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3-09-04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溝域經濟是北京市近幾年提出的一種嶄新的山區發展模式。本文在總結國內外溝域經濟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北京山區溝域經濟發展伴隨的生態景觀問題,即存在生態景觀文化規劃欠缺、生態承載力研究不足、生態特色資源挖掘深度不夠和景觀多樣性差四方面問題,并
摘 要:溝域經濟是北京市近幾年提出的一種嶄新的山區發展模式。本文在總結國內外溝域經濟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北京山區溝域經濟發展伴隨的生態景觀問題,即存在生態景觀文化規劃欠缺、生態承載力研究不足、生態特色資源挖掘深度不夠和景觀多樣性差四方面問題,并對針對各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設對策。
關鍵詞:溝域經濟,生態景觀,建設對策,北京市
近一年來,溝域經濟的發展有力推動了京郊山區經濟的發展[1],實現了山區農民收入較大幅增長的初步規劃目標。溝域經濟是在山區農業經濟、流域經濟基礎上結合山區發展基礎與特點提出的嶄新概念[2,3],是集生態建設、溝道治理、生態產業培育和新農村建設四位一體的山區發展新模式。本文旨在以國內外研究為基礎,分析北京市溝域經濟發展存在的生態景觀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對策。加強和提升溝域經濟生態景觀的建設,對北京山區生態環境、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1國內外溝域經濟研究現狀
山區作為一個重要的地理單元,尤其是隨著山區生態地位的逐步加強,山區的發展研究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極大關注[2]。早在1992年發表的《21世紀議程》中就已對脆弱的山區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4]。在2002年被聯合國確定為“國際山地年”之后,圍繞山區資源開發、環境演化及生態治理與保護的研究已成為相關領域的熱點[2,5-9],而以溝域為單元開展山區經濟和生態研究已成為山區建設發展的基本方法和途徑[4]。
在山區發展研究理論和認識方面,國外研究主要集中于以流域為單元的大尺度研究,內容涉及生態和景觀健康評價、生態承載力、流域水文生態學、流域經濟產業和人文社會可持續發展以及流域數字化等方面;而關于較小尺度的溝域經濟研究則相對較少,但其指導理論思想則較豐富,如可持續發展理論、農業多功能理論、農作休閑健康理論、生態安全理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理論等等。而關于建設模式和技術方面,無論是流域經濟還是溝域經濟,國外都較重視保護地域自然和人文景觀特征,重視城鄉空間布局、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整治的一體化建設,重視多功能農業發展等。
目前,國內關于溝域經濟的研究還比較少,除有學者對西藏的溝域經濟進行過相關研究[2,10]以及張義豐從2004年開始對北京山區區縣進行的溝域經濟系統研究和實踐外[4],還很少有其他學者對溝域經濟進行過系統研究。為落實北京市“宜居城市”、“都市型現代農業”和“山區生態涵養”發展戰略,北京市政府于2003年全面啟動“221行動計劃”,先后提出了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四種農業”、“四個功能”、“五圈布局”、“四大農業支撐體系”、“溝域經濟”、“走廊經濟”等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戰略和模式。其中,各區縣對溝域經濟發展模式進行了積極探索,一批溝域經濟發展的新典型涌現,有效促進了山區生態旅游經濟的發展,同時進一步明確了溝域經濟的發展理論和思路。截至2009年,北京市7個區縣已有近70條溝域完成或正在進行整體規劃,17條溝域已經具備一定規模并起到了示范作用[1]。
綜上,縱觀國內外溝域經濟研究,雖然涉及了山區發展的多個方面,但很少有人考慮溝域經濟發展伴隨的生態景觀問題,山區溝域經濟發展存在的生態景觀問題急需一定的理論研究指導。
2北京市溝域經濟目前存在的生態景觀問題
2.1重視產業發展、土地開發,缺乏對生態景觀和文化的規劃,建設標準低
由于前期發展缺乏整體規劃或是缺乏宏觀指導原則,導致一些溝域農業旅游景點無序開發,景點布局不盡合理。在溝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較重視“一溝一品”產業和特殊餐飲發展,對“一溝一景”鄉村景觀特色研究不夠。單一化的發展模式,使溝域景觀建設平庸無味,千篇一律,毫無特色。
另外,與城鄉統籌和新農村建設標準要求相比,溝域村鎮規劃、設計、建設標準不高,功能差;產業生態符合程度不夠;宏觀設計過多,微觀設計不足。溝域村鎮景觀整治、提升和設計往往沒有充分認識、維護、順應和延續當地區域的地域景觀特征和價值,導致規劃設計常常摧毀了原有的自然和文化風貌。同時,也未有較多人關注溝域微觀景觀的獨特性、文化性和多元性,鄉村景觀美學和文化價值逐步喪失,導致溝域景觀特色越來越不明顯。
2.2水土環境污染、生態承載力研究和規避措施缺失,生態涵養產業發展亟待升級優化
隨著溝域經濟的發展,旅游開發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導致旅游景點和鄉村生活污水及垃圾排放量增加,河道遭受污染并呈現富營養化加劇的趨勢。因而,針對不同地形、土壤和坡度的土地利用模式急需提升,特別是建立集生產、觀賞游憩、生態涵養于一體的農林復合生態農業,其設計需要進一步集成優化。
2.3生態特色資源和文化景觀資源挖掘深度不夠
村落建筑的體量、色彩、造型均與周圍生態文化景觀不協調,導致整個村鎮的風貌特色不明顯;另外,山水林田、溝渠路燈等基礎設施缺乏生態化、景觀化研究。此外,盡管北京各區縣在溝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較重視文化提升,但目前的文化提升主要基于新產業所蘊含的外在風情、旅游景點的歷史和風俗的包裝,對文化景觀理解不到位、研究不夠深入,致使目前大量旅游度假村的設計都是在徹底摧毀原有場地文化景觀后,進行的“再創造”設計。而遺留在大地之上的人類活動的形態,包括農田、植被、村莊、道路、梯田、建筑、庭院、柵欄地等鄉土文化景觀都沒有得到良好的利用。
2.4景觀多樣性差
盡管目前北京市山區溝域的生態涵養建設較重視生態林的建設,植物覆蓋度每年都在不斷增加,但樹種單一,鄉土植物利用不充分,同時也缺乏對生態安全性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研究,導致溝域植物景觀多樣性降低,生態涵養功能提升不足,難以適應生態涵養植被特征及鄉村風貌建設需求,嚴重制約了山區休閑旅游經濟的發展。
3北京市溝域經濟生態景觀建設對策
3.1優化溝域農林產業、旅游經濟和文化景觀整體空間布局,加強溝域居民點整理
通過評價現有居民點、度假村和農林產業點的現狀和特征,提出溝域特色的生態產業和旅游業經營模式、綠色產業化生態技術,完善基于生態、經濟、景觀等多功能土地利用、居民點整理和產業布局的整體規劃。構建生態旅游經濟模式,完成旅游功能區劃定位與空間布局、旅游產品、旅游線路規劃,以及旅游品牌和形象設計、營銷策劃。
3.2加大溝域資源生態承載力研究力度,加強溝域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
建立溝域資源生態承載力和生態價值評價模型,完成溝域生態安全空間格局模式和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方案;提出溝域生態環境質量標準,不同類型區生態修復和保護集成技術,完成溝域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規劃措施;提出溝域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保護機制及政策保障體系。
3.3進行溝域資源景觀特征評價與規劃研究,提升鄉村文化和景觀風貌
通過構建溝域資源景觀特征評價方法與指標體系,提出特色資源開發戰略和措施,完善溝域鄉村景觀規劃;提出鄉村社區、道路、河道、庭院、住宅、旅游景點、標識等生態化、景觀化和鄉土化的提升技術,以及植物配置和綠化模式,完成溝域中不同類型景觀要素的景觀生態保護規劃與設計。
參考文獻:
[1]IUD中國政務景氣監測中心.“溝域經濟”成為北京山區發展新模式[J].領導決策信息,2009(43):24~25.
[2]張義豐,賈大猛,譚杰等.北京山區溝域經濟發展的空間組織模式[J].地理學報,2009,64(10):1231~1242.
[3]“溝域經濟”:北京山區發展的新模式.
[4]張義豐,譚杰.北京溝域經濟發展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9:3~13.
[5]李妍彬,田至美.北京山區小流域治理措施綜述[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7,2:101~103.
[6]段文標,陳立新,余新曉.北京山區蒲洼小流域綜合治理可持續發展評價與分析[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4,4:53~57.
[7]M.A. Balamirzoev, E. M.R. Mirzoev,R.Z.Usmannov. Concepts of soil-agrie-cological zoning of mountain regions using the example of Dagestan[J].Eurasian Soil Science,2008,41(6):586~594.
[8]Corinne Lundstrom, Suanne Kytzia, Ariane Walz. Linking Models of land use resources and economy to simulate the developmert of mountain regions[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7,40(3):379~393.
[9]Sarah Shafer, Patrick Bartlein, Cathy Whitlock. Understanding the Spatil Heterogenity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Mountain Regions[M]. Hol-land:Springer Netherlands,2005:21~30.
[10]樊勝岳,琭婧,韋環偉.西藏地區溝域經濟系統耦合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1:72~76.
SCISSCIAHCI