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3-09-15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中日兩國貿易互補性很強,日本東北地區的震災不僅對日本的經濟與相關產業也對中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本文闡述了日本東北地區震災對中日電子產業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此次震災對中國電子產業貿易的影響成因,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結論,旨在促進中國電子
摘要:中日兩國貿易互補性很強,日本東北地區的震災不僅對日本的經濟與相關產業也對中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本文闡述了日本東北地區震災對中日電子產業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此次震災對中國電子產業貿易的影響成因,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結論,旨在促進中國電子產業貿易水平的發展。
關鍵詞:日本震災;電子產業;進出口貿易。
雖然中日兩國之間在政治領域存在諸多分歧,但是兩國作為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在經濟領域的合作卻極為密切,2010中國對日進出口總額達2974億美元,占中國對外貿易比重的10%左右。從中國方面來看,日本是僅次于歐盟和美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第五大出口目的地。其中,2010年中國對日出口和進口分別占到7.67%和12.67%。從日本的統計來看,中國已成為日本第一大出口市場,2010日本對中國貿易處于500億美元的順產狀態。
在金融危機陰影未退,歐債危機突顯,新貿易保護主義加劇的背景下,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地區發生里氏9.0級大地震,由此而引發的強烈海嘯以及福島核電站泄漏等一系列問題,給予了并未擺脫經濟低迷的日本經濟又一次重創。此次的震災在嚴重影響了日本經濟恢復預期的同時,勢必影響到中日兩國的貿易。
一、日本東北地區震災對日本經濟及相關產業的影響。
此次受災的日本東北部地區GDP規模相對較大,占到口本總體經濟的8%左右。據日本政府估計,此次日本大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6~25萬億日元,遠高于1996年的阪神大地震。受此影響,第二季度日本經濟明顯下滑,國內外有關機構紛紛下調全年日本經濟增長預期。
根據內閣府2012年2月份公布的統計數據,2011年日本經濟實際下滑0.9%。
日本的東北區包括,青森、巖手、宮城、秋天、山形、福島等縣。在產業布局上,東北地區聚集了汽車、通訊、電子、石化及鋼鐵等產業。東北受災較重的青森、巖手、宮城、山形和秋田各縣自然資源相對富饒,以農、林、漁業為主。除此之外,巖手縣半導體和通信制造業集聚程度較高;而福島則聚集著大量火電廠與核電廠等能源產業。特別是福島、宮城、巖手等縣的信息通訊產業、電子零部件產業的產值分別占到全日本的10%和7%左右。而此次的地震以及由此引發的海嘯致使豐田、本田、日產三大汽車企業以及索尼、日立、東芝等電子企業遭到嚴重破壞,一度停止了生產。
二、日本東北地區震災對中日電子產業的影響。
(一)對日本電子產業的影響。
由于t3本東北地區聚集了汽車、電子、石化、鋼鐵及信息通訊設備等諸多產業,是重要的制造業生產基地。此次的地震導致的多家核電站的停止運營致使電力供給不足也給該地區的生產經營帶來了重大影響。再有,震后索尼關閉了6座丁廠;佳能8家工廠停產;尼康頂級機身生產廠受災;松下選擇暫時停產;東芝也關閉了位于巖手縣的微控制器工廠。由此引起的電子產業鏈的斷裂,使日本對華的影像器材、電池、通訊器材等電子產品及其關鍵零部件出口大幅度下降。由于這些電子產品的母公司受損,國外的分公司因生產所需的零部件和材料供應不足,也紛紛停產、停業。即便是能夠進行正常生產的分公司,其產品價格也較震災前有所上升。
(二)對中國電子產業的影響。
作為世界的工廠,加工貿易是中國貿易發展的重要特征,而日本作為中國加工貿易的主要進口市場之一,長期以來對中國出口產品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技術含量較低和勞動密集型產業方面。雖然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中日貿易的深入,中日貿易結構有了較大的轉變,一般機械、電氣設備、電子產品、光學儀器、化工制品以及通訊器材等方面的產品已成為中國對日出口的重要部分。但是我們應當看到,由于技術水平的差距,一些高端的電子產品對日本的技術依賴很大,核心零部件仍在日本生產,仍屬加工貿易,或是日資在華企業利用中國的廉價人力資本進行組裝,返銷日本或其他國家。然而,由于震災導致的日本頂端產品的供給缺乏,使部分企業的生產難以為繼,對日出口受到影響。另外,日本的災后重建以及國內需求的低迷,也一定程度對中國相關產業產生了不利影響。
三、日本東北地區震災對中國電子產業貿易的影響成因。
(一)貿易分工不均衡。
長期以來,中日電子類產品貿易主要呈現垂直互補型,主要表現在日本對華出口主要是技術密集型等高附加值產品,而中國對日出口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產品。如楊燦、趙艷花(2008)從顯示比較優勢、國際競爭力指數、產業內貿易指數等指標分析了1992~2006年中日電子產品的競爭力和產業內貿易的狀況,結果表明,中國電子產品對日本的競爭力較弱,中日電子產品表現出非常高的產業內貿易水平,但這種產業內貿易以垂直分工發展為主,同時具有局部向水平分工發展的特征。
在中日組成的電子產品產業鏈上日本企業從事研發設計、核心零部件、銷售流通、跨國經營等上游和中游工作;而中國企業則從事簡單的電子產品組裝,并將完成的成品銷往中國或者其他國家和地區。在這些環節當中,研發與銷售這兩個環節對技術要素投人的要求較高,但增值最大;而增值較少的則是制造加工環節。從附加值角度來看,附加值最高的是芯片的研究與研制,附加值中等的是零部件的生產,附加值最低的則是組裝?傮w看來,中日貿易呈現以下格局:日本企業在本土保留核心元件和產品的生產,在中國投資設廠利用廉價勞動力和土地資源,進行勞動密集型生產,將關鍵零配件出口至中國丁廠進行組裝,產成品返銷El本或出口歐美市場。
(二)中國的技術開發和創新不足。
首先,中國在電子產品開發和沒計上缺少專業的人才。
例如日本知名的電子產品企業都有專屬自己本企業的研究所,專門從事產品核心部件的研發,產品外形設計等各個方面的研究,以“早、快、精”的產品滿足大眾的需求。其次,中國對于創新方面資金的投入不足。每當國外有新的產品m來,困內立刻出現和該產品類似的“山寨版”的產品,而很少有企業專門投入資金,進行產品創新方面的研究。另外,不夠重視產品的開發和創新。當口率發生地震后,國內大部分人的觀點仍然是尋求國外的幫助。尋找新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進口國。有很多人將日光投向了韓同。但仍有一部分學者已發現國內電子產業存在的問題,提出不再依靠他國,自己開始研發核心的技術,進行大規模的產業升級和轉型。
四、結語。
13本震災對中國電子產業貿易的影響,從一個側面反映}}j中國產業安全方面存在的問題。中同是一個電子產業大國,在國家不斷強調產業升級的今天,企業仍然缺乏尖端產品,沒有核心技術等問題依舊嚴重。隨著產業鏈全球化的加速,中國低成本取勝之路已經走到盡頭,從全球制造,EF 到科技強國的轉變已成必然選擇。
首先,中日之間的貿易至今仍是產業內的不均衡垂直貿易分工,要徹底改變這一現狀,必須加快產業的轉型升級,轉變貿易結構,將垂直分工轉向水平分工發展。而日本震災對于中國電子產業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中國應有意識地逐步發展高端技術和高附加值產品。
其次,日本震災應該使得中國電子產業清醒地認識到,在參與國際分T中誰處于產業鏈上游,掌握著核心技術,誰就控制著產業鏈。但是中國一直是從事產業鏈低端的“制造大國”的工作,因此,必須加大技術研發,鼓勵開發創新。
再有,日本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為了有效的降低風險和損失,很多日本企業較早地審視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如一些企業已經開始在本土之外建立數據中心、研發中心等,而此次的震災將使日本產業向國外轉移的進程將進一步加速。中國作為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擁有廣闊的安全地域,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具有顯著的比較優勢。因此,我們應當積極把握機遇,優化投資環境,吸引日本高端產業向中國轉移。
參考文獻:
f1] 徐梅沖日兩國間貿易與投資的新動向及發展前景[J】。現代日本經濟,2012(3)。
【21 楊燦,趙艷花。中日電子產品競爭力和產業內貿易分析【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oo8(2)。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