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福建的形成與演進———基于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視角

發布時間:2019-09-26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豐富的基層從政經歷奠定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基礎,豐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識是這一思想重要的理論淵源。習近平在福建擔任省長時,率先提出建設生態省的戰略構想,開始對生態環境問題進行深刻的實踐反思。從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視角梳理和探析這一思

  摘要:豐富的基層從政經歷奠定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基礎,豐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識是這一思想重要的理論淵源。習近平在福建擔任省長時,率先提出建設生態省的戰略構想,開始對生態環境問題進行深刻的實踐反思。從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視角梳理和探析這一思想在福建的形成與演進,有助于從實踐邏輯與理論淵源中深入理解和把握其核心要義,將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向深入。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福建的形成與演進———基于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視角

  關鍵詞:習近平; 生態文明思想; 福建; 綠色發展

  實踐出真知,豐富的基層從政經歷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來源; 1998 年到 2002 年,習近平在清華大學攻讀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識是其重要的理論淵源。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近 18 年,梳理研究其在福建工作的實踐思考,對深入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重要意義。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生態文明思想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一直都在關注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與實踐,并將其生態思想和理念播散在八閩大地,使得福建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試驗田。福建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本文從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視角出發,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福建形成與演進歷程進行梳理和探析,揭示從生態福建建設到美麗中國建設中所貫穿的習近平生態思想的核心要義和基本內涵。

  一、實踐探索: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福建基層實踐的經驗來源

  在當代中國,生態文明作為社會進步的一個新的文明形態已成為社會發展的現實的實踐進程。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付諸生產和生活實踐的長期歷史進程。在這一進程中面臨著問題與挑戰,也蘊藏著發展的可能和機遇。如何抓住機遇、應對挑戰需要進行新的探索和嘗試。福建省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首個生態文明建設實驗區,目前正在朝著習近平同志 2014 年來閩考察時,立足福建實際,提出的“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戰略要求,正在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代。

  福建省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得益于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對生態環境問題的高度重視。筆者認為福建就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孕育與形成的“試驗田”。在這 18 年間,他不辭辛勞踏遍八閩大地的山山水水,將其生態文明思想和理念融進了福建這塊有福之地。2018 年 7 月,栗戰書委員長來閩調研時強調: “習總書記在福建工作,留下寶貴的思想和精神財富,是福建最大的優勢。要深入學習和秉承好習總書記留下的寶貴思想、理念、精神、作風,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向深入”。[1]這些年來,福建各地牢記習總書記在閩工作期間調研指導時的深情囑托,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2018 年 5 月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召開,在全國掀起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深入研究和梳理習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間有關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與演進歷程,對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重大現實與理論意義。

  ( 一) 從“什么時候閩東的山都綠了,什么時候閩東就富裕了”到“生態發展道路論”

  1988 年到 1990 年,習近平同志在福建擔任寧德地委書記,當時寧德是福建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他在寧德工作期間,主要圍繞如何帶領閩東地區擺脫貧困,走上致富之路,提出了極富創造性的戰略思想、前瞻性的制度理論和針對性的實踐觀點,這些真知灼見都可在《擺脫貧困》一書中找到出處和來源。在《擺脫貧困》當中,最能體現習總書記生態思想和理念的一句話便是“什么時候閩東的山都綠了,什么時候閩東就富裕了。”[2]104 他認為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是有機的統一體,生態環境從經濟發展來看,也是一種重要的生產力。筆者認為這句話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萌芽階段的體現,充分運用了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分析了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自然保護之間的辯證關系,可以說是在福建最早提出的最樸實的保護生態環境的口號。

  1990 年 4 月,習近平同志在《走一條發展大農業的路子》中指出: “現在講綜合發展,則是提倡適度規模經營,注重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把農業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抓,發揮總體效益。”[2]160 這一論述初步體現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重大思想。“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與后來對福建提出的“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以及黨的十九大提出的“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都有高度的思想連貫性。這是習總書記把在福建工作實踐中形成的這一樸實的生態環境理念,上升為“生態發展道路論”,在全國運用與推廣,化解了長期以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對立與沖突,實現了“綠色”與“發展”的完美結合。

  ( 二) 從“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到“生態價值選擇論”

  三明市是中國最綠省份的最綠城市,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習近平同志在閩工作期間,深入三明市的農村、企業、廠礦、社區、學校等 40 多個調研點實地考察指導共 11 次。習近平同志當年對三明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涉及到黨建、扶貧、文明城市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方方面面。為了便于梳理研究,筆者將其涉及到的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重要指示精神采用表格形式進行列舉,見表 1。

  習近平同志當年對三明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與他治國理政思想緊密相聯,特別是與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相關的指示“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高屋建瓴、富有創見性,讓人有眼熟感、親切感。

  到中央工作期間,習總書記反復強調: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3]這句話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生態價值選擇論”全面完整的表述。筆者認為習總書記當年在三明調研指導工作時提出的“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應該說是這一“生態價值選擇論”的最早雛形。

  ( 三) 從“十年治荒,山河披綠”到“生態社會論”

  福建是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驗區”,那長汀縣便是這實驗區里最具地方范本意義的一塊“試驗田”。由于種種自然、歷史和人為原因,近代以來,長汀縣已成為“我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重要的省份之一”。

  習近平在閩工作期間高度重視和關注長汀縣的水土治理問題,曾 5 次深入一線進行實地調研,并作出重要指示。到中央工作期間,他還一直關心長汀水土治理等環境保護問題,2011 年 12 月 10 日在趙鵬《從荒山連片到花果飄香 福建長汀十年治荒山河披綠》[4]一文中作重要指示。一個月后,他對此再次提出“進則全勝,不進則退”的重要批示。

  在黨的領導下,長汀人民牢記總書記在閩調研的重要指示精神,用數十年的努力,發揚“滴水穿石”的精神,給百萬畝紅壤裸露的荒山披上綠裝,并結合實際探索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良性循環發展的道路,從生態文明示范縣建設規劃、水土流失治理綜合規劃及專項規劃、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規劃、林業生態建設規劃、三洲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規劃這五大規劃入手,構建長汀縣的自然保護于生態休閑觀光區、生態宜居城市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稀土工業與工貿發展區、省級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區、水土保持和生態文明示范區等六大經濟板塊,實現從生態治理到生態家園建設的轉型升級。長汀的生態治理和生態家園建設是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詮釋。

  習近平在關于生態環境問題的思考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提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總要求,建設美麗中國。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認為,造成生態危機的根源在于西方的社會制度與社會運行機制,人類要走出生態危機的困境,需要揚棄西方發展的老路,要走出一條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路。長汀治荒經驗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生態社會論”最早的成功實踐,這塊“試驗田”的成功經驗在不斷向全國推廣。

  二、核心要義:綠色發展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2001 年,福建省政府成立習近平任組長的生態建設領導小組,開始了福建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生態保護調查。[5]2002 年,習近平在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建設生態省戰略目標,并在全省環保大會上提出: “把福建建設成為生態效益型經濟發達、城鄉人居環境優美舒適、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生態環境全面優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省份”[6]的總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習近平同志提出了構建“六大體系”( 協調發展的生態效益型經濟體系、永續利用的資源保障體系、自然和諧的人居環境體系、良性循環的農村生態環境體系、穩定可靠的生態安全保障體系、先進高效的科教支持與管理決策體系) 和抓好 “四個方面”( 圍繞建設生態省的核心,大力發展生態效益型經濟; 突出建設生態省的根本,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和諧; 夯實建設生態省的基礎,保障生態環境安全; 抓住建設生態省的關鍵,創建文明進步的生態文化) 的基本任務,從而形成《福建省生態省建設總體規劃綱要》,此綱要通過了國家環?偩趾透=ㄊ≌摵险匍_的論證會的專家評審,并獲得高度贊譽。福建省也成為第一個在全省范圍內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省份。筆者認為,福建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孕育實踐到初步成形的重要實踐來源地。

  從建設福建生態省的戰略構想,到浙江任職提出的“兩山理論”,再到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戰略構想,沿著這條思想軌跡,通過梳理和分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福建的形成與演進歷程,發現綠色發展理念是貫穿其中的邏輯主線。

  綠色發展是“綠色”與“發展”的有機結合,不能僅僅停留在消極地應對生態環境問題和挑戰上,它應該有更高層次和目標———在生態治理和保護的前提下,構建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并能實現人類社會發展的生態家園,推進社會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其實梳理和總結習近平同志在閩工作調研期間的指示精神便能窺見其中之要義。比如長汀人在水土治理過程中給荒山披上綠裝的同時,積極探索出一條生態家園建設之路,又給發展的藍圖注入了綠色。三明側重厚植綠色優勢,緊緊圍繞“念好發展經,畫好山水畫” 的工作主題,探索出一條百姓富、生態美的建設之路,既留下了這片青山綠水,也實現了綠色青山這“無價之寶”的經濟價值的變現。

  綠色發展的核心價值依舊是人的發展,是要實現人類在生產、生活、生態三位一體的和諧共生的局面。綠色發展要以人為本,處理好這“三生”關系,保持好三者之間的互動張力,才能真正走上生態文明的新時代。因而,生態文明建設所蘊含的本質關系就是發展與保護之間的關系。離開保護,談發展,這種發展就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發展,這種發展會將人類推進生態困境深淵。而離開發展,談保護,這種保護也是一種紙上談兵的保護,不切實際,這種保護會將人類帶入空想主義社會。由此,習近平同志在閩東工作時指出 “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其本質就是要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把保護生態環境與發展生產力統一起來,厚植生態優勢,加速綠色轉型,助推經濟社會的綠色發展。

  綠色發表相關論文推薦: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綠色發展理念理論溯源

  摘 要 中國共產黨綠色發展理念對新時代生態保護、循環經濟、科技創新、生活方式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踐行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綠色發展理念,經濟、政治、社會、生態等方面協同發力,才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保障。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