛教文化內涵,開發佛教旅游項目,創新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的結合,吸引大批港澳臺游客。姑婆山國家森林公園利用影視劇《酒是故鄉醇》外景基地“九鋪香酒廠”打造成旅游景點,豐富了森林旅游內容。君武自治區級森林公園建設苗、侗、瑤民族風情園,推出民族風味美食街、民族風情展示館、民族書畫院、民族書屋、民族古樂樓等旅游項目,提升森林旅游的文化品位。所以,西南民族地區森林生態旅游開發要上新的臺階,在未來的時期需要重視對人文品牌戰略的主題定位選擇。
5西南民族地區森林生態旅游人文品牌戰略
的其他支持在主題定位于人文品牌戰略的基礎上,西南民族地區森林生態旅游開發還需要有其他方面的支持,包括保護森林資源,保護民族文化,理順管理體制,加大財政投入,等等。針對西南民族地區的特殊情況,探索東南亞游客入境游的發展問題;集體林區森林生態旅游開發的模式及其利益分配問題;森林生態旅游服務環境如何優化的問題。
5.1集體林區森林生態旅游開發模式及其利益分配
和北方大多為國有林區不同,西南民族地區的林區大都為集體林區,一片富含森林生態旅游資源的林區往往分割為不同的農村集體所有。就是在一個自然保護區內,往往也包含很多農民集體所有的林地。特別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后,集體林地往往進一步被單家獨戶的承包經營權所分割。在這樣的集體林區開發森林生態旅游,必然要面對的一個普遍問題就是開發經營模式問題和利益分配問題。如果這個問題沒能很好地解決,那么,森林生態旅游開發將難以推進,即使勉強推進,也可能留下無窮后患。面對這個復雜的問題,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需要尊重林地所有者和經營者的意愿和權益,協調各方意志,科學探索各方可以接受的經營模式,照顧各方利益需求:一是引導發展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以規模經營形式開展森林旅游,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國家已經出臺的有關優惠政策,加快農民林業專業社的建設發展;二是推動旅游公司與農民的合作,以公司為龍頭,以合作為紐帶,推動商業資本優勢與單家獨戶靈活性和多樣性的結合,促進西南地區鄉村森林旅游業的大發展。
5.2發展面向東南亞游客的入境游
為了更好地發揮西南民族地區跨國民族文化和“僑”文化的優勢,吸引更多的東南亞鄰國游客入境游,我們需要在語言支持、交通、通訊和人員往來管制等方面采取一定的改革措施。一個游客是否會到另外一個地方去旅游,語言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西南民族地區森林生態旅游要吸引東南亞游客入境游,我們需要也能夠在語言支持方面做出努力,因為西南民族地區有很豐富的語言資源,其中很多語言和越南、老撾等東南亞鄰國的語言相通或相近,特別是廣西、云南有為數眾多的越南歸僑僑眷,他們的“母語”就是越南語。只要在政策上稍加引導,這種潛在的語言資源就能夠變為現實的優勢。為此,可以考慮將越南語等東南亞國家的語言納入廣西、云南的外語教育體系,在中小學階段推行越南語等東南亞國家語言的選修。
同時,為了發揮西南民族地區與東南亞鄰國的地緣優勢,當前尤其需要改善交通、通訊。在西南民族地區和越南等東南亞鄰國之間的交通方面,當前的陸路交通還很不發達。這需要政府加大投資力度,增加入境口岸,增加高等級公路和中等級公路的數量。在通訊方面,廣西、云南則更需要拿出勇氣,和越南等東南亞鄰國實現通訊服務互嵌,即允許廣西、云南的通訊服務進入越南等東南亞鄰國,也允許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通訊服務進入廣西、云南。
另外,在人員跨境往來的管制方面,中國和越南等東南亞鄰國政府之間也需要有足夠的勇氣往“免簽證”這個方向做出努力。在全部實現“免簽證”之前,至少可以探索“旅游免簽證”等局部的免簽證制度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