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證券區塊鏈的應用探索、問題挑戰與監管對策

發布時間:2020-03-19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區塊鏈作為一種新型互聯網技術,契合證券市場的發展需要,在證券發行、登記托管、清算交收等方面具有發展空間。目前,證券區塊鏈在發展路徑、具體應用、監管對策等方面仍處于探索初期,尚無成熟的路線圖。證券區塊鏈本質屬于金融,需要防范金融風險。

  摘要:區塊鏈作為一種新型互聯網技術,契合證券市場的發展需要,在證券發行、登記托管、清算交收等方面具有發展空間。目前,證券區塊鏈在發展路徑、具體應用、監管對策等方面仍處于探索初期,尚無成熟的路線圖。證券區塊鏈本質屬于金融,需要防范金融風險。本文建議通過吸收行業智慧加強頂層設計,借鑒“監管沙盒”模式支持創新,建立負面清單制度劃出監管底線,提高監管適應性,健全功能監管體系,處理好傳統中介機構與區塊鏈服務的關系等措施,促進區塊鏈在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

證券區塊鏈的應用探索、問題挑戰與監管對策

  關鍵詞:區塊鏈;證券交易;金融監管;監管沙盒

  一、引言

  區塊鏈技術(BlockchainTechnology,本文簡稱區塊鏈),也稱分布式賬本技術(DistributedLedgerTechnology),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技術在互聯網時代的創新應用模式(工信部,2016)。2015年以來,比特幣熱潮使境內外對比特幣底層技術區塊鏈的關注持續升溫,各方對區塊鏈應用寄予厚望。埃森哲(2016)認為,區塊鏈有潛力成為一項突破性技術,像蒸汽機、電力或因特網那樣,改變社會和經濟的運行方式。從區塊鏈的實際發展看,目前全球有超過21個國家對區塊鏈開展了投資或探索;在過去3年,涉及區塊鏈的專利申請超過2500件;此外,有超過90家央行參與了世界銀行組織的區塊鏈專題討論(WorldEconomicForum,2016)。區塊鏈可以被應用的領域包括金融市場、貿易物流、身份驗證、不動產記錄、文化科學、政務管理、共享經濟、能源交易、衛生健康等方面(斯萬,2016;塔普斯科特,2016;ChamberofDigitalCommerce,2016;GoldmanSachs,2016;Walport,2016)。在眾多應用領域中,金融是區塊鏈應用的主要領域,現階段的探索也主要是圍繞金融展開的(程華和楊云志,2016)。眾多金融機構紛紛把區塊鏈納入發展規劃。普華永道對全球1308家金融機構的調查顯示,計劃2018年前把區塊鏈嵌人商業流程的金融機構家數占比55%;到2020年,該比例將上升至77%(PWC,2017)。我國《“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提出,加強區塊鏈等新技術的創新、試驗和應用。這是區塊鏈首次列入國家規劃。2017年兩會期間,央行行長周小川表示,“人民銀行高度鼓勵金融科技”和“數字貨幣的發展,其中也包括區塊鏈等技術”,其“會在未來產生一些當前人們不容易完全想象或者預測到的影響”。從目前的進展看,央行推動的基于區塊鏈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已測試成功;招商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等金融機構也在推動區塊鏈的落地?傮w上,全球區塊鏈應用處于初期階段,我國也是剛剛起步。

  證券業是區塊鏈的重點應用方向,境外高度關注。時任美國證監會主席的White(2016)指出,“區塊鏈在提升證券市場交易、清算、交收環節的現代化水平,簡化業務流程,甚至替代某些業務環節等方面具有潛力”。國際商業機器公司(2016)對16個國家或地區的200多家金融機構進行的調研顯示,區塊鏈有望在清算和結算、大額支付、股票與債券發行這三大領域發揮作用。美國最大的證券清算機構~一美國證券存管清算公司(DTCC,2016)、以及Pinna和Ruttenberg(2016)、Mainelli和Milne(2016),都重點分析了區塊鏈在證券清算與交收環節的應用。歐洲證券與市場管理局(ESMA,2016)、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2017)、世界交易所聯盟(WorldFederationofExchanes,2017)、歐清集團和奧緯咨詢機構(Euroclear和OliverWyman,2016),以及美國最大的全國性證券自律組織一一美國金融監管局(FINRA,2016)都認為,區塊鏈在證券業有廣泛的應用空間。總體上,境外研究認為,區塊鏈在證券業的應用場景較多,尤其是對區塊鏈應用于證券登記、清算、交收的認可度較高。

  推薦閱讀:金融領域的c刊推薦

  國內方面,馬晨等(2016)、牛壯(2016)、孫國茂(2017)、任春偉和孟慶江(2017)對證券區塊鏈應用進行了初步探討。上海證券交易所、中國證券業協會等,進行了證券區塊鏈的研究。目前國內涉及證券區塊鏈的研究不多,對區塊鏈將以何種模式或路徑影響證券市場,投資者合法權益是否能得到保障,證券市場的穩定性能否得到維護,尤其是對證券區塊鏈如何立足我國國情,既兼顧創新又維護穩定的相關研究較為薄弱,因而也缺乏系統性的監管對策。鑒此,本文擬在分析區塊鏈概況的基礎上,嘗試研究探索證券區塊鏈的應用,以及其中存在的問題、挑戰和監管對策。下文結構如下:第二部分,簡析區塊鏈契合證券市場的技術特征;第j部分,展望證券區塊鏈的重點應用場景;第四部分,梳理證券區塊鏈帶來的風險與挑戰;第五部分,研究境外監管做法;第六部分是結論與監管建議。

  二、區塊鏈概況的機理與發展

  (一)區塊鏈的工作原理

  區塊鏈的基本工作原理是通過標準算法、加密技術將一個文件或數據(任何文件或數據,不管有多大,如一個9GB的基因組文件或數據)壓縮為一個64位字節的代碼(稱為“哈希”或“散列”,hash),該代碼和這個文件或數據一一對應(斯萬,2016)。如,“ILoveyouBob”通過SHA.256加密技術進行加密,對應的哈希值是“48ab675a2c361fbbd496ee7bla962eab12abbf2f38c372a7b9b8485a36e628d5”(Lee,2016)。這個文件或數據可以代表一種事實、一筆交易、一筆資產、一項權益等等,形成數據代碼與現實世界的關聯。被加密的文件或數據無法被解密而反推出原來的未加密文件或數據,具有較高的保密性。這個哈希值被寫入一個區塊鏈交易中,并被打上一個時間戳(即表明數字資產在此刻存在的證據)。由于時間是線性的,不會同一時間存在兩種以上的客觀事實,因此,數字代碼與現實世界不僅是關聯的,而且是一一對應的關聯。在此基礎上,一定數量的哈希值組成一個區塊(Block),區塊按時間順序線性地聯接而成的鏈條(Chain)就是區塊鏈。區塊鏈中的數據總是前后相繼、有據可循。通俗地講,區塊鏈類似一本記錄數據的總賬或數據庫,區塊則類似于這本總賬里的一頁賬單或數據庫里的一組數據。區塊鏈保存的就是被加密的數據。根據加人區塊鏈是否需要審核授權,區塊鏈可分為無須授權的公有鏈(如比特幣)、需授權且在聯盟成員之間運行的聯盟鏈、需授權且是某機構內部運行的私有鏈。聯盟鏈和私有鏈相對公有鏈而言,并非純粹的去中心化,存在一定程度的管控,但便于業務管理、風險控制,更適用于特定業務環境。因此,市場對其進行開發的積極性更高。

  (二)區塊鏈的特征

  區塊鏈的以下特征與證券市場具有較高的契合度。

  一是分布式。區塊鏈上的加密數據是分散保存在接入區塊鏈的所有計算機等終端設備中,而非傳統的集中保存在一個中心服務器上。一個終端設備可以視為一個節點,每個節點都保存一套完整的區塊鏈總賬,訪問任何一個節點都能查看全部交易信息。區塊鏈更新交易信息后,鏈上所有計算機會同步更新相關數據。區塊鏈的這種結構被稱為分布式結構,與傳統的中心化模式存在顯著不同。傳統的中心化模式下,客戶與客戶必須圍繞中介組織、中介機構進行業務活動,客戶之間難以達成直接的業務關系。分布式結構則為實現點對點的交易提供了基礎,使得證券的發行、轉讓、清算、交收可以繞過傳統的中介組織、中介機構,進而為提升效率、節約成本創造條件。

  二是數據真實可靠性得到保障。一方面,通過密碼學、時間戳等技術,區塊鏈上的數據代碼與客觀事實一一對應,在區塊鏈上關于事實的數據代碼是唯一的。另一方面,由區塊鏈上具有維護功能的節點,按照共識機制共同進行維護工作,對鏈上的數據代碼的真偽進行驗證。當區塊鏈上個別節點出現錯誤、造假、篡改,只要多數節點是正確的(比特幣是5l%的節點),少數服從多數,整個區塊鏈賬本的真實準確性就不會受到影響。因此,區塊鏈在密碼學和共識算法等技術支持下,實現了數據記錄的真實可靠性,契合證券市場對誠信的要求。

  三是可編程、可拓展。區塊鏈可通過腳本編程為鏈上交易設置條件,只有滿足條件才能實現特定功能。由此,區塊鏈作用可得到較大的拓展,便于滿足復雜業務的要求,提升區塊鏈在證券市場的適應性。建立在區塊鏈上的可編程代碼被稱為智能合約(SmartContract),由機器自動判斷觸發條件并自動執行,無人工干預,準確性更高。在證券發行、清算、交收、分紅、資產證券化等場景,智能合約都有應用空間。如把債券發行、轉讓等交易部署在區塊鏈上,借助智能合約對債券交易進行編寫、執行,提升債券交易智能化、自動化(李爽和曹楠,2016)。

  (三)區塊鏈發展的歷程

  比特幣是最流行的區塊鏈應用案例。早在1976年,比特幣的基礎技術已開始醞釀。非對稱加密、點對點網絡技術、哈希算法這三項關鍵技術的創新,為比特幣的面世奠定了基礎(長鋏等,2016)。區塊鏈也并非單一的技術,而是融合了密碼學、數學、計算機科學、網絡科學等多門學科在內的產物。從創新角度看,區塊鏈是多項現有技術的融合升級,是工程學意義上而非科學理論上的創新(馬晨等,2016)。

  2008年的金融危機催化了比特幣誕生。一個名為中本聰的個人或組織在其發表的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中首次提出了比特幣的概念(Nakamoto,2008)。2009年1月,中本聰挖出全球首枚比特幣。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比特幣價格為零,經過八年多的運行,至2017年初,每枚比特幣的價格已突破1000美元。數萬家商戶接受比特幣作為一種支付手段。除比特幣外,全球各種數字貨幣已逾百種。據劍橋大學統計,截至2017年3月,全球數字貨幣總市值接近250億美元,其中比特幣占72%,以太坊(ETH,一種數字貨幣)占16%,達世幣(DASH)占3%,門羅幣(Monero)、瑞波幣(Ripple)、萊特幣(Litecoin)分別占1%,其他數字貨幣占6%(Hileman和Rauchs,2017)。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